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的重视与日俱增。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无论是面对各级领导者,还是身处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当中,习近平对创新念兹在兹,将之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就科技创新而言,我们有历史的教训,也有近年来发展经验的总结。
在现代工业革命之前,中国曾经长期居于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一系列技术创新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国家在技术创新的助力下快速崛起,而中国则止步不前,落于人后。
1870年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次不穷,同时被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领域,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显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技术创新的加速发展带动了经济滚雪球式增长。研究显示,18世纪以前的千年时间,欧洲国家人均年GDP的增长速度只有0.05%,也就是说要经过1400年左右的时间人均收入才能翻一番;而18-19世纪人均收入每年增长1%,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时间缩短为70年;到20世纪,年均增长提高到2%,是工业革命前的40倍,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时间只需35年。
上世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在三十多年的时间内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实现了科技水平整体跃升,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新常态”,后又加以系统阐述。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简而言之就是“增速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
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我国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不进则退,“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就是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同时重视各个领域、各种形式的创新。
今年5月27日,习近平在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今年2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增强紧迫感,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增强创新能力上,着力破除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创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动的体制环境。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被摆到了重要位置。科研成果如果束之高阁,不仅不能形成生产力,而且反过来窒息科技创新。同时,如果体制机制不能有效激发创新活力,首先需要创新和变革的就是体制机制本身。
以国有企业为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应该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增强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必要而且迫切。
增强国有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需要有体制机制的创新。搞科技创新,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在短期内很可能就会下降。国企负责人任期制和科技创新机制怎么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激发创新活力,这是国企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同时,任何科技研发都不可能保证100%的成功率。如果不考虑这样的风险,国有企业的创新动力也会大打折扣。此外,我们还应该创造适合市场竞争的条件和环境,让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生产力。
我国国有企业和部门曾经创造出“两弹一星”的辉煌战绩,现在在高铁、核电等领域卓有成就,今后在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方面,也完全能够集中力量、协同攻关,通过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创新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根基
习近平强调,“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
今年5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工作时,专程来到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察看产品展示和研发中心,对他们拥有业内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表示肯定。他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各类企业都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
人才是海康威视发展最活跃的推动力。在海康威视1.2万名全球员工中,研发人员就有5300人。海康威视有一个人才评鉴中心,专门针对核心人才、业务骨干进行评价,根据每个人才不同的情况开展一系列培训和提升。据称这是一个为核心人才量身定制的成长计划。
人民财经在苏宁云商采访时发现,苏宁不仅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吸引人才的方式也在创新求变。“这在以前的苏宁是不可能的,那个时候是军事化管理,不容许大家创新。但当业务发生变化,人员结构就要随之变化,管理也要变,需要改变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改变。过去我们把标准化做到极致,现在我们需要把个性化做到极致”,苏宁云商一名高管介绍说。
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苏宁发现大本营南京本地供应的人才有限,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零售服务业、金融和娱乐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较多。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加盟,苏宁做出了“迁就人才”的策略,将总部职能向北上广平移。
人民财经在广东东莞调研采访时发现,“世界工厂”东莞正在掀起“机器换人”投资热潮。在利润微薄的传统制造业,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开拓市场,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自发选择。数据显示,66%的东莞企业已经在近5年开始实施“机器换人”,并有92%的企业表示将在未来两年继续加大投入或准备开展相关工作。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主也向人民财经表示,国产机器人有价格方面的优势,但在一些要求精度高的领域,仍然需要向国外采购。这从另一侧面表明,中国自主创新向高精尖领域迈进仍然有很大空间。
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没有止境。以创新引领的中国经济新常态,也一定能够奏出更加华美的乐章。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