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挺刀具产业背后包含着怎样历史人文?换个视角看工业,鲜活故事40多年前开了头。
常州城市西北部,有一个4.1万人口“刀具之乡”西夏墅镇,全镇超过十分之一村民靠刀吃饭,三分之一财政收入源自刀具产业,有村民骄傲地说:“如果西夏墅找不到所要非标刀具,那么全国各地也很难找到了!”
上海师傅回家乡,播下一颗种子
跟生活常见菜刀、剪刀、军刀完全不一个概念,“刀具之乡”盛产硬质合金钻头、铣刀等,专门为工业经济配套。这样刀放当今并不稀奇,但1968年常州农村,绝对“高科技”。
西夏墅工具协会会长戚元平讲了大致脉络:有位名叫王坤生村民早年上海一大型工业企业工作,1968年退休后回老家西夏墅颐养天年。老先生上海见多识广,又有技术手,也许纯粹闲聊引发、或者有心为家乡做些事,总之,十几个村民王老先生指点下,靠五只电机、2根轴、几张铁皮、2只水泥墩,置办起了社办刀具厂。
南桥边,小小刀具厂每天都能传出欢快音符,手里捧着钨钢砂,脚上踩着砂轮,小方钢条上开出一条条钢槽,一天下来,产量也有好几十件。纯手工作业比做农活还累,但毕竟广袤农田工业火星,工厂工人引以为豪,周围村民也都充满期待。
21岁入行、今年59岁村民恽伯元说,上世纪70年代初期,西夏墅乡办、村办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刀具厂已形成一定规模,每个月产值可达万元。因此,到刀具厂工作某种程度上就荣誉。恽伯元19岁时镇里样板戏文艺骨干,又镇政府材料处工作过,良好表现让他成为公派“交钱记工”人员。所谓“交钱记工”,即将工厂给予劳动报酬按一定比例折合为生产队务农工分,然后实行分配。
改革开放春风吹进小镇,西夏墅刀具产业机遇挑战裂变。一个颇富传奇色彩故事也民间流传。据传,有一位老前辈胆识过人,几桩事情极大地提升了西夏墅刀具影响力:其一,某大城市参加全国刀具行业展销会时,这位前辈担心自己生产产品不够档次,毅然把上海某国企买下新品当作自己杰作展出,果然令各地客商刮目相看——小小西夏墅刀具竟有如此水平!订单也随之发向常州。好,当年刀具行业技术含量不很高,这位前辈回常不久,就成功如法炮制上海先进工艺。其二,发展工业需要投入,建厂房就不小开销。这位前辈想方设法说服一建筑公司以“全包”形式盖厂房,房子盖好后结账。然而,厂房竖起来了,钱付不出,这位前辈说:“我们产业有这样好发展前景,难道不值得你们建筑企业参与投资吗?”——无米为炊,让工业经济抢跑半圈。其三,跑北京、跑着名高校,用诚意金钱敲开业界高级人才大门,让他们为刀具工厂解开智囊……
当然,还有一些更令人咋舌。不管事情真实与否,可见刀具产业发展初期,西夏墅人民为他们事业倾注了一切,甚至不惜孤注一掷。
老供销自立门户,根深叶自茂盛
西夏墅年产值上千万元刀具企业不很多,有意思,这些上规模企业老板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走南闯北销售人员。
从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走出,1.5万外来人口陆续来到西夏墅。他们一些人为刀具产业链延伸作出了积极贡献,更多人则刀具行业找到了饭碗,找到了归宿。
( 文章来源:互联网 )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