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大连市老工业基地规划——装备制造业先行


    装备制造业是我市传统的优势产业,要加大与国内外优势企业联合和兼并重组的力度,加强传统产业技改项目申报工作,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轨道交通数控机床、重型机械、柴油机、汽车零部件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一是提升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城市轨道车辆三个系列产品的水平,开拓国内外市场。建设机车配套工业园。推进柴油机与国外跨国公司合作,成为国内大马力中速柴油机生产基地。二是重点发展数控机床、航天航空军工用四轴五轴联动机床、石化通用设备、机械通用设备、输变电设备、橡塑机械设备等,保持国内领先地位。三是重型机械设备,充分利用临港优势,搞好物料搬运机械、大型冶金设备、起重设备、港口装卸机械、环保设备等的生产和开发。依托重工?起重、一重、冰山、瓦轴、叉车等骨干企业,瞄准国家重点建设所急需和替代进口的关键成套设备,组织对控制系统攻关,重点发展连铸连轧设备、干熄焦设备、岸桥场桥和装卸船机、大吨位叉车、大型挤压造粒机及大型螺杆制冷机组、压力容器、大型环保设备、盾构机等产品,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开发能力和重大装备的成套能力。四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大力支持一汽与道依茨、一汽大众的卡车、轿车发动机工业园建设,子午线轮胎、汽车音响等要成为国内重要生产出口基地,在轮胎、汽车发动机、汽车空调、万向节、车用轴承、车用精制钢材等方面,支持固特异、辽无二、阿尔派、瓦轴、大柴、创新零部件等企业发展,形成规模优势。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继建设沿海经济特区、开发浦东新区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大连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加快大连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推进“大大连"建设,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大连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建国以来为国家工业化和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经过多年的积累,大连已形成了特有的区位口岸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优势和良好的城市环境优势,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大连是国家重要的石油炼化基地;是国内重要的数字化电子视听产品的生产、出口基地;装备制造业中机车、机床、制冷、轴承、柴油机、石化通用设备、大型起重设备等产品居全国前列;造船业规模占全国三分之一,是国内10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的制造基地。有比较完善的科技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技术力量资源丰富,产业工人素质较高。

    大连位于东北亚地区中心地带,是环渤海和东北经济区重要连接点,交通发达,具有独特的区位口岸优势。特别是大连港,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和东北地区最大的货物转运枢纽港,承担了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货物和90%以上的集装箱运输,为东北地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功能较为完备的物流平台。大连是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旅游度假区、东北唯一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已形成96.53平方公里开放功能区。同时,拥有众多的外资银行、保险和信息服务、客户服务机构,会展业发展很快;城市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服务中心和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选择地。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确立了建设“大大连"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产业强市,工业先行"的发展思路,在国企三年改革脱困的基础上,加快工业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步伐,举全市之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开放先导区,推进四个专业化功能园区建设;实施了“北三市"开发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实施了“两城三星"、“西拓北进";坚持“以港兴市",加强城市功能区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十五"前三年,GDP年均增长13.7%,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均已超过“九五"时期的总和。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和城市发展空间框架进一步拉开,构筑了新的可持续发展平台。实践证明,市委九届五次全会通过的《建设“大大连"规划纲要》同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完全一致的。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是建设“大大连"的主要内容,为建设“大大连”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强劲动力;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进一步拓展了建设“大大连"的内涵和外延,老工业基地振兴必将有力地推进“大大连"的建设步伐。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长期计划经济带来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日益显现,资源约束对大连可持续发展也形成新的制约。主要是: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内在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比较重,设备和技术老化,经济效益较差;传统产业比重大,缺少能够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压力大;经济与社会、城乡之间发展还不够协调;在新一轮发展中,水资源和电力约束加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我们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必须加大改革和调整力度,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走出一条新路子。

