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工业4.0和机器人将怎样改变中国制造?

【编者按】工业4.0最终实现的是“端到端”的集成。未来,直接从用户开始,可以形成一种定制,完成后再回到用户。中间的过程可能是一个企业,也可能是一个产业集群,来提供整体的服务。


80%的人要被重新培训上岗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朱海推荐

我参加了德国汉诺威博览会,今年的博览会非常的热闹,中国政府以及企业的参会人员远远超过往届,因为现在工业4.0非常火。我跟曲总交流过,很多人把效率简单提到规模的量大,但效率是整个产业链,是从用户端的需求到如何生产,到上游供应商,随着物流、信息流的提高,使得企业有更高的竞争力,未来工业制造或者智慧制造的核心,就是围绕如何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而工业4.0是非常大的概念,这不光是物联网,还需要大量传感器的使用,包括每个产品配备智能感应设备,还有纳米技术,虚拟设备的大规模使用。对于工业4.0,千万不要简单理解为智能设备,很多东西不需要先做,完全可以用虚拟仿真技术先做出来。另外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软实力,未来十年,整个中国将在围绕提高制造的软实力。

那我们遇到的挑战是什么?首先是IT系统,关于网络安全变得极其重要,比如我为国家某一领域提供系统运营,所有方案都可行,最后因为软件牵扯到安全,就会被一票否了。如果我们进入到真正的数字化时代,可能60%的人都要换,80%的人都要被重新培训才能上岗,这里面也包括我本人。

其次,我们有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自己做研发,我们可以更多利用云和社会的力量。有几个建议,要快速变化,不是把所有人裁掉,而是建立一个针对未来创新的团队。我的经验是,要求每一个同事,找一个“数字化”的老师,可能是80后、90后,因为他们的活法不一样,我自己就有3个老师。

随着业务运营效率地提高,服务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值钱,可能今天你不知道怎么用数据,但是未来技术算法成熟后,会给你带来很重要的价值。

第三,做好用户体验,现在已不是一招吃遍天下的时代。

第四,要有接受失败的文化,因为人在失败中能学到最多的东西。

这两年,全球最热的几个词,除了金融危机,在制造业里面,像机器人、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都是非常大的概念。

这背后是源起,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二次上台的时候就提出美国的制造业回归或者叫“再工业化”,实际上早在10年前它们在做“去工业化”,当时的判断是,美国在制造业方面已经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缺少大的支撑,这样美国就完全可以在虚拟经济、科研等领域进行发展。

但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发现出问题了,经过分析发现,德国在制造业这块一直走在最前面,另外一个问题,RD作为前端,后端真正的出口和支撑在于有一个很好的制造平台,假如没有RD就只做了一半,链条是打不通的。

奥巴马和智囊团讨论,能不能搞制造业回归。但十年前美国制造业去工业化的时候,人力成本是瓶颈,现在成本问题更高。那回归靠什么?靠的不是经济学家,而是靠新的制造手段,这就是被美国称之为“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AMP),通过互联网技术、机器人技术,尽量少用人,通过新的制造手段,实现制造业回归。通过论证得出一个结论,美国会比中国当时的“劳动密集型”成本还要低30%左右。

在这个背景下,欧盟搞了一个“新工业革命”,那时候还没有提出“工业4.0”,那时候甚至有人提“第四次工业革命”,因为分类的基准不一样。后来大家就不再争论,干脆叫“新工业革命”。但是里面又缺少一个体系,来阐述什么叫新工业革命?

