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新时达累计投入研发费用3942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7.86%,研发项目以机器人和运动控制为主。2014年上半年,新时达的机器人及运动控制类产品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94.24万元,毛利率38.89%。
长城证券预计随着公司市场推广力度的加大和机器人新产品的推出,2014年下半年机器人业务有望继续高速增长,乐观预计全年机器人业务收入有望达3000万元以上,同时伴随着规模效应毛利率也会有所提升。
2013-2016年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计中国工业机器人总增长高达52%,年均增长在17%左右,将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
2014年11月27日,上海嘉定,《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记者采访了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新时达机器人)副总经理人周朔鹏,他带着记者参观了新时达的机器人车间——一排排的成品机器人,有焊接机器人、喷漆机器人等。
新时达机器人,是新时达的子公司。它是机器人产业的新锐,其参与了海立集团的钣金车间自动化改建,与海立集团有很多合作。
在周朔鹏看来,能如新时达一样完整设计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国内少见,一把手就可以数过来”,他认为只要能做好系统就可以在这个行业立足,而做好系统必须要有自动化方面多年的积累。
对于上海机器人产业,他认为由于上海的产业成本较高,只能定位高端机器人,避免与国际品牌的直接竞争,在足够大的市场中找到合适的细分行业,但一定要抓住目前的窗口期。
国内“货真价实”的机器人企业不多
上海经济评论:国内机器人企业很多,这个行业市场怎么样?
周朔鹏:首先对市场有很多人理解得不透,有人说有太多的公司想要做机器人,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在拼装机器人,甚至连拼装机器人都不能算,更多的还是在做设备集成。最近,央视的一档节目,他们的资料说中国有480多家涉足机器人的公司,我觉得如果真有480个公司还是蛮好的。20世纪70年代,日本机器人很热,当时,他们也有近两百多家涉足机器人的公司。我是觉得这是好事,有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在做这个产业,还有更大群体在关注这个产业,这些人都在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这对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来讲是巨大的利好。在很多力量共同的推动下,一个产业更容易成熟,但最后留下来的企业一定是有技术储备、技术创新的公司,就像现在的手机产业。
大家也会说,有这么多家公司参与到这个市场,会不会像太阳能那样很快产能过剩,我认为不会,太阳能产业只要有钱买设备,就能加工制造这个东西,这和机器人产业不一样。机器人是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你得有人去研发,还要有技术的积累和沉淀,需要一定的时间,然后,还得有钱,这是个需要投入很大的产业。国内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企业就很少很少了。
中国有钱的公司很多,但是他有成熟研发团队吗?另外他的主业是做驱动、控制类产品的吗?研发机器人需要产业基础的基垫。这就形成了行业门槛。所以现在有很多公司在投钱做机器人,但真正取得成果的不多。所以不单是钱的问题,如果仅仅靠钱就能砸出像样的机器人产品,那就真会出现风能、太阳能的局面。有技术积累还可以贷款,可以融资,但是人才和技术经验的积累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速成的。
新时达从1990年代开始一直在做驱动和控制产品。这样的公司在国内是比较少,所以,新时达做机器人是产业能力的顺延。机器人的软件、控制器、驱动器以及本体等核心部件,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
上海经济评论:中国机器人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步的?
周朔鹏:国外机器人发展四五十年了,他们1990年以后进入中国市场,基本垄断了中国的市场。2007年国家863计划支持奇瑞做机器人,他们最早的机器人我参与了,后来,在奇瑞三焊车间使用的第一台奇瑞自己的机器人就是我参与研发的,当时参与这项工作的还有埃斯顿的王博士。那时做机器人在中国还是个非常新的话题,熟悉这个产业、进入这个产业的人当时非常少。从2009年之后,国家开始重视这个产业,特别是金融危机后,国外感受到产业空心化问题,提出了很多制造业回归的想法。今天,国外的机器人产品几乎垄断了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就像一个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小孩子,你刚开始走路就面对着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但是好在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国外的机器人即便是在中国的销量很大,去年世界机器人组织IFR的一个数据说,中国新增三万多台机器人,但是,三万多是不足以填满中国市场的。所以我们在机器人产品的推广过程中,国内对手很少,都是直接面对国外的竞争对手的。
机器人最核心的是软件
上海经济评论:量大还是不大呢?