    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筑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坚持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推进“大大连"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目标:实现“两个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构筑“一个中心"(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建成“四个基地"(石化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造船基地),构筑新型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比较充分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较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力争通过“十五"、“十一五"的努力,率先基本实现大连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主要指标:到“十五"期末,全市GDP达到2000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以上。到2007年,全市GDP达到2500亿元,2003年到2007年,5年平均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530亿元,工业增加值1100亿元;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000亿元。到2010年,全市GDP达到3420亿元,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二、构筑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是国家对大连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定位,是建设“大大连",实现大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要任务。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以海空两港和口岸集疏运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口岸城市多功能服务系统制度环境,初步形成枢纽港地位突出,口岸环境优越,航运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信息流通畅的集装箱枢纽港和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到2010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实现货物运输总量9亿吨,其中港口吞吐量2亿吨以上,集装箱吞吐量800万TEU;大连空港旅客吞吐量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到2020年,港口吞吐量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200万TEU;大连空港旅客吞吐量1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0万吨。

1、全力提升口岸功能,加速区域干线枢纽港建设

    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大连的区位、岸线等优势,围绕集装箱、石油及其制品、粮食、矿石、汽车、滚装运输等优势货种,加快集装箱、石油及液体化学品、铁矿石、滚装运输的码头深水化、船舶大型化、航线国际化和货种专业化建设。一是在大窑湾港区新建集装箱泊位20个,能够停靠8000TEU以上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确保2020年大窑湾港区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TEU以上;二是在建设30万吨级进口原油码头、300万立方米国家储备油库的同时,根据储备、中转的需要,适时增建、扩建油品码头及仓储设施,吞吐能力达到5000~8000万吨,形成国际油品及液体化学品分拨中心;三是充分发挥北良港的专业化码头优势,整合资源,搞好粮食码头的合理分工和优化重组,形成年处理能力3000万吨的国际化散粮转运、加工中心;四是完成30万吨进口矿石码头和配套的“水转水"泊位建设,形成年处理能力2000万吨散矿分拨中心;五是建设专业化进口汽车码头,成为东北亚地区汽车的重要集散地;六是整合客滚码头资源,建设新的客滚基地,形成以大窑湾汽车滚装码头、烟大火车轮渡和大港国际邮轮城、国内客运中心为重点的汽车及客滚旅游中心;七是以大连湾港区为重点的钢铁、化肥、成套设备等散杂货及煤炭转运中心,年处理能力2000万吨。

    建设提升港口功能和枢纽地位的支持系统。主要是以集装箱、矿石、原油中转为支撑的海上中转系统;以集装箱、汽车、滚装为主的贯通港区内外的高速公路集疏运网络系统;以矿石、粮食、集装箱、汽车为重点的专业化铁路集疏运网络系统;服务于国际港航和区域性物流业务的口岸电子商务系统。抓好周水子国际机场的改扩建工程。抓紧推进新机场的选址和前期工作。按国际空港的高标准规划建设新机场,争取在2008年投入运营。建设具有保税功能的国际空港物流园区。

    合理规划和整合岸线资源,形成港口集群效应。深化国有港口企业改革,发挥大连港带动和示范作用,促进港口功能调整与协作,形成以大连港为中心、周边港口为补充的协调发展格局。本着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层次分明、功能完善以及深水深用、浅水浅用、避免重复建设和功能浪费的原则,统筹规划好枢纽港区、临港工业区、物流园区及旅游、水产养殖等岸线的开发利用。大窑湾和大连湾重点发展枢纽港区,依托港区发展物流园区,在双岛湾、羊头洼、复州湾、庄河、长兴岛等港湾发展临港工业园区。规划建设12个港区、4个临港产业园区和6个旅游港区。统筹规划水产养殖区。

    大力开辟国际航线,引导航运企业优化重组,引进国内外大型海运企业,以拓展远洋航线和增加近洋航班密度为重点,增强跨区、跨洋运输能力,扩大远洋运输辐射半径和覆盖区域,逐渐形成远近结合、覆盖全球的国际航运链、网。到2010年,大连港开辟的远洋干线达到15条以上,到2020年达到25条以上。努力增加空中航线,到2010年争取开辟大连到北美、澳洲和欧洲的直达航线,使大连国际机场的国际(地区)航线达15条以上。

2、构筑以口岸为核心、铁路为主干的内陆综合集疏运体系

    加强对交通运输资源的系统整合,大力发展多式综合联运,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整体效能。一是加强口岸与铁路的合作,促进港铁联运、联营。二是搞好海运和公路运输系统的整合。统一规划公路场站建设,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运输企业重组。三是多种运输方式的系统整合。充分利用大连五种运输方式齐全的优势,广泛推进多式联运,发挥海运、铁路和公路的各自优势,实现运输资源的集聚效应。四是搞好与市外运输方式的系统整合。把大连交通运输资源放在区域经济的大系统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吸引国内外大的运输企业到大连发展。

