两年一度,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如期在北京举行。该展会自1989年创办以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机床工具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名展之一,今年展会规模再创历史纪录。
机床展不但给众多机床产品的供需方提供了相互接触的平台,而且也给了我们观察这个行业的窗口。特别是由展会主办方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举办的机床制造业CEO国际论坛,更是给了行业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论坛有两个高端标志:第一,是以业界CEO为主体的交流对话平台;第二,是真正国际化的论坛。来自全球业界的企业负责人,特别是国际机床制造领域顶级企业的著名CEO,齐聚一堂,议论风生。日本的著名钣金加工设备制造企业株式会社天田控股集团CEO冈本满夫先生,评价该论坛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国际论坛”,并为能参与和发言“感到非常荣幸”。
风云际会处,纵论天下事。论坛主持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惠仁先生,首先对当今中国机床市场做了简洁评论:这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并且日益受到全球机床制造商的高度关注,但是近几年中国机床消费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基本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需求总量明显减少;二是需求结构加速升级,并且这些特征正在逐步地强化和凸显。陈惠仁说,“市场变化的原因是源自于中国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政府把这种变化定义为新常态,这就是我们这次论坛的大背景”。所以,这届论坛的主题为:新常态、新发展。
形势愈紧迫愈需要定力
协会当职理事长、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关锡友先生说:2014年是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走过的极不平常的一年,无论经济形势、竞争环境,还是市场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用户需求快速升级,国际竞争加剧,在传统赢利模式发生剧变的同时,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和竞争规则也将发生重大转变。
演讲嘉宾济南二机床集团董事长张志刚先生对经济形势特别是新常态做了认真的分析。中国的新常态是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中发生的,出现了三个特点:发展速度变化,由高速增长转化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优化;发展动力转化,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带来新的挑战,张志刚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首先是需求下降,产能过剩。2003~2007年中国GDP增长是两位数,2012年以来,GDP增长下降至一位数,投资增速与GDP增速并行,有互为因果的关系。这期间,中国经济主要动力依靠投资拉动,机床行业亦相同,其波动性和周期性,与投资增速直接相关。机床消费额在2011年达到峰值,2013年、2014年趋于平稳,或者说是缓慢下降,重型机床行业下降尤为明显。其次是成本上升,竞争加剧。人工成本在日益攀升,2010~2014年,机床行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从不到1万元上升到4.1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此前10年间我国机床行业人均工资高于制造业人均工资,而自2012年开始,出现低于制造业平均工资的情况,机床行业的增速也开始低于制造业的增速,其走势与成因值得深思。再次是各工业化阶段并行共存。以汽车车身大型冲压线为例,过去有手敲的,现已基本看不见了;后来用手动上下料,还有27%;然后是自动化的,占57%;现在已经是高速智能的了,也有一定比例。
面对新常态,既要有创新的思维,也要有超乎寻常的定力。本届论坛重点介绍的大陆地区企业中,济二机床、浙江日发、北京精雕以及沈阳机床,或是沧海横流竞显英雄本色,或是逆市上扬一枝独秀,各有可圈可点之处。而处变不惊,无论市场异常火爆还是断崖式下跌,都能认准正确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技术与制度孰轻孰重?