周朔鹏:这个量不大,就算是ABB,2013年也就四五千台。2013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也有一个数据,说国产机器人九千多台,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产品全都算进去,是这样一个数据。中国国产的九千多台机器人绝大多数在低端市场上,国产高端的机器人产品并不多。
上海经济评论:做焊接机器人的多一点是吧?
周朔鹏:是的。国产机器人一般是焊接、喷涂还有搬运的多一些。其实机器人从机械构型上是有差别的,焊接机器人针对焊接工艺要求去设计;喷涂机器人要能防爆,这方面国产机器人做得还不是非常好。
还有一些特种机器人,根据用的场合不同,会有不同的机械构型,但这并不是机器人最核心的东西。他长成什么样已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软件,打个比方,大家都有大脑、四肢,但这并不是人与人之间主要的区别,人和人不同主要区别在于他们的教育背景、受过的培训不同,也就是脑袋里的东西不同,相当于软件的不同,所以机器人更多的是个软件产品,而不是一个机械产品。你看谷歌在干什么,谷歌收购了十几家机器人公司,而这些机器人公司都是以软件见长。现在有一个叫ROS的机器人操作系统,是一个软件、一个机器人开发平台。不管5年也好,8年也好,最后谁拥有机器人的完整的软件系统开发的能力,谁最终就能赢得这个市场。机器人是一个高科技产品,但是太多的业内人不把他当高科技产品,以为拼拼装装就可以了。
上海经济评论: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周朔鹏:我们常说的机械本体、精密减速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和电机五大核心部件构成机器人。其实这里面忽略了最重要的——软件。机器人应该有六大部件,第一就是软件,第二个是它的控制器,然后才是驱动器、电机、减速机这些东西。以库卡为例,库卡的机器人软件是自己开发的,控制器是工控机,控制卡是自己开发的,驱动是德国的力士乐帮它定制生产的,电机是西门子的,减速机是日本的Nabtesco,还有捷克的Spinea,机械本体是自己设计的,机械部件也都是外协加工,然后在松江的总装厂组装到一起。库卡做了什么?软件和整个系统的设计是他做的,控制器、驱动器、电机外包给别人,帮他定制开发,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通用的产品。最关键的系统设计是库卡做的,整个系统完完整整设计好,控制器做哪些控制,哪些功能是驱动去实现的,如何构成这样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系统。在完整的系统设计的基础之上,再把各个部分分开,外包给不同公司去帮他定制,最后自己总装。
国外机器人公司的研发都不在中国,在国内一般就是总装厂和销售公司。从这个角度看,能设计软件、控制系统的公司才能被视为真正的机器人公司,而电机、减速机这些东西都不那么重要,都可以让别人代工,但机械的设计是要自己做的,否则软件没法配套,特别是里面涉及到动力学控制的问题。
新时达所有软件都是自己开发的,有自己的控制系统,新时达有自己的驱动产品,我们没有电机、减速机,因为电机无论国内、国外都是通用的,到处可以买得到标准品,不需要自己做。减速机也是一样,无论从国外买还是从国内买都可以。机械本体是自己设计,最后我们总装。和国外大公司不一样的就是我们的研发在这里。
上海经济评论:会不会某一个关键的中间产品让竞争对手卡住,买不到,没有替代的情况发生?