3、做强做大临港产业

    充分利用临海、临港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形成布局合理、竞争有序、产业发达的特色港口经济,规划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的临港临海专业园区。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详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部分),二是依托临港优势,建设大型石化工业基地、造船修船基地、重型设备制造基地和粮油加工产业。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是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旅游会展、信息咨询等。四是大力发展IT产业,发挥科技、人才及空港优势,建设电子信息及软件基地。

4、健全完善口岸综合服务系统

    健全和完善为海空两港和整个集疏运网络提供配套服务的口岸支持系统,提高口岸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快港口管理数字化建设,实施数字物流港工程,为用户提供船期、班列、仓储、装卸、中转等港口公共信息和订舱、购票、交易、结算、通关、通检等口岸商务信息服务。重点建设四个系统:一是以航运市场网上订货交易功能为核心,建设口岸公共信息平台;二是以港区一体化为契机,以国际物流园区与大窑湾二、三期集装箱码头为重点,建设大孤山国际保税物流港的社区网;三是以东北铁路班列网与环渤海中转网为重点,建设区域间物流信息平台;四是以整合现有公路网、口岸物流网、省公共平台、海关电子数据分中心为重点,实现公共平台的一体化。

三、建设以四个基地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加其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增强支柱产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消费类轻型工业,扩大品牌效应,增强吸纳就业能力;积极推进企业重组,做强做大一批骨干企业;加快推进电子信息、柴油机、造船、重要装备机械及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链建设,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度和配套能力。按照国家产业布局及振兴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为先导,石化、电子信息及软件、装备制造、造船四个基地为支撑,新型材料、服装、家具、饮料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

1、大型石化工业基地

    石化工业是我市支柱产业,在工业经济中举足轻重。要充分发挥既有基础雄厚和临港的优势,一方面实施两大炼厂加工能力扩能及配套改造,2006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000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炼油生产基地,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要努力推进石化向下游深加工发展,争取大型乙烯项目的布局与建设。走新型化、集约化、大型化的发展道路,拉长产业链条,营造多元化的石化产业集群。到2007年,石化工业产值达到81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05亿元。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国最大的石油加工和石化产品深加工基地。

    规划布局与建设重点:一是依托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在甜水套地区规划建设石油后续加工产品的石化工业园区;二是在西太平洋石化公司周边地区预留约4平方公里,设立海青岛石化工业区,主要发展石化后续产业、QTA、环氧树脂、农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三是规划双岛湾石化工业区,以化定油,油化一体,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石化基地。四是按照海洋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特种高分子材料等行业特点,选择有一定基础、精细化工企业集中、环保条件具备的沿海地区规划建设若干个精细化工区,搬迁改造大化集团。

2、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基地

    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和软件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广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建设数字化视听、车(船)用电子、移动通信、光电子与新型平板显示器、集成电路、工业控制电子、计算机与外部设备、医疗电子等7个产品系列,形成技术支撑、产业规模化和提升传统产业三个层面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格局,以较高层次承接新一轮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启动实施数字视听、汽车多媒体与GPS导航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终端、新型平板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光电子照明、工业控制电子等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性明显的重要专项,努力提高技术开发和竞争能力。从人才引进、要素配置、体制创新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继续引进国内外高科技企业,进一步支持大显、华录、辽无二、东芝、松下、佳能、阿尔卑斯、欧姆龙、环宇等骨干企业,大力培育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2007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出口70亿美元。

    围绕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建设,营造与之相适应的基础设施环境、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教育与培养体系,推进企业、市场、人才和环境国际化进程,突出应用软件、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的产业发展定位,建设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加快建设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推进大连软件园二期建设。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原则,将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东起黑石礁经高新园区至旅顺塔河湾)133平方公里的规划区域,建设成为以软件及智能信息服务、高等教育及相关培训业务为主,融自然、生态、人文于一体的滨海新型软件社区。重点支持一批软件龙头企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国际软件大公司落户园区,推动软件产业的规模稳步、快速壮大,同时形成重要的软件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集聚中心。把大连建设成为国际软件名城和东北亚重要的信息服务中心。2007年,全市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

