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基础技术薄弱、关键器件短板、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也一直困扰产业。在12日召开的“2018国际智能服务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峰会”上,与会代表指出,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与诸多瓶颈,下一阶段应大力突破关键技术,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融入了智能技术的服务机器人日益延伸到家居、医疗康复、教学研究、抢险救灾等各个领域。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郝玉成介绍,国内企业的业务范围覆盖从上游的元器件,到中游的核心模块,再到下游的整体与终端应用,并呈现出技术交叉缠绕的特征,同时按照产业化的难易程度进行产品的迭代放量。
现代科技的进步引发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对于服务机器人产业而言,意味着产业竞争已经从单纯的产品竞争、企业竞争升级到产业生态竞争。我国服务机器人产业的短板与瓶颈依然不容忽视。目前,我国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化、灵巧、柔顺等指标不能满足需求,在视觉、触觉、决策、预判等方面不能达到人类水平。从产业链角度看,上游关键元器件的原创性不够,进口依赖现象依然严重;中游环节的模块化与拟人化特征弱;下游单体功能存在局限,往往要借助云平台扩展服务功能和提升用户体验。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丁宁介绍说,与经历了四十余年发展,从理论基础、核心部件到产品与市场已完全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产业相比,服务机器人是一块刚刚开垦的“处女地”。而当前,国内外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从技术到产品都非常接近。我们完全可能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占据先机形成突破。同时,基于我国巨大的内需市场探索出来引领全球的创新产品,从而拉动建立属于我们的产业链。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表示,服务机器人产业应明确自身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站在行业整体布局与企业长远利益的角度统筹谋划。同时按照《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与水平,推进一批重点领域与共性技术的率先突破,大力培育应用市场。
他表示,服务机器人是跨领域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产物。推动服务机器人的技术进步需要组团式集成创新,以及更加专业高效的研发、设计与市场服务。对此企业要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同时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国内重点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加快培养机器人行业急需的各类人才。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