周朔鹏:现在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软件、控制器和驱动器自己开发,不受限制。电机国内到处都是,国外也是敞开在卖,有很多家供应商。减速机以前大家以为会受限制,但还是有好几个供应商,减速机有日本的Nabtesco、住友、Harmonic,捷克的Spinea。国内也有。这样看来,这个产业链基本上已经成熟了,六大关键部件,除了软件和系统必须自己开发外,其他东西没有一个是由一家公司独家供货,或者说是由一个国家垄断的。即便出现极端情况,日本减速机买不到,还有其他的国家在供货,或者在中国就有公司能生产,不管是合资的还是本土的,所以没必要有太多顾虑。
上海经济评论:做机器人这块比较突出的困难是什么?
周朔鹏:现在你看到这么多家的机器人公司,它的控制系统绝大多数都是买了国外的,自己只能做机械部分。在国内,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往往都是能够解决的,但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大家就拿它没办法。还好,我们这儿不缺。软件、控制系统,这些东西还是得自己做的。否则的话,你的各种信号怎么交互,怎么控制,对吧。
靠挖人做不好机器人
上海经济评论:要是百度开始做机器人是不是有很多机会?
周朔鹏:这个也是可能的,因为他在软件这方面是很专业的。但是他需要一些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给他做模型,给他做设计,然后就是说可以通过软件工程的方式去把它做出来,这不是不可能的。但是从技术本身的角度来讲,这些工作必须由工程技术人员来做的,而不是说仅仅是写代码、写软件的人可以去做的。
上海经济评论:那国内这块的人才多吗?
周朔鹏:国内合适的人还是比较少的,因为,国内真真正正做研发的公司其实不多的。绝大多数的公司都处于核心技术缺失状态。所以在这个领域里面,所谓的高端人才是非常非常缺的。
上海经济评论:人才能从海外引进吗?
周朔鹏:这没太大意义。谷歌为什么要去收购小公司,有些小公司也就十几个人,但是谷歌买公司出价很高。反过来,如果去挖人,这家挖一个,那家挖一个,挖这种层级的十几个人才用不了多少钱,但为什么谷歌还是要花这么多钱去买公司?就是看重成型团队的力量。人才在一起组成团队才是值钱的。即便找很强的人才,但拼在一起并不见得能组成有实力的研发力量。团队是要去培养、搭建、磨合才能形成。机器人难就难在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完整做出来,它涉及到的交叉学科太多,从软件到硬件到计算机原理、系统技术、控制工程、软件工程、操作系统、传感器、数学、机器人学、机械设计、机械工艺、有限元分析、动力学理论等等,所以没有哪个人能出来说我是机器人专家,没有人能这么全面。
上海经济评论:这是牵涉到很大范围的工业基础。
周朔鹏:对,所以做机器人非常强调团队力量,成型的团队里即便跑掉了一两个人,团队还可以有效地自我修复,但如果从头组建一支团队就很复杂。所以去挖一两人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有队伍。靠挖几个人就想做好机器人还是不现实的。这个行业还是比较年轻的,资源也有限。
上海机器人产业定位高端
上海经济评论:上海的机器人产业环境如何?
周朔鹏:上海的环境不错,各大机器人公司总部就在这里,有很多、有很好的基础技术和积淀的公司。国内其他地方比不了,因为这种人才环境、产业环境,全国其他地方都没有。但外地的直接补贴、税收优惠之类的比较多,人力成本也有优势。很多地方的机器人制造有补贴,销售、使用也有补贴,会给机器人产业非常实际的优惠政策,直接和钱挂钩。上海在这方面比较理性,没有那么激进地去扶持,所以在上海做机器人的综合成本很高,但在上海有条件开发出更好的机器人。两相综合,在上海做机器人就得定位国内高端,如果和其他地区的定位没有差距,成本上压力会很大。
上海经济评论:如何和国际品牌竞争?