    进一步扩大领域,支持骨干企业,全面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精品钢材、自发光材料、化学建材、膜材料、纳米技术、光电通信、生物与医药等新型产业群。支持辽特钢、鞍钢新轧、蒂森克虏伯、浦项制铁、路明、实德、盛道、美罗等企业发展。

4、船舶制造基地

    在国家加快发展造船业政策的支持下,进一步扩大造船规模,增加中高档船舶比重,提高技术含量,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大型油轮、第五代集装箱船、海上钻采平台、FPSO(浮式生产储油船)、大型滚装船、军船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为重点,建设具有世界级规模的造船基地。“十五"期末,完成现有改造项目,两大船厂生产能力达到390万吨,生产组织和设计技术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十一五"期间,再建设两座30万吨级大型船坞及配套设施,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730万吨,VLCC油轮、海上钻采平台、化学品船、液化气船、滚装船、第五代集装箱船、FPSO等成为主导产品,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充分利用岸线资源,培育新的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市造船能力达到1000万吨。

    重点支持船用柴油机、船用推进器、船用阀门等主要配套厂的发展。到2020年,船柴年生产能力达到200~300万匹马力;船推年生产能力达到4000吨,研制生产100~120吨的特大型螺旋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船阀开发新产品,产值达到10亿元。建设1~2个大型船舶配套工业园区和若干小的配套园。船舶配套加工园区,主要从事船舶专用配套设备的加工制造,构建舾装制造中心、管加工中心、上层建筑制造中心、甲板设备制造中心以及船舶电器、铸锻件等中心;船舶配套物流园,组建船舶钢材、电缆、油漆配送中心。支持一批为船舶总装厂配套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5、消费类轻型产业

    发展消费类轻型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也是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增加就业与再就业的主要空间。根据既有基础和优势,着重发展服装业、家具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食品饮料等行业。

    服装业。突出名牌战略,带动服装业的发展。扩大大杨创世国际服装工业园、大连国际服装服饰工业园等园区规模,扶持大杨、桑扶兰、思凡、锋、美欧岚、碧海、皇仕、鑫港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建立面料市场配送体系,增强纺织面料、印染、辅料、配件的配套供应能力。

    家具业。支持华丰家具工业园建设,支持华夏、亚森木业、梦乡家具、金凌床具等企业,发展与家具业配套的金属、塑料饰配件、连接件,拉长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木制家具加工、出口基地。

    农产品深加工及食品饮料业。提高农副产品及水产品加工深度。利用北良等大型粮港和仓储设施,建设粮油深加工基地,促进食品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安全卫生、绿色保健方向发展;支持华农豆业、日清、连王等企业,成为国内豆业的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以华润啤酒、大雪啤酒、海升果业等为龙头的啤酒、果汁产业;大力发展础明集团的绿色食品生产,巩固提升大成、华都、韩伟等养鸡业,成为东北最大的肉禽及深加工的生产、出口基地。同时,结合北三市开发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支持一批水产品、畜产品和果菜深加工企业和项目。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大连区位、口岸、对外开放和城市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物流、商贸、旅游会展、中介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形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要素配置、物流、信息流、交易、结算的服务中心、商务中心。

1、金融保险业

    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增加玉米、原油等期货品种,扩大交易规模。推进大连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实现跨区域经营,争取东北发展银行落户大连。支持产业资本、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介入财险、寿险、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等。吸引各类国外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机构和跨国公司金融服务、财务结算中心落户大连。到2010年,基本形成银行、期货、保险、证券、信托等行业全面发展、各类中外金融机构聚集、服务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在完善中山广场金融区同时,规划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建设期货大厦、金融大厦、商务会所、国际会议中心、写字楼和商业服务设施等。5年内完成工程项目建设,10年内形成总体功能。到2020年,争取引进100家以上较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和大公司,集中万名以上金融、商务专业人才,形成万亿元以上资金管理,成为全国的期货中心,中国北方的保险中心,东北地区的资金中心,外汇交易与结算、金融服务和国际商务中心。

