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主管刀具的一线操作工——王宏建

发现王宏建是因为一篇关于他的劳模报道。
王宏建是锦州东北电子技术研究所机加工车间的数控铣加工班班长。他的事迹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报道中介绍他带领班组同事经过技术革新,提高加工效率,节约刀具使用成本的事迹。
这只是他工作中的一个方面,因为他的出色表现,去年,他被评为“辽宁省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获得了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今年五一前,他被评为“锦州市特等劳动模范”,最近,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中央企业知识型职工称号”。
在随后的交谈中记者得知,在王宏建工作的数控机加工车间里,他除了从事具体的机床加工,也负责该车间的刀具管理,于是便有了这次面对面的采访。
王宏建是典型的东北人,非常直爽、实在。关于自己评上劳模的事,王宏建讲得不多,用他的话说,“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同事们都是这么做的。”而一谈起他具体的工作,他的话就明显多了起来。
1个半小时采访中,王宏建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他是一个头脑敏捷,经验丰富的年轻技术骨干。
30多岁的王宏建已有16年的机加工经验。1990年,不到18岁的王宏建从技校毕业,进入了现在的工作单位。先是在普通铣床上干了8年,1998年,国家对研究所投入了技改资金,研究所从国外引进了多台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成立数控车间,王宏建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进入该车间,并一直担任精密铣加工组组长,到今年,正好又是一个8年。

接手刀具管理

王宏建全面接手刀具管理工作是在2004年以后,主要负责刀具的选型、一年两次的采购计划制订和管理,加工方案的选择、改进等。
之所以能挑起这一重任,王宏建认为,这是因为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了不少加工经验。
“作为一名班长,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我都要主动了解,这促使我更多地学习。同时,在研究所工作是很好的学习机会。”王宏建说,“因为是军工系统,车间里的九台数控加工中心在国际上都属于中高档,并且大多采购自不同厂家,各个公司的机床结构不一样,所配的数控系统也不一样,因此,在这里也有很好的机会和持续的兴趣去广泛学习。”
“接手刀具工作后,我在选购上做了很多改型,车间的刀具成本下了一个台阶。我想,我的优势在于我是一线使用者,比以前的同志有更多的第一手资料,能够从平时的使用中总结经验,及时获得信息,并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改进。”王宏建说。
平时工作中,王宏建喜欢琢磨。和所有其它企业的刀具管理人员一样,如何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刀具使用成本,是他在刀具管理上考虑的主要问题。
“我们车间规模不大,主要有精密车加工组和精密铣加工组两个班组,九台加工中心,但对加工精度和效率的要求高。首先就是要选好刀具。”
“加工效率和所选用的的刀具有很大关系。通常,要提高效率就要提高切削参数等,这就会影响到刀具寿命,因此对刀具本身有很高要求。“王宏建说,“在铣加工中心上我们选用了许多刀具。一般是先由刀具商初步为我们选择,我再通过试切来最后决定。”
“除了选择合适的切削参数外,刀具角度也是需要好好研究的。要考虑所选用的刀具角度是否合理,道具材质等因素,争取在切削效率和刀具寿命中达到平衡。”
“切削参数的选择,主要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现在刀具商都会提供相应的切削参数,但是仅靠这些并不能满足我们的具体加工要求。”车间里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国外刀具,王宏建发现,按照厂家提供的参数进行加工,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不能很好地控制刀具成本。“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加工要求的。”王宏建说。
关于切削参数的问题,他也和刀具厂商的技术人员探讨过。“可能是中国人的成本管理思路与外国人不一样吧,”王宏建说,“比如,一把2000块钱的整体硬质合金立铣刀,对国内用户来讲,成本是很昂贵的。对国外用户来说则很平常。在使用这把刀具的时候,国外用户可能为了提高效率,一把刀的寿命很快消耗掉,但是由于生产的产品附加值高,算起来,刀具的性价比很高;但是在国内,产品的附加值没有那么高,如果加工了几件产品就用完了这把刀的寿命,可能产品的利润还不够收回刀具成本。”一直在一线从事具体加工作业,王宏建谈起技术问题来,特别形象生动。
“因此,与国外相比,我们提高效率还是应该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进行,在加工的时候,为了延长刀具使用寿命,所选择的加工参数要比其推荐的低一些。”王宏建说。到底用多少合适呢?经过反复的摸索,王宏建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对技术资料上给的参数,大概取其60%~70%,在国内,用这样的切削参数加工,取得的性价比是比较合适的。当然,具体用什么参数还需要在实际加工中进一步确定。”
“提高效率,还有很多别的办法。”为了既保证刀具使用寿命,又能提高加工效率,王宏建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通过自己设计组合夹具,自己独立编程等方式,王宏建和他的工友们从方方面面尝试了提高加工效率的方法,也因此收到了更明显地效果。“编程的过程也是安排工艺的过程,如果程序不合理,刀具做了很多无用功,效率上不来,刀具磨损得也更多。合理地编程能够更合理地安排工艺。”