后来,德国人利用它的工业体系,通过以西门子为主的实体,真正的把欧盟的新工业革命落实到现在的工业4.0。

中国则同样面临这些问题:原有的“中国模式”不可持续,受到环境、人力资源、人力成本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中国劳动力成本及生产力成本急剧上升,竞争力很快消失了。中国现在提出制造业转型升级,怎么转?怎么升?中国同样没有一套基本的体系。

经过5年的时间,国家制定了“中国2025制造业发展计划”。现在全球制造业这块,几乎都处在一个大的动荡、变革时期,不是说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遇到了问题,而是说几乎全球都将不可持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类社会在工业层面确实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有两个变革,一是制造模式的变革,即我们由一种追求效率、追求规模的模式,开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就相当于“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另外一块与制造和产品有关,叫作产品和装备的智能化。

支撑这两个智能化的是什么?一是“互联网+”,包括数据、通讯、网络及智能传感等等。二是机器人技术。过去,所有的制造,人是最核心的部分,现在新的工业机器人完全可以部分替代或者全部替代人,作为主导地位。这两大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让新工业革命成为可能。

现在判断的转折点在哪里?现在还是10年后就转折?我们如何适时地切进去,不再作为一个旁观者。

一切都是大数据网络环境下实现的。简单来讲,工业4.0最终实现的是“端到端”的集成。未来,直接从用户开始,可以形成一种定制,完成后再回到用户。中间的过程可能是一个企业,也可能是一个产业集群,来提供整体的服务。

现在机器人已经涉足家用、教育、医疗、可穿戴设备等消费领域,未来机器人将会对制造业、人的生活方式和国防安全这三大核心领域起重大支撑作用,它改变的是工业的制造模式、战争模式和生活方式。大概需要3到5年的时间,服务类的机器人产品会有一个小批量的爆发,这类产品是突发性质的,一旦推出市场就会像手机新品一样会在某个节点上爆发。不过,中国机器人企业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企业普遍缺少财力的支持,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是生产得越多死得越快。

现在,传统的机械设备支撑不了“工业4.0”。因为现在的设备没有智能的接口,没有传感器,+不到大的物物相联的系统里面。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又产生了一个新词,叫“第二次机器革命”,主要是拓展人的智慧力量,把过去很多人类要做的事,要做的决策,通过智能机器来实现。这分为两类智能。一类叫生物智能,典型代表是人类。另一类就是机器智能,代表是机器人。有美国科学家判断,到2045年,机器智能可能会超过人类智能。在未来,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是从竞争走向竞合。

驱动制造业变革三大要素

驱动制造业变革的动力和要素是什么?我们总结有三点,第一是技术要素,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信息、数据、智能传感、机器人、智能装备等等。

第二,市场颠覆,近几年开始出现结构性的全球产能过剩。人类社会从开始到现在,一直在为产能不足、财富创造奋斗不息,包括战争,目的就在于获取资源。现在因为技术的进步,使我们的劳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造成我们现在的产能过剩。恰恰因为这一进步,让传统生产方式被颠覆。过去是卖方市场,现在绝对是买方市场。现在,买方市场又出现了定制化、个性化这么一种需求。

第三,技术进步使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现在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仅为3-6个月。这一切变化,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根本满足不了。过去一条刚性线或大型生产线的调整周期可能都需要半年到一年,一个项目投三年可能才能达产。现在的设备可能还没等调试,产品已经被淘汰。更关键

引进机器人后,首先要求企业对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做出调整,譬如过去主要依赖以人为本的劳动密集模式,要转变为以机器人为主、以人为辅的模式。第二,企业是缺乏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储备,迫切需要对人进行重新培训学习。第三,过去的生产工艺也要改变,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改变需要对整套生产工序作出调整。从组织架构、人才储备到生产工艺,企业都要作出一个系统化的改变和提升,机器人其实是在倒逼企业升级。

中国的制造业还有没有希望?该往哪儿去?是大家非常头疼的。

今天,可能还有很多中国企业处在1.0时代,要怎么来变革?第二个问题,由于先进的技术手段,未来低技能的劳动者肯定会失业。如何让这些失业人群再就业?在就业的真空期里如何进行保障?这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此外,现在的工业革命更多的不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规则,在这样的一个新的规则下,中国的企业很可能被淘汰,很难参与到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在现有工业4.0的体系下,所有的供应链是要实时追踪的,如果不在这一体系内,将无法参与。

未来,中国的企业,很可能在产业分工里,要按照新的游戏规则参与进去。只有在变革下,老的规矩被打破,新的规则还没有被建立,这是我们的介入机会。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