2、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整合各种物流资源,建设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重点功能区,深度开发物流需求市场,大力引进和培育物流企业,形成以国际物流为特色,以石油、粮食、矿石、汽车、集装箱大宗骨干品种为重点,带动区域和本地生产和消费物流的发展格局。用10年左右时间,建设成为东北经济区的国际物流中心,使现代物流成为大连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10年,物流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2%以上,重点物流园区的功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规划建设重点:一是现代物流基地开发与建设。突出抓好综合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和直达配送节点建设,形成综专结合、布局合理的物流网络体系。二是交通运输资源整合与建设。加强各种运输通道、节点和运输方式的系统设计,发挥五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功能,开展多式联运,提升交通运输的服务功能。三是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以大连口岸物流网为基础,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物流公共管理信息平台和物流业务信息交换平台,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四是电子商务与城市配送体系建设。建立基于如上三大系统的电子商务及与三大系统、电子商务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配送体系。

3、会展旅游业

    建设星海会展二期等重点项目,充分发挥星海湾会展中心、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的会展功能,联合国际著名展览公司,开办多种大型海内外专业名展和各类高层次会议、大型经贸文化活动,形成一批会展品牌,成为国内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东北地区主要的商品展示、订货与交易中心。进一步发展旅游事业,建设成为有特色、高品位、大客流、高创汇的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

4、进一步发展会计、审计、土地、建筑、评估、律师等各种中介机构。

五、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大连是国有企业集中的城市,加快改革,建设以股份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的经济结构,增强调整改造的内在动力,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和前提。要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企改革,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把市场主体改革和要素市场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

1、加快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经济的调整要同国有企业改革、所有制结构调整相结合,按照市场化要求,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在基本完成国有中小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国有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到2005年末,市属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31户国有独资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10户国有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部分或全部退出,12户上市公司实现国有股减持或全部退出。支持中央、省属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推进和完善公用、文化事业等行业的改革,创造条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采取国家政策支持和地方统筹解决的办法,疏通劣势企业退出通道,稳妥关闭破产严重资不抵债、生存无望的企业。实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资产重组、购并联合、股权转让等形式,做强做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企业集团。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支持国企主辅分离、剥离办社会职能、妥善处理厂办集体的等有关政策,在“十五"期内基本解决企业“三供一房"问题。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以分配制度为重点的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普遍实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点企业经营者股权期权激励,充分调动经营者、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营造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幅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鼓励民营经济和国外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和项目建设,不涉及国家限制的投资领域,全部向民间和境外资本开放。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和内外资限制,使更多的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等领域。指导民营企业推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提高管理水平。支持华丰、华农、大杨、实德等大型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特色经营和技术进步。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扩大融资的担保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开发、技术开发、信息咨询、招商引资、市场营销和社会保障等服务体系,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总量,增效益,形成千军万马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3、转变职能,建立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办事效率,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营造有竞争力,有利于投资、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把不应该、不适合政府行使的职能还给市场和社会。认真清理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幅降低收费总额。建立行政问责制,对有关部门不合理、不合规审批事项、执法行为要加大监督力度,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交易成本低、商务机会多、市场秩序好的良好投资环境,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发展与创业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六、进一步扩大对外、对内开放

    扩大开放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措施。要坚持把区域经济调整改造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以打造现代产业和企业为重点,以新思路和新突破推进对外开放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拓展。坚持大项目带动,加快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增加引资规模。扩大先导区规模,加快各类专业园区建设。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落户大连。扩大对内开放,在为东北腹地服务的同时,加强内资引进工作,促进南资北进,内外共进。

    到2007年,外贸出口达到144亿美元,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额度、产品结构和市场拓展有新的突破,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当年实际引进外资达到4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形成一些产品的全球加工出口基地;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总部、投资中心、研发中心、地区营业中心、客户管理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与分销中心的战略合作。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同额超过4亿美元,外派劳务超过3万人次。

1、大力支持对外开放先导区发展和体制创新

    充分发挥开发区的龙头作用,使其成为东亚地区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形成一批技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提高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保税区要全方面与国际市场接轨,与大窑湾港实现港区一体化,为建设自由贸易区创造条件。高新技术园区要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软件等领域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金石滩旅游度假区要重点推进金石主题公园、石谷乡村、光彩神州农业园等项目的建设,水平、规模要上新台阶。开放先导区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模式,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打破行政上的条块分割,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政策互补、联动发展的运行机制。

