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才红利”消退,自动化浪潮来袭,老牌制造业大国的复苏拉动着全球制造业转向,形成智能化、自动化特征的制造新局面——低端制造业发展阻滞;高端制造业发展迅速,技术需求增加;迫使“人口红利”大国转向“人才红利”大国。
全球化浪潮,自动化时代的到来
时代在迅速发展,世界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洗礼,全球一体化发展日益深刻,全世界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对每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红利陷阱”等原因,经济全球化在短期内会加剧收入差距,但长期内将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全球经济大环境,在立足发展本国经济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在国际市场中寻求经济发展的前景和出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来袭,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不断变化。随着既有技术的更迭,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是大势所趋。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高端制造提供了发展基础,将自动控制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自动化生产迈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给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局面:需要大量人力的低端制造业发展阻滞;高端制造业发展迅速,技术需求增加;迫使“人口红利”大国转向“人才红利”大国。
建厂三原则助推全球制造业转向
1、建立在原材料生产国
美国钢铁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早期的钢铁厂集中在东北部老工业区。工业区临近煤矿和铁矿,利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五大湖水系运输铁矿到匹茨堡,因此发展起了强大的机械制造业。
德国鲁尔工业区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也是原材料生产国的典型代表。鲁尔区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靠近铁矿区和水源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当时西欧乃至世界的发达工业区。
制造业建立在原材料生产国的原因大多数是原材料运输难度大、成本高。更早期的原材料生产国则是工业革命刚刚兴起时几个为数不多的制造业大国的殖民地。
2、建立在中间的第三方制造国
目前世界上最典型的第三方制造国就是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中国积极吸引外资,众多外资企业入驻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迅速发展。这些外资、合资企业凭借来自中国农村的大量低成本劳动力和专业化产业化集群,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抢占市场先机。中国也逐渐形成了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外包基地。“中国制造”因此闻名全球。
当前国际形势呈现出的是,中国的人口红利期正在消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了更好的选择,印度、越南、印尼等人工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强有力对手。
3、建立在目的地市场国
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改变了以人工成本为首要因素的全球制造业布局。越来越多的制造型企业,不用再考虑人工成本,直接把工厂投建在销售目的地市场国,更接近市场,能快速了解市场需求,完成制造工厂的精准投入和产出。原材料除运输成本外,不会给工厂带来任何限制。
《美国工厂》纪录片中的福耀玻璃,选择在占据汽车技术全球领导地位的美国建厂,不仅仅是因为美国的企业入驻优惠政策,更主要的原因是靠近通用汽车。在此建厂,就是我们提到的在目的地市场国建厂,这样一来,生产的玻璃进入市场的效率迅速提高。
接近市场和降低成本也是其余中国企业投资美国的基本考量。
除了福耀玻璃,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设立的大型工厂还有若干家。中国中车2016年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建立了组装工厂,组装地铁车厢。它的用户之一是波士顿地铁公司。后者在今年夏天刚刚获得了中车麻省工厂提供的第一批车厢。
更早一些落户美国的是河南的金龙集团,2014年它在亚拉巴马州建立的精密铜管工厂可以为周边的美国制冷企业提供零部件。此外,亚拉巴马州的平均工资全美最低,而且当地政府毫无例外地提供了各种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
在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不再是限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靠近市场的优势,成为制造业节约成本的利器。对于制造厂商来说,盈利是第一要素,市场导向成为制造业的新选择。此前,依靠“人口红利”发展的中国制造业,能否抓住新选择呢?
机器人替代人工,福兮祸兮?
机器人能否代替人工,一直是制造业热议的话题。前段时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二马对话”中,马云提到人工智能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当然,这可能是未来一种理想化的假设。目前来看,机器人不能完全代替人工,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人工必不可缺。
短期内,机器人还不能完全代替人工,结合中国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发展的现状,对以往人工劳动力构成的威胁不大。但长期来看,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能否快速成长,能否长期坚持下去,高精尖人才需求旺盛,剩余劳动力如何安置,又成为一个个新的挑战。
长期发展下去,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进步,也许会让中国制造业的廉价人力优势彻底消失,中国制造业还能否延续改革开放前四十年的优势与活力,也是需要思考的方向。
美德日韩制造业优势产业的共同特征是汽车产业发达。另外,美国、德国集中于高端制造业,都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日本集中于中高端的硬件制造业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的制造;韩国集中于中端制造业;传统的中国制造仍集中于劳动力密集、技术水平和附加值水平不高的中低端产业。传统的中国制造与老牌制造大国——美、德、日所代表的高端制造相去甚远。
人力不再成为重要的限制因素后,政策吸引、税收优惠、市场导向成为制造大国手中的一张张王牌,在哪里投资建厂,这一竞争会愈演愈烈。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