周朔鹏:要分析国外的公司在中国的优势、劣势是什么。他们有这么多年的积淀,有非常好的产品,国外的产品绝大多数都是依托于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他们在这些特定行业里做得非常好,软硬件都非常好。但随着全球产业的转移,国内的产业非常复杂多样,所以国际巨头不可能在任何产业都是最好的。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的工艺、软件,造成很多细分市场,为国内有能力的公司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如果针对特定市场、产业,开发特定的机器人产品,就有发展机会。我们不需要直接去面对国际巨头,我们也没有总是想着把机器人卖到整车制造厂去,人家已经垄断了,进去的成本非常高,没必要去硬拼。不能看着别人吃肉就去抢人家碗里的肉,可以找别的肉吃。
上海经济评论:希望上海如何扶持机器人产业?
周朔鹏:外地的机器人产业园,对产品研发、产品销售,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直接的扶持政策。上海的产业政策还是比较冷静,看看能不能也热起来。
上海经济评论:能不能让政府调动大型国企与你们合作发展机器人?
周朔鹏:我们也在合作,上海的相关部门也在帮我们去找这样的合作机会,帮我们牵线搭桥。这个产业的扶持还是比较复杂的,不仅是钱的问题,还有各种各样柔性的东西。现在绝大多数企业使用国产的机器人还是单机工作站,或者比较短的生产线,是尝试性的应用。这是个阶段性问题,如果你是采购方,你也会非常谨慎地面对新生事物。这是必须要有的过程。
上海经济评论:新时达有和德资
企业有合作?
周朔鹏:我们在德国有一家公司,是我们收购的。我们在德国也有研发中心。
上海经济评论:收购越来越多了。中国除了上海,还有其他哪些地方做机器人比较专业,是安徽吗,奇瑞自己造机器人?
周朔鹏:他们有很好的条件。汽车厂用的机器人基本上都是一到两个品牌,这样管理成本、使用成本比较低,维护人员对这个品牌的机器人非常熟悉。现在嘉定的产业园对焊接、搬运,这种直接可以替代人工的机器人很重视。现在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要求越来越紧、越来越高。这些行业的机器人升级改造迫在眉睫。要不就被市场挤出去,要不就产业升级。
上海经济评论:我看国家机器人产业“十二五规划”中要求,将来机器人研发投入要到总销售额的5%,这个水平是不是太低,其他行业好多公司的研发都能达到10%?
周朔鹏:新时达每年的研发经费都在8%左右。这也不低了,有很多公司是达不到的,这是很大投入。
机器人发展窗口期很重要
上海经济评论:有观点认为,机器人发展有窗口期,要是错过这几年,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就没有机会了,你怎么看?
周朔鹏:窗口期非常重要。就像当年1990年代的IT,现在的IT大佬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可能都是1995至2005年之间出现的,这十年间产生了很多有影响的IT界成功人士,都是那一拨人,现在看到的就是窗口期成长起来的,谁在这个时间内长大了,就会有足够的机会和市场,后面再进入这个产业的人就很难办,门槛越来越高,从成本的控制、技术的成熟度等等这些都没有办法和前面的企业比了。我认同窗口期的说法。
上海经济评论:窗口期的压力是来自国内企业,还是国际企业?
周朔鹏:我觉得这两个都有。国内的竞争反倒没有那么大,起码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是这样。
上海经济评论:将来国内机器人企业有没有机会参与整车生产?
周朔鹏:生产传统汽车,这些汽车厂格局已定,参与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新能源汽车还基本上都是一些小的试验式的生产。如果新能源汽车能够规模生产,那这就是一个新增的市场,大家都有机会。新能源汽车从国家层面这么重视,所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市场,国产机器人是要争取的。
上海经济评论:未来机器人有什么新品种?
周朔鹏:机器人产业跟机器人技术是一脉相承的,工业机器人再往后面可能是智能机器人,这都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的智能机器人还是要依托于目前的机器人技术。从纯技术的角度来讲,很多都是通的,只不过是长的样子不一样而已。所以将来会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造出来。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