2、加快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对外开放步伐

    根据我市石油化工、机车造船、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精品钢材、服装食品等行业调整优化升级的要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推动骨干企业与国外著名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合资合作,融入国际产业布局和链条中。支持“两船"、“两油"、“机车"等中直企业与国外的合作;推进重工?起重、叉车等装备工业引进外资;扩大华录、大显、辽无二、软件园、冰山、盛道、大机床、大杨等企业与外资合作的深度;大力引进国家重要骨干企业到大连发展,支持鞍钢、一重、一汽、中石油、中远、北车、中船重工在连企业和投资项目的建设,支持国有企业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并购重组;鼓励我市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发展。

3、推进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对外开放

    大力拓展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利用外资的领域。推进港口扩建与改造、机场建设、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城市环保设施(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风力发电)等大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利用外资进程。鼓励各类工业园区的对外开放。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灵活政策,引进国内外中小企业,为有专有技术、特定市场的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合资合作服务。通过相关产业链接招商,提升产业集聚度。在全市形成先导区、工业园区和区市县工业小区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开放型工业格局。到2007年,在全市形成一批投资十亿至百亿元以上的专业园区,能够承接国内外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与集聚,形成先导区与专业园区比翼双飞的局面。

4、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环境

    一是完善政府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强化市外商投诉中心的职能,建立项目促进机构,把应诉工作以及为项目建设、生产经营服务工作,放在与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提高办事效率,改善商务服务,努力降低外来投资企业的综合成本。建立“政府土地储备金制度",合理调控土地等要素价格;强化政府对各项审批、收费的监管力度。三是尽快形成为本地产品配套的加工体系。加快“金州零部件配套园"和“开发区零部件配套园"及铸、锻、镀等加工中心的建设,为电子信息产业和主机产品提供便捷、质优、低成本的配套服务。同时,加强、规范涉外中介机构的服务,加快金融、物资、人才、劳动、技术、货运代理等市场和行业的培育,完善和提高要素市场的综合功能。

七、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和“北三市"开发战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大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

1、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统筹规划与引导县区工业发展。调整完善各类经济小区、工业园区,本着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原则,推进综合性园区向专业性的产业功能区演变。积极支持临港、沿路产业园区和以主导产品为主的专业园区建设。加快县城和农村重点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水、电、路等城镇基础设施配套,统筹兼顾与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将其建设成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向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和规模化方向调整,促进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水产、水果、蔬菜、花卉和畜牧业。培育一批与农户利益关系密切、规模较大、档次较高、拥有名牌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07年,全市建成年销售规模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800家,年销售收入400亿元,带动50万农户致富。

3、推进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北三市"开发战略,继续支持县城和重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中等城市框架。加快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发挥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水田灌区改造、节水灌溉、部分经济小区供水等工程建设。加强种养良种工程、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和检测监督工程、防控疫体系、农村信息网络工程建设。进一步搞好林业及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改造和扩建重点渔港。到2007年,农田的节水灌溉率达到30%,森林覆盖率达到42%;2010年农田的节水灌溉率达到50%,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45%以上。增强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扩大就业,完善社保,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基本目标。在调整改造进程中,要把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收入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1、把扩大就业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增加就业总量

    积极实施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的经济社会政策,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取向,广开就业渠道,鼓励创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扩大劳务输出和地区间劳务合作。加强对就业岗位的宏观调控,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完善和落实再就业的扶持政策,继续对就业困难对象实行就业援助。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不断加大就业资金投入,支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努力实现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目标。适应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要求,加大职业培训,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统筹安排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到“十五"期末,全市每年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到2007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功能

    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机制,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待遇、城镇居民低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社会化,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认真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转城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建立起覆盖所有劳动者、城乡一体并相互协调的社会保障制度。各项社会保险费征缴率保持在96%以上,全面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保障制度规范化、资金渠道多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3、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全面推行最低工资、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规范工资支付行为,采取根本性措施,解决拖欠职工工资问题,保障职工的劳动报酬权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收入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建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全市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有较大幅度增长。到2007年,职工工资水平争取年增长11~13%。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增加中等收入人群比重。

4、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按照协调发展要求,加大投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要继续加强基础教育,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构筑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居民素质。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立力度,完善公共卫生防治体系,改善居民就医条件。

九、实施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围绕3个方面展开:一是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点工程;二是围绕增强生产要素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三是围绕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建设项目。


