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18年的开端,回看2017,这是收获满满的一年。在制造业领域,C919飞机首飞、高铁复兴号启程、首艘自主设计建造航母成功下水……高端重器不断突破,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中国制造再次显示出它的伟大,也引发世界惊叹。
如今,中国发展越来越快,所需要的高端重型装备也越来越迫切,这对中国制造业无疑是一种考验。本期装备周刊将盘点2017年的重大装备,在众多大国重器中摘选出9项,在回顾的过程中再次品味我国制造业所具备的厚实的产业基础、全面的配套体系、蒸蒸日上的创新能力。由此我们可以预期,2018中国制造业有能力创造新辉煌。
“深海勇士”4500米载人潜水器通过验收
“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集成”课题2017年11月30日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45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集成”课题由中船重工702所牵头组织实施。4500米载人潜水器能带动一批深海通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装备国产化率。依据经费额度计算,4500米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国产化率的提高也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科考性价比。“初步估算,每个潜次潜水器本身成本约为‘蛟龙’号的20%。”胡震表示,待明年4500米载人潜水器开始试验性应用后,将对成本做进一步统计分析。
“与国际同类潜水器相比,4500米载人潜水器在电能、潜浮速度、声学通信和自动控制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海试现场验收专家组组长丁抗说。
验收会上,15位专家给出了意见:课题研制过程中突破了钛合金载人舱、超高压海水泵、低噪声推进器、液压源、充油锂电池、浮力材料等关键技术。通过课题实施,我国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和装备制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具备了自主研发和制造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能力。
“4500米载人潜水器不仅为我国已投入使用的‘蛟龙’号的技术更新、正在研制的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奠定了中国制造的基础,也标志着我国已拥有海洋大深度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丁抗说。
C919大飞机首飞
我国新一代大型客机C919的点滴进展都牵动着国人的心。2017年5月5日,在4000多名现场观众的欢呼声中,以及全世界目光的注视下,C919终于昂首冲入上海浦东机场上空厚厚的云层。这是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干线飞机的空中首秀。
C919是中国完全按照国际主流适航标准和国际主流市场运营标准研制的干线飞机,于2008年开始研制。2017年7月,国产大型客机C919第二架飞行试验机开展机上功能检查试验。2017年9月28日,C919生产单位中国商飞公司在第十七届北京国际航空展签下130架C919订单,此前C919订单总数已达到730架。2017年11月10日,C919首架机从上海浦东机场4号跑道起飞,顺利抵达1300公里外的西安阎良机场,完成了首次远距离转场飞行。
2017年12月17日,第二架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完成首次飞行,这意味着C919大型客机逐步拉开全面试验试飞的新征程。
与国际同级别主流客机相比,C919在诸多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C919的研制凝聚着中国数十万科研人员的心血。
2017年12月17日上午8点,C919大型客机102架机试飞机库缓缓牵引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4跑道,在那里待命首次试飞。相比101架机,这架飞机完全是中国商飞自己研制。
这是继首架机11月转场西安后取得又一重要进展,意味着两架C919飞机进入试飞状态,项目迈入了全面试验试飞的新征程。
“复兴号”高铁启程
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在京沪高铁率先开启350公里时速运营新时代,以成熟商运的“世界最快”、自主研制的“中国标准”双双领跑全球。
专家强调,准确地说,“复兴号”开启的350公里运营时速不是简单的“恢复”、不是似是而非的“重回”,而是“在新的安全技术标准保障下的提速”;横空出世的“复兴号”也不仅仅意味着一列新车、一次提速,而是一个标志———它承载着近代中国民族百年工业现代
一直苦苦追寻的核心技术能力。这趟列车开往未来。
“复兴号”能风驰电掣“世界最快”得力于一项尖端科技———风洞。有最完善的一次次风洞试验数据,才能有最完美的中国动车整体设计。包括“人均百公里能耗下降17%左右”、车厢更高更宽更能多坐人,也都与此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安全性。京沪高铁“复兴号”也不是一味追求高速度,而是“高速度与高安全的并重统一”。
