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14.8万套,比上年增长4.6%。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政策规划处处长左世全表示,预计到2020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近100亿美元;加上系统集成服务在内,预计市场规模将超300亿美元。业内专家也表示,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持续拓展,正进入提档加速关键期。
与之相对的是,2019年1-2月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延续2018年下半年放缓增长态势,产量为20041.3套,同比下降11%。
一方面,近几年迅速增长的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机器人头部企业投资布局、建厂增产,在已占据国内大半市场的优势下持续扩张,另一方面,国内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成本相对高昂,在缺乏技术和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国内出现部分企业以产品“性价比”打开市场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导致盈利空间缩减,国内机器人企业经营压力剧增。
央地政策直击工业机器人产业短板
想要突破国外机器人企业的重重包围,除了内在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部件的攻关,更要紧密结合应用场景。近些年,除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机器人产业相关政策出台和实施,去年央地又根据当前机器人发展短板给出了对应的政策指导,比如地方政策应该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引导用户企业按照市场规律积极应用,而不再是简单补贴的方式。
针对技术短板,央行在近期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鼓励金融机构推动融资、租赁、质押业务创新发展,加大对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金融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促进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链构建、应用领域拓展和区域集聚发展。
针对行业应用短板,多地也制定了明确路径图。河北省日前明确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密度达100台/万人,并在汽车、电子、新能源等行业开展应用示范;陕西西安市也在相关规划中提出以汽车、通用设备、电力装备等行业为重点,以普及工业机器人应用。此外,多地在今年地方两会上明确制定了年度计划书。例如,安徽省提出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5000台以上;浙江省明确新增工业机器人1.6万台。
提档加速关键期,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国外的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大多集中在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企业,但是在3C、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集中度低,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并且3C产业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在此领域仍然具备机会。
其次,随着与信息技术尤其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更智能、可以跟人进行合作、协作、共融的新一代机器人成为行业发展趋势,为我国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了实现路径,比如近几年才出现的协作机器人,国内外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能嫁接视觉、语音等人工智能技术,我国有着机器人应用的最大市场够多的应用环境来检测、提升产品性能,进而将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