1、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工程

    集装箱深水码头。抓紧大窑湾二期工程的深水码头建设,成为可以停靠国际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船的大型深水泊位。完善提升现有5个集装箱泊位功能,同时加快后6个集装箱泊位建设,争取到2005年集装箱泊位达到11个,其中水深-16米2个,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400万TEU。

    30万吨级原油码头。年内投入使用。同时在大孤山半岛规划建设2个原油深水泊位,一期工程达到年800万吨的吞吐能力,远期达到1500万吨。

    30万吨级矿石码头。年内投入使用,吞吐能力争取短期内达到年1000万吨,成为中国北方矿石中转运输中心。

    羊头洼铁路轮渡码头。支持烟大火车轮渡工程建设,在旅顺羊头洼建设两个5000吨级轮渡泊位,吞吐能力达到年300万吨;随着火车轮渡货运量的增加,其吞吐能力要达到年600万吨。

    北良码头。发挥现有的5个万吨级泊位的能力,到2005年新增万吨级深水泊位2个,吞吐能力200万吨。2010年前,再建设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2个,成为世界最大粮食中转码头。

    庄河港。近期建成万吨级泊位1个,5000吨级泊位1个。2010年建成大中小泊位10个,吞吐量达到360万吨,形成为辽南地区重要海上运输通道。

    庄丹铁路。争取国家支持,打通庄河至丹东的铁路,使大庄铁路能够与东北东部的东边道铁路相衔接。

    金窑线铁路。根据开发区、大窑湾港、大孤山半岛建设发展的需求,到2005年建成金窑线复线。

    公路建设。建成以大连为结点,以沈大、丹大和土羊高速公路、烟大火车轮渡为通道,辐射东北、连接华北的公路大动脉,以及以市区为中心的2个小时可到达区市县的经济活动圈。重点建设庄丹高速公路、土羊高速公路、沈大与大庄高速公路连接线,大窑湾集装箱快运通道、金七线和庄林线等6条高速公路;还有瓦房店至普兰店、城八线、复州至横山、庄河至仙人洞、得胜至熊岳、柳姜线、市区环城公路、旅顺中路等8条一级公路。规划建设进出市区第二通道。

  空港。适度改扩建周水子机场。加快新机场的选址和建设工作,争取2008年投入使用。

2、电力建设重点工程

    庄河电厂。规划装机240(4×60)万千瓦,一期工程投资56亿元,新建2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输煤码头以及脱硫装置和灰场等配套设施。年内前期工程开工,2007年建成投产。

    泰山热电厂。一期工程供热范围为市区西南部的黑石礁、孙家沟、星海湾等地区,采暖供热面积693万平方米,每年还可向电网提供13.5亿千瓦时的电量。总投资13.9亿元。2005年供暖期前建成投产。

    辽宁核电站。规划装机400(4×100)万千瓦。一期工程投资220亿元,建设2台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及配套设施。“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

3、城市供水重点工程

    引英入连供水二期工程。为扩建后的英那河水库再建设第二条长110公里、直径1.8米的输水管线,向市区形成每天33~36万立方米供水能力。

    引洋入连供水一期工程。开展规划前期工作,适时建设,支持我市中长期发展需要。

    规划、建设一批区市县城镇和园区的供水工程。

4、环保建设重点工程

    城市生活垃圾焚化厂工程。2004年开工建设,日处理能力1500吨。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8座,污水日处理能力80万吨左右。扩建马栏河、春柳河污水处理厂,新建老虎滩、凌水河、寺儿沟、大连湾、夏家河子、泉水等污水处理厂。

    规划建设一批区市县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

十、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

    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措施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方针政策,按照辽宁省振兴老工业基地规划以及《建设“大大连"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措施意见,着重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强市和人才战略等方面真抓实干,制定有关方面的专题规划和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体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人民群众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和推动大连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以“学习型城市"为载体,在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教育,调动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用思想大解放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牢固树立靠改革开放、靠市场、靠艰苦奋斗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观念,在全市进一步形成与改革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市场环境。

2、求真务实,加强组织领导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宏大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各单位主要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兼顾,加强协调,求真务实,把振兴老工业基地作为头等重要大事来抓,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市委领导下,成立由市长挂帅的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任务是,组织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论证与实施工作;组织上报重大项目,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协调推进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在项目布局、对外开放、产业政策及国债等方面的支持;组织和实施国企改革、技术改造、招商引资、结构调整等重要工作。