攻关钛合金加工

“我们生产的产品的特点是每批产品的量不是很大,但种类多样,也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王宏建说。
“我们的加工材料包括铝合金加工,以及钛合金和不锈钢等难加工材料的加工等。目前铝合金加工是我们的强项,而在钛合金这样的难加工材料上,遇到的加工难题要更多一些。”
钛合金热稳定性好,比强度最高,目前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在机械行业被称为“黄金构件”。虽然并不属于超硬材料,但是由于钛合金的加工缺陷,是行业里公认的难加工材料,且价格昂贵。
“我们的钛合金加工是从2000年前后开始的。”王宏建介绍,“一次,研究所承担国家某重点研究课题,时间进度要求特别紧,其所用部件都是由钛合金组成。”那时,只有俄罗斯、美国、德国和日本等4个国家掌握了钛合金的加工技术,而我国的钛合金加工技术正处于刚刚引进和消化吸收阶段,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和历史资料可以借鉴。
“当时,由于俄罗斯的加工方案是在普通机床上用专用模具和卡具来加工,按照他们的加工方法,存在着效率低、精度低、劳动强度大等缺点,不能满足我们要求,我们采用在数控加工中心上进行加工。第一步是要把它加工出来,然后才是怎么提高效率,保质保量。”当时的时间比较紧,经常加班加点,王宏建和工友常常是天天工作到晚上十点多。
王宏建介绍,“在选用刀具上,每个公司都有提供针对钛合金加工的刀具,但是每个公司的产品也不一样。在我查阅的大量国内资料中,钛合金加工往往都是采用钴高速钢刀具而不是硬质合金刀具,高速钢刀具的加工效率比硬质合金刀具要低得多。”
“为了满足供货期的要求,我们放弃了钴高速钢刀具,但是国内目前的资料主要集中在这个领域。经过与很多刀具商的技术专家反复探讨,我采用了肯纳的一种硬质合金刀具。该刀具适合加工钛合金,但并不能保证具体可达到什么样的切削效果。”
王宏建介绍,“钛合金加工存在导热系数低,加工表面二次硬化严重,不易排屑,切削热高,对刀具的磨损相当严重,这一点和不锈钢比较相似。不锈钢也不属于超硬材料,但是加工它往往感觉到刀具磨损特别快,有时比超硬材料还要磨损得厉害。”
王宏建借鉴刀具厂家提供的参数,根据平时积累的经验,他和工友经过摸索尝试,研究制订了最恰当的切削参数;经过多次试验,配制出最佳比例的冷却液;还根据零件加工的特点,设计出一套组合夹具。第一批合格的钛合金零件加工出来了,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钛合金加工的效率。

