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机器人太“硬”了?看软体机器人如何以柔克刚

如今,机器人所取放的物品已经不再是一味的硬物,作业对象的逐渐“柔弱”,让机器人的“柔软”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柔性化的作业需求,软体机器人开始出现在我们视野之中。

未标题-12.jpg

从上个世纪开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分工操作进入到专业化的模式之中,人们在日复一日的流水线劳作中,渐渐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为工业生产所牢牢束缚。于是,人们开始寻求更加自动化、自主化的机器代替自己作业,机器人随之而生。

之后,在广泛的换人行动中,机器人取得了规模化的发展,并凭借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了智能化、多样化的升级。但一直以来,机器人始终以硬邦邦的“硬汉”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随着生产需求、生产环节的不断提升与拓展,人们期望看到机器人“柔软”的一面。

以柔克刚,软体机器人成趋势

对于机器人来说,“硬”还是“软”的选择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问题。随着机器人在工业领域大放异彩,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应用环节不断增多,应用场景不断深化,原有的硬性作业已经无法满足柔性化需求,不管是出于人机协作的安全性考虑,还是新兴领域的适应性考虑,都需要机器人软硬兼备。

于是乎从2011年开始,痴迷于机器人设计与幻想之中的人类,开始了对机器人“柔软化”的研发改造,凭借从仿生学角度获得的灵感,以及机械工程角度获得的设计,以及3D打印、智能材料提供的助力,最终研发出了软体机器人。

据了解,软体机器人是柔性机器人的一种,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本体材料为柔性材料,而不是传统的刚性外壳。这一特点让软体机器人能够更加的适应各种环境,即使受到外界冲击也不会产生大的伤害,同时能够在空间狭小、非结构下的环境下完成复杂的任务。

因此,可以说软体机器人的研究,是对刚性机器人的一种补充,是对现实生产需求的一种满足,是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和深化的前提保障,是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用途明显,两大领域为发力点

目前,在3D打印、智能材料等的快速发展下,软体机器人的研发工作也有了显著的成果,美国以哈佛为首的多所高校就曾推出系列仿生软体机器人。与普通机器人相比,它们似乎具备“七十二变”的能力,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

不过,根据已有的软体机器人的应用偏向来看,军事和医疗还是主要的两大发力领域。从军事应用场景来看,软体机器人“以柔克刚”的体质让其具备良好的抗打击能力,能够增强军事应用的存活性。此外,由于不具备电子元件和金属刚性材料,软体机器人能够在躲避各类电磁设备的侦察追踪,应用于侦察或突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而从医疗领域来看,软体机器人由于硬度和柔软度与人类皮肤、肌肉等较为接近,可穿戴性和皮肤亲和性都远高于普通机器人,因此可以作为假肢、人造外骨骼等医疗材料使用,或者用作医疗模拟工具,来了解肌肉运动。

此外,软体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最大应用当属微创手术。不管是作为手术操刀手,以柔性精准控制消除传统手术的不稳定性,还是作为手术辅助工具,直接进入人体内协助医生手术实施,软体机器人都能成为微创手术领域的“秘密武器”。

商业落地,未来市场壁垒何在

诚然,软体机器人作为新兴事物,研发热度在不断攀升,未来发展后劲十足,但综合其市场化的应用来看,当前仍有不少发展的壁垒横亘在前。

首先,虽然软体机器人能够实现自由无限制的运动,但这需要大量传感器的帮助,还需要特殊的驱动方式来助力,且不说当前传感器和驱动技术的发展能否满足,单从传感器和制动器所需数量来看,也会影响软体机器人实际操作中的实时性和反应时间。

其次,软体机器人在医疗、军事两大发力点的带动下,虽然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但新型材料成本和生产成本的高昂,都加大了应用普及的难度。如果软体机器人要想实现商业上的可行性应用,就需要在技术普及型和产品价格方面做出努力。

最后,在软体机器人的技术方面,目前其始终不具备转向能力,控制系统优化设计还不够完美;在软体机器人的续航方面,软体机器人自带燃料不会很多,能够维持的运动时间通常不足;在软体机器人的平衡性、承载能力和可靠性等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总而言之,软体机器人当前谈论规模化发展还为时尚早,解除自身壁垒,找寻商业化落地途径才是首要任务。在我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下,软体机器人只要循序渐进、稳步突破,未来一定能够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又一增长点。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