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2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在2021年的平均值为每万名员工141台工业机器人,中国则以每万名员工322台工业机器人的密度跻身世界第五位。工业机器人密度是衡量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关键指标,2021年全球制造业自动程度最高的5个国家分别是韩国、新加坡、日本、德国和中国。美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在2021年为每万名员工274台,排名第九。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自《“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擘画了产业蓝图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在前不久举行的“2022高工机器人年会”上,高工机器人董事长张小飞介绍说,预计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整体销量将达30.3万台,同比增长约16%,相比2021年近54%的全年增速有较大下滑。国产企业工业机器人销量达13.2万台,同比增速高于行业整体水平,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保持在约40%的水平。
记者从产业上下游了解到,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机器人产业增长在2022年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增速相较2021年放缓,但产业上下游在技术突破、国内外市场拓展方面积蓄力量,不仅应用的广度及深度进一步加强,而且新兴细分赛道兴起。高工机器人方面预测,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增长速度在20%~25%之间。
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超110亿美元
据IFR综合调研数据测算,预计2022年全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87亿美元,到2024年这一数字有望超过110亿美元。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在研报中认为,推动工业机器人发展的三大底层驱动因素,包括人口结构改变、用劳用工成本的增加以及下游应用产业的突出需求。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主要由零部件(上游)、机器人本体(中游)、系统集成(下游)以及行业应用等几个环节组成。在成本结构中,上游技术壁垒较高的核心零部件占比较高,伺服系统、控制器与减速器成本占比超70%,其中减速器占到一半,本体制造约占15%。近年来,随着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领域的快速发展,谐波与RV(旋转矢量)减速器已成为高精密传动领域广泛使用的精密减速器。随着国家对智能制造领域的大力投入,我国核心零部件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快速进步的精密减速器制造企业,它们作为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的关键,或将带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一起再次成长。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指出,发展机器人产业有利于打造我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于打造制造强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制造业成本不断增加,制造的各个环节都将用到工业机器人,而这将有助于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记者从上奇产业通平台获悉,2022年以来,包括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等经济大省纷纷依托机器人产业进行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及举措,比如高端产品服务认证奖励、典型应用场景征集、举办相关技能大赛等等。与此同时,机器人概念股也受到海内外行业机构的关注,近期被机构调研的A股上市公司,重点集中在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电子、电力设备等行业,其中,包括埃斯顿(002747.SZ)、拓斯达(300607.SZ)等工业机器人企业成为机构的“宠儿”。
在“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机器人产业正迎来一个创新发展、升级换代的重要机遇期。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广度深度加速拓展。“机器人+”行动稳步实施,应用领域加速拓展,助力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传统行业应用不断深入。工业机器人已在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得到应用,广大企业持续深耕细作并逐步迈向高端应用市场。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已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新兴赛道涌现产业图景扩大
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记者注意到,工业机器人涵盖众多细分赛道,随着应用场景的加深与拓宽,细分赛道也在持续扩充,《“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及,工业机器人包括焊接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民爆物品生产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移动操作机器人等。这些细分领域已吸引了众多大厂与投资机构的关注与加入,相关参与力量也逐步向产业化发展。由此,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全景图进一步拓展丰富。
卢瀚宸告诉记者,协作机器人作为工业机器人的补充,虽然诞生时间不长,但无疑是当前最热的赛道之一。从发展前景看,协作机器人可以满足工业和服务多个场景的应用需求,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该领域内,国产与外资厂商的技术差距逐渐缩小,并且在国内市场,国产厂商的份额占比在70%左右,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就在2022年7月下旬,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节卡机器人完成了D轮约10亿元人民币融资交割,成为协作机器人领域融资轮次最多、融资规模最大的企业。节卡机器人副总裁常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协作机器人目前仍是一片蓝海市场,未来的增长动力来源于多方面,包括非结构化生产环境催生需求、用工成本增加对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的迫切需求等。
除了协作机器人之外,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同样获得产业界及投资界甚至社会大众的关注与期待。2022年10月初,特斯拉推出了旗下首款人形机器人Optimus原型机。按照特斯拉方面的规划,第一批产品主要用来填补劳动力缺口,执行那些危险、无聊、重复和人们不愿意做的工作。而在特斯拉之前,国产厂商科大讯飞(002230.SZ)、优必选科技等已开始在此领域布局。2022年上半年,包括程天科技、英汉思动力、傅利叶智能等多家外骨骼机器人相关企业纷纷完成了新一轮股权融资。俗称为“机器狗”的四足机器人,同样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商业化场景中发挥作用。据云深处科技负责人透露,2022年7月其与宝钢股份达成合作,旗下四足机器人将被应用在皮带机通廊巡检工作中,另一家宇树科技方面则介绍称,其产品瞄准B端应用场景集中于工厂巡检、园区安防、勘探救援、快递物流、科研教育等,而C端主要是娱乐酷玩、陪伴看护等。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机器人成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在研报中指出,在核心零部件厂商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互惠共赢、增厚盈利的成长期将不日到来。
(中国经营网)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