另一项核心技术能力,是牵引供电。如何把供电网源源不断供应的电力,通过类似有轨电车“小辫子”那种连接牵引设备,改变为适合于牵引列车的驱动电力,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还有噪音。“复兴号”车内的噪音比“和谐号”明显降低,在司机室和车厢连接处也有下降。这也很难。噪音的下降,也不仅关乎旅客乘坐的舒适度,更从一个侧面反映着车厢的密封性,进而涉及更为重要的安全性。
“复兴号”拿出了一整套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当您乘坐“复兴号”,看到更尖的头车、更高的车身、更宽的车厢,轻声说话更听得清了,膝盖不碰前排座椅了,8节车厢坐更多人了,其实背后都有着尖端科技支撑。“复兴号”的脱轨系数是0.2~0.3,国际标准是0.8;平稳性指标是2.0左右,国际标准2.5以下都是优;“复号”的运用考核标准是60万公里,欧洲标准是40万公里;“复兴号”的设计使用寿命是30年,超越原先“和谐号”的20年,与欧洲的20年或30年标准同级……这些,都是“中国标准”。中国水平决不仅仅体现在速度上,而在“综合集成”。“复兴号”正是拿出了一整套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力,实现集成创新重大突破,占据全球业界上游制高点,从而历史性地告别跟跑、成为领跑。
首艘自主设计建造航母成功下水
2017年4月26日上午,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中国第二艘航空母舰,是中国首艘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国产航母,目前还没有确切名称
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该舰正在大连进行建造,排水量约为5万吨级,采用常规动力装置;搭载国产歼-15飞机和其它型号舰载机,固定翼飞机采用滑跃起飞方式;舰上将配有满足任务需要的各型设备。第二艘航母的设计和建造吸收了“辽宁舰”科研试验和训练的有益经验,在许多方面将有新的改进和提高如新型雷达、通信、武器等核心系统将全部采用中国最新型号。
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在记者发布会曾表示,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的研制工作正按计划进行,目前已完成设计工作,主船体已在坞内合拢成型,正在开展设备安装和舾装等建造工作。国产建造的第二艘航空母舰的吨位可能会大点。因为对舱室要重新进行调整,把舱室布局重新设计。所以这条舰是完全自主重新设计的。会按照原来的舰形,因为这牵扯到它流体力学的一些特性、稳定性等等。但是吨位稍大,主要是增大载机的机库面积,增加它的维修车间;另外增加弹药、油水的储备能力,使在海上自持力更大一些,搭载的战机更多一些,使作战能力更强一些。
水陆两栖飞机AG600首飞成功
2017年12月24日,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首款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珠海金湾机场起飞,经过64分钟飞行完成预定试飞科目后,安全返航着陆。飞行中,飞机各系统功能正常、状态良好,首飞任务圆满成功。
AG600是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可以适应我国南海75%的海况,甚至可盘旋于最南端的曾母暗沙。
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在研的最大吨位水陆两栖飞机,最大起飞重量为53.5吨,机体总长36.9米,翼展38.8米,单船身、悬臂上单翼布局型式,四台WJ-6发动机,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
AG600的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特种用途飞机研制能力的重大突破,也是继C919成功首飞后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国内20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十余所高校的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参与了项目研制,全机5万多个结构及系统零部件中的98%由国内供应商提供,90%以上机载成品为国内制造,培养了20多家系统级成品供应商,充分发挥了大型飞机项目的带动作用。
AG600按照“水陆两栖、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设计思路,既能在陆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可在水源与火场之间多次往返投水灭火,森林灭火、特种灭火效率高,20秒内可一次汲水12吨,单次投水救火面积可达4000余平方米;海上救援能力强,可快速响应、快速到达,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救援行动,起降抗浪能力不低于2米,可一次救助50名海上遇险人员。同时,通过系列化发展和改进改型,AG600还可根据用户的需要加改装必要的设备,满足执行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任务需要。
中国交建“天鲲号”下水
继国产大飞机之后,又一个“大国重器”隆重登场。中国交建建造的6600千瓦绞刀功率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2017年11月3日下水,可开挖抗压强度高达50兆帕的岩石;泥泵输送功率达17000千瓦,每小时可以挖泥6000立方米,最大排距15000米。而且“天鲲号”的交付时间表已明晰:目前已处在设备调试阶段,2018年4月进行适航,2018年7月完成交付。
