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2013年起已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1/3。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产销、核心零部件突破、行业应用拓展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国企业智能转型需求、长尾市场以及信息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创新等多方面有利因素,将为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发展带来更多发展新机遇。
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占我国市场销量的比重稳步提升。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2018年自主品牌装机量4.3万台,是2015年的一倍多,占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的市场份额比2017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
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一批骨干企业在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市场份额和认可度日益提升。
在行业应用方面,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汽车、3C两大应用行业的市场份额有所提高,并在橡胶塑料、金属机械、食品、物流、医疗等更多行业上不断拓展。此外,目前还有不少传统制造企业竞相进入机器人领域,加大机器人供给量,并通过投资并购布局机器人市场。
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面临诸多发展机遇
首先,后疫情时代企业智能转型需求愈发强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4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9257台/套,同比大增26.6%,显示出市场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大幅提升。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柔性生产、分拣、包装、搬运等功能,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时,极大地保障了企业正常生产和物资转产转运效率。国内机器人厂商要充分利用窗口期,提供更多满足客户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拓展更多国内客户。
其次,在长尾市场中国内机器人集成商拥有先天优势。我国工业门类齐全,细分行业众多,长尾市场具有客户分散、需求量小、价格敏感、利润率低等特性,国内工业机器人集成商在成本、运维服务等方面占据主导优势,外资品牌企业多难以顾及。还有,国内5G、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加速布局和应用,将为工业机器人拓展更多垂直行业领域,同时与这些新技术融合也将促使工业机器人更加 “数字化”。
我国工业机器人是典型的拥有强大市场需求的产业,既要看到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取得的成绩,面临的机遇,也要直面问题。
当前,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还存在核心零部件环节 “硬实力”不强,品牌、口碑等 “软实力”薄弱,人才、标准等 “支撑力”不足等问题。比如,国产谐波、RV减速器在使用寿命、精度等关键指标较领先的日本产品差距不少,国产电机功率密度、转速、寿命等相比国际先进水平有代差,相比国外机器人巨头近百年的历史,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发展历程短,行业认可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教育部、人社部与工信部发布的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2020年人才缺口300万人,到2025年缺口达到450万人。
提升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的产业竞争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多方形成合力,实施强攻关、重应用、聚发展、育人才等多种举措,实现机器人产业的自主化、高端化发展。
第一,应加快核心零部件和生产装备的自主研发。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以龙头企业为牵引,联合科研院所、区域内中小企业等资源,加大关键零部件上下游产业链应用。充分发挥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作用,推动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通过加速上下游企业的协同配套作用,加速核心零部件创新成果的检验检测、产业化应用,扶持具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创业公司。
第二,应加快自主品牌机器人产品的推广应用,开展行业应用示范,以行业标准为引领,提升机器人产品质量,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细分行业较集聚、基础较好的地区,率先开展行业应用示范。通过培育一批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分行业、分批次开展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培育壮大在细分领域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领军企业。
第三,应打造一批知名的工业机器人及零部件企业及产业集群。东北地区发挥科教资源和传统装备制造基础优势,京津冀地区充分利用北京技术、人才、金融等资源,长三角地区着力在核心零部件、高端产品等方面加大突破,珠三角地区基于家电制造、食品加工、五金制品等细分产业优势,发挥深圳创新活跃的优势,各地各扬所长,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增强机器人产业区域竞争力,形成区域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