用心思考、用心积累

王宏建说,他所积累的经验,更多的来自自学。“最开始接触数控加工是厂家的简单培训,学的是最基本的操作,深层次的内容都是后来自学、摸索、总结。在实践中边做边学,这个过程中提高很快。”
在王宏建看来,刀具应用的具体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平时靠悟性,更多的时候靠积累,用心地积累。
“每个单位有自己的加工方法,可以借鉴,但不可以完全照搬。有些难题,完全采用别人的方式做不了。你用你的方法干得很好,我借过来接着用,又会出现我的问题。问题在哪?有些人找不出来。其实,往往还是没太深入去思考,因为具体的加工作业还是有差异。”王宏建很仔细地解释着,看得出,他非常强调要用自己的心去思考。
“学习他人的方法肯定有用,但是无论最后做什么都是有自己特点的。做我们这行,必须得用脑子去琢磨。借鉴别人的方法,主要是寻找一种启发。”他接着说。
“有时把我们加工的一个产品拿给别人看,别人很难想象这是怎么加工出来的。其实说白了也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加工过程。一开始,我们也加工不出来,找了很多厂家,没有直接得到可以用的方法。后来终于一点一点地把它琢磨出来了。做出来后,告诉别人,也就是一句话的工夫。”王宏建说,“有时,技术上的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层窗户纸,我告诉你,你马上就明白了,我不告诉你,可能很长时间都看不透,但实际上相当简单巧妙。而真正难的是从无到有把它琢磨出来的这个过程。”
王宏建还强调,实践和理论都非常重要。“以前我觉得在车间里,具体使用过程中,经验要比课本实用得多。刚毕业那阵,觉得在技校学的东西到了车间用不上,后来发现,学的知识对后来技术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完全靠经验也是不够的。理论要和实践结合起来,在相互配合中得到提高,我的切身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王宏建感慨。
“现在在加工中遇到问题我还是再回来看书,经过反复思考再去尝试。经验是在工作中、逐步吸纳新知中形成的。”通过这些年,王宏建已经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积累,他感到,现在想再往上提高一步,需要付出的努力更多。“有些新东西,不去接触,永远也了解不到。我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行业里最新的、最前沿的东西。”他说。
王宏建已经有8年的数控铣加工经验,在他看来,加工中心要和组合夹具一起使用,才能更大地提高效率。
有一次,在车间接到的一项生产任务中,某种产品零件的加工严重困扰了整个生产进度。这批零件加工量大、加工精度要求高、生产周期长、加工工序多,而且合同周期短。
以前的生产工艺需要粗刨外形-车切断-精铣外形及各部尺寸-切槽-钳工倒角去毛刺等多道工序。这些道工序下来之后,生产10000件产品,需要车间所有班组40多人同时参与。在加班加点的情况下,也得需要70多天才能完成任务。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往往是通过拼体力、拼设备、抢时间来保证进度,并且还存在加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质量不稳定的弊端。
根据数控加工中心的性能特点,王宏建通过对现有的组合虎钳进行改进,使零件由单件加工变为多件同时加工,使以前多步完成的工序,变成一次性装夹后同时完成所有工序。改革加工方法后,同数量的零件一人只需25天就可能完成任务了。经过这次技术革新,此项产品质量100%交验合格,节约工时3000余小时,提高效率几十倍。
具体的改进如下:使用MAHAO-80P加工中心,卧轴加工,在组合虎钳上并列若干零件毛坯料,毛坯之间用垫铁隔开,垫铁厚度大于刀具直径一些,毛坯长于钳口约4~5件的长度,长度约100。第一把面铣刀铣所有毛坯面,第二把钻头钻所有M15的孔,第三把(D20)立铣刀加工25×25四面和30×30四面,同时加工D20台阶孔,第四把倒角刀倒外形0.5×45°倒角,第五把刀切槽,第六把锯片刀切断20mm长。原点调用-20.5进入下一个加工循环。如此循环调用完成加工。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