德马吉森精机虽然是一个年轻品牌,但在业界如雷贯耳,大家都很关注,一个由横跨欧亚两洲相距一万公里以上的两家著名公司合并而成的强大新公司,是怎样边合并又边拓展,经营业绩也获得了持续增长的?做为演讲嘉宾,该公司董事会主席卡披萨博士回应了业界关注,不难发现尽管他在分析市场,但谈的却是技术。
他说,“我们要紧盯几个焦点行业,包括航空、汽车、医疗等等,这是我们目前非常专注的市场。”现在,德马吉森精机已经在放眼未来,一流企业总是对发展趋势和科技动向十分敏感,为使机床更高效,一方面是控制,另一方面是整合各种数据。未来与人的互联互通也提到日程,这是工业4.0的题中应有之意。卡披萨博士说“我们并不是在空谈工业4.0,我们知道可以把这些做出来,用我们的相关数字技术,使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应用到机床产业当中去,使加工速度和精度在未来几年得到一个大幅提升,这些都是可以期待的。”
好企业表现出的某些重要特质都是很像的,他们都走在技术发展的潮流前,得风气之先。世界知名的机床制造商山崎马扎克的中国公司CEO董庆富先生,也在论坛上分享了他们的智能化工厂的经验。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山崎马扎克全球的10个工厂全都实现了智能化制造。他们在中国先后建造了宁夏小巨人和大连公司,确实很有特点,在制造方面追求自动化、少人化和无人化,而且立足于自己武装自己,甚至马扎克的制造现场就是它的产品展示厅,一举多得。
国内优秀企业在对先进技术的追求上一点也不输于国外,济二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以一种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坚定地做产品,做好产品,做最好的产品,他们的创新是全面创新,是全员创新,不是仅某一个方面的创新,也不是几个业务团队的创新。持之以恒的追求,使济二近年来在竞争中屡屡战胜国际一流对手,获得美国福特大宗技改订单,至今已经成功提供或正在研制9条大型汽车自动冲压生产线,张志刚董事长在论坛上展示了摄于福特底特律总部工厂里面由济二制造的数条冲压线现场工作图片,“大家有机会去看的话,还是非常壮观的”。
此前20多年间,福特一直使用德国的冲压线,他们底特律总部工厂,是以4条济二的冲压生产线替代原来的22条冲压生产线,生产线效率和质量比原来大幅提高。福特自从第一次使用济二设备后,多次重复订货产品,这是对济二的“中国制造”最好的肯定。张志刚说:主要障碍不是技术问题,不是研发问题,而是职业精神!坚持严谨、细腻、精密的专业追求,以一种非凡的“工匠精神”把产品做到极致,这就是职业精神。
主持人陈惠仁先是这样介绍济二的:这个企业至少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它是一个国有企业,而且是一个没上市的国有企业,是我们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国有企业的优秀代表。第二,济二机床的业务覆盖两大产品领域——成形和金切,这是在全球业界不多见的,他们的业绩是中国机床装备走向国际市场的典型范例。张志刚演讲后陈惠仁评价道:“听了张董事长的演讲,我想起了一位著名学者的一个观点,他说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的崛起,固然离不开外部机遇,但是崛起的根本原因和根本动力是其内部制度的崛起。这个观点完全适用于这个企业,从这个角度看,济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一个企业崛起的决定因素,也是它内部制度的崛起。”其言也真,其理乃深。
育人材与买企业各有艰辛
日本株式会社天田控股集团长期居于国际钣金加工设备领域之首,企业有两个特点令同行称羡:一是长期无贷款经营,二是全球采用直销模式。陈惠仁介绍道:“去年我在日本拜访了天田公司,会长兼CEO冈本满夫先生聊中日同行的差距,以及冈本先生的经验,他不加思索地说:关键是育人。”天田公司有近70年历史,2014年销售额3000亿日元,8000名员工,10万个公司客户,累计制造了30万台机器,成为业界翘楚。他们的理念自始至终:造物就是育人。冈本说:人是非常关键的。熟练工能够从一些信号、声音、或者环境等等,非常迅速地感知和判断,应该继续生产,还是应该停下来,而机器是不能够做这类判断的。只要有资金,是可以买到最尖端的设备,但是不能马上雇佣到最尖端的人员和团队,这是非常花时间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才培养需要常年不懈的努力,所谓造物育人,这就是天田的一个理念。