3、实施科教强市和人才战略

    充分利用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优势,进一步建设企业的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吸引国内外的科研单位到大连创办科研基地,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形成科技创新的优势,把大连建设成东北地区重要的科研开发中心。健全科技市场体系,促进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的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成为国内外科技资源的集聚、交流、转化和能力实现的重要中心。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园区的龙头作用,发展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培育出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四个产业,使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大连工业的主体。全面实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加工业、传统农业和传统服务进行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全面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造就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按照建立新型产业基地和建设“大大连"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引进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国内外的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归国留学人员。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发展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能适应技术装备升级的高级技工,搞好人才储备,为未来新型产业成长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4、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资金投入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开辟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合理调整投资结构,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培育规范高效的资本要素市场。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拉动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水、热、气、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道桥等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公用事业等的建设、经营。二是改造和整合国有投资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将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民间资本、国外资金有效结合,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市场化。三是改革项目审批制度。政府仅对国家有专项规定的项目进行核准,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改为备案制。四是按照公开化、市场化的要求,通过减持股权、合资合作、资产变现、兼并破产等多种形式,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吸引国内外优良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造。五是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产权、土地、技术、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交易规则,培育交易机构,规范交易行为。六是健全多元化的融资担保体系,扩大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七是以建设“诚信大连"为目标,完善由政府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市场化运作、企业和个人自愿参与的信用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和规范的信用调查、评估、授信体系。八是规范、发展各类投融资经营机构,设立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项目投资载体,充分发挥非金融机构作用,形成活跃的资本流入通道。

    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对我市基础设施与重大产业项目政策支持,设立政府引导基金,专项用于重大工业项目的投资引入。

5、全面落实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增强企业活力

    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对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国企改革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根据国家对大连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要求,进一步向国家申报争取扩大对外开放和建设航运中心相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与时俱进,制定具体的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人才激励政策、分配政策以及其他有关政策。组织各地区、各单位制定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的具体实施政策与保障措施,加强分类指导,加快组织实施,为大连老工业基地振兴创造源泉涌流,活力迸发的政策环境。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相关链接
  • “问题迎刃而解时的成就感让我心潮澎湃,更重要的是我尽我所能帮助客户。”
  • 24-11-22
  • 公开课预告 | 轴类零件加工介绍及其自动化应用
  • 24-11-21
  • 卓越“新乡” 质量先行 | 埃马克中国第七届质量月圆满举行
  • 24-11-21
  • 3轴加工新标杆DMV 60 | DMV 110
  • 24-11-21
  • 新款自走式托盘搬运系统PH-AMR 750/1500
  • 24-11-21
  • 2024印尼塑料和橡胶展 | 力劲高能精密及电动高速薄壁包装注塑解决方案亮相
  • 24-11-21
  • 2024年三季度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 24-11-21
  • 哈斯客户故事——无与伦比的五轴机床
  • 24-11-20
  • 2025武汉自动化邀请函
  • 24-11-19
  • SW 中国公司十周年庆典盛大举行
  • 24-11-19
  • 马扎克技术中心开放日 | 2024年第三站,大连!
  • 24-11-19
  • 美国、日本、意大利三季度机床工具经济运行分析
  • 24-11-18
  • 2024年马扎克上海技术中心开放日活动圆满举行
  • 24-11-18
  • 定制化专家 | 主轴行业细分领域专家即将亮相2024DMP大湾区工业博览会
  • 24-11-15
  • 力劲集团携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解决方案亮相2024日本压铸展
  • 24-11-15
  • 借助TapX的最新修整系统与声学发射监控系统(AEMS),实现丝锥品质的卓越飞跃
  • 24-11-14
  • 开拓“镁经济”与一体化压铸新篇 | 力劲TPI镁合金半固态成型方案、超万吨双压射技术亮相2024华南压铸产业会议
  • 24-11-13
  • 埃马克高效加工与服务方案,助力电动汽车定子外壳高品质生产
  • 24-11-13
  • 马扎克技术中心开放日 | 2024年第二站,上海!
  • 24-11-12
  • 重磅升级!雅卓·宁波机床展25年焕新亮相
  • 24-11-11
  •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