来自台湾的友嘉实业集团完全是另一个路数,尽管从事机床制造的历史并不长,但是近年来通过全球并购的方式,其机床板块得到了快速扩张,到论坛举行之时,其机床事业群已经覆盖30个品牌,及遍布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的48个机床企业,这在全球机床产业发展史上亦极其罕见。至今,友嘉刮起的这股全球并购旋风仍未停止,总裁朱志洋先生在台湾获“并购大王”称号,他在演讲中道出心得体会——
友嘉是个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企业,创立于1979年,从贸易起家,完全没有制造经验。旗下遍布全球的机床厂,大部都是通过并购而来,没有一家是从头自己干起来的。近几年友嘉加速海外并购,一举将德、日、美、韩许多历史悠久的著名品牌收入囊中。除了兼并,友嘉也在国际上合资合作。透过系列全球购并,友嘉慢慢地熟悉了其中规律,“大部分企业90%以上都有机会在一年内转亏为盈”,尽管如此,朱志洋坦言,走得很辛苦,也很危险,稍有不当,便会面对严重后果。他告诫同行要分外谨慎。
观点碰撞达成共识
此次CEO国际论坛广受业界好评。一个高质量高影响力的论坛,既要高举高打指点江山,又要信息交流观点碰撞,而真正的权威性还在于各路领袖精英,能就当前行业的一些重要问题达成共识。
如何在新常态下获得新发展?特别是国内机床企业如何走出现实的困境和认识的误区?陈惠仁先生将论坛交流的大量信息和观点,梳理为四个关键共识——
第一,极致的职业精神
我们正处在以工业4.0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升级关键时期,这不仅是一次分出胜负的征程,也将是一次决定生死的前行。长期以来人们将注意力放在机床制造的研发和技术层面,甚至言必称技术,言必称研发,言必称质量,这些要素固然重要,但毕竟还是面上所表现出来的东西,真正深层的东西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和挖掘。而张志刚董事长一语破的:“主要障碍不是技术问题,不是研发问题,而是职业精神的有无和多少的问题。”
何为职业精神?将严谨、细腻、精益求精融化到血液里,使其成为工厂的习惯和气质,让每一件产品都浸润着追求极致的精气神。济二机床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他们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是制胜法宝。进一步分享他们的经验,则是许多论坛参与者的期望。
第二,内部的制度崛起
尽管宏观经济形势跌宕起伏,尽管市场下滑需求萎缩,这些外部因素有时对企业来说是致命的,但是在同一环境中,各企业间的状态却不尽相同,有的竟差如云泥。可见,内部制度的治理建设是企业崛起的关键因素。
通常人们将国有企业作为僵化、落后、保守的代名词,认为国企效率低、成本高、竞争力差,而今天中国机床行业的优秀代表为什么是老国企济二?济二的卓越业绩,刷新了国企一词的寓意,其中的佼佼者完全可以傲视群雄。可见对国企的体制机制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企业内部制度的建设有其自身规律,亟待我们去认识发现。
第三,常年的造物育人
做企业,做的是人,不光是钱;造产品,出来的是物,但更紧要的是育人,有人才有未来。天田公司的经验得到参会CEO们的认同,造物育人,听起来容易理解,但其中渗透了优秀企业的价值选择和文化底蕴,有着深刻的经营哲理。
第四,坚实的理性专注
机床制造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甚至上下几代人持之以恒的接力。行业中不乏具有专注精神的优秀企业,如北京精雕,小产品做出了大市场,用机床产品开发了一个个处女地,创造了全新的用户与市场。又如浙江日发,细分市场,坚持高端路线,后发先至,形势喜人。济二、精雕、日发等企业各有千秋,但他们成功的经验中不约而同地都有专注、理性、定力、细分市场等特点,这大概就是共性的经验,值得推广。
陈惠仁先生总结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去国外考察研修时,是带着“我们究竟差在哪儿”的问题去的,最后悟出了道理——中国机床制造企业与国际先进同行的差距是在人的问题上。企业如何塑造人?最终要靠制度的建立和文化的养成。
现在看来,举凡全员创新做得好的企业,就会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造就了优秀的人与团队,最终会生产出一流的产品来。这样一个逻辑,已经和正在被许多企业的实践所证明。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