据了解,中国交建拥有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至今已经走过了120年的历史。
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沿海港口就掀起了新一波建设热潮,航道不断拓宽浚深,海底的地质情况更为复杂,泥沙输送距离更长,对疏浚装备的大型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催生了中国疏浚业10多年的黄金发展期,以中国交建为代表国家疏浚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凭借100多年挖泥船疏浚装备的管理、运用经验,探索推进疏浚装备的国产化道路。
“天鲲号”是亚洲同类船舶中最大的,并且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制、自主建造,它已经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疏浚工程船。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业内人士都难以想象,其背后有着整体日益强大的中国制造业作为支撑。
全球首艘智能船启程试航
2017年10月31日,中船集团旗下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的世界首艘智能船舶———中船I鄄dolphin38800吨智能散货船起程试航。该船是中船集团智能船舶示范工程的创新产品,是全球第一艘申请英国劳氏船级社(LR)智能船符号CYBER-SAFE、CYBER-PER鄄FORM、CYBER-MAINTAIN的船舶,也是第一艘按照中国船级社(CCS)智能船舶规范建造并申请CCS智能船符号I-SHIP(NMEI)的船舶,技术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船成功面世,标志着智能船舶、智能航运时代的到来。
据了解,智能船舶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用实时数据传输和汇集、大容量计算、数字建模、远程控制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船舶智能化的感知、判断分析以及决策和控制,从而更好地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及效率。
绿色海豚Idolphin38800吨智能散货船是基于GreenDolphin型38800吨散货船的智能升级船型,安装了船舶运行与维护系统(SOMS)和智能航行系统,实现了智能航行、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等功能,使船舶运营更加符合安全、环保、经济的时代需求。
Hdolphin38800吨智能散货船由中船集团自主投资研制,历时3年,由旗下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股票)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沪东重机有限公司、中船动力研究院等单位联合LR、CCS共同完成了该船的研制,实现了涵盖智能船舶总体设计、总装建造、关键系统设备、标准规范四大领域的科研到工程化和实船示范验证的全链条贯通,成为船舶工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
“兵器大矿车”NTE260成功下线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中国装备“走出去”也在加速前进。2017年7月12日,北重集团北方股份电动轮矿用车凭借质量可靠、性价比突出的优势,全面发力,由北重集团北方股份、中车集团共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载重110吨级NTE120电动轮矿用车成功下线,标志着北方股份已经拥有TR系列25~100吨级机械轮矿用车和NTE系列110~360吨级电动轮矿用车,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矿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重型非公路矿用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NTE120电动轮矿用车最大载重达110吨,最高速度57km/h,适用于各种矿区及复杂工况地面条件运输。该车整车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能够与国际矿业巨头产品进行同台竞技。
NTE260电动轮矿用车车长14.4米,宽8.35米,高7.4米,是北方股份于2011年自主研发的高端矿车,该车能够在4500米的高海拔地区保持额定输出功率不变,在气温零下50度至零上50度的极端环境里依然能够稳定运行,具备高可靠性的特点,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国内最大直径硬岩隧道掘进机“彩云号”下线
2017年8月14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国内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彩云号”在昆明下线。它被20多台载重100吨的大卡车分解运送到高黎贡山隧道施工现场“大显身手”。
隧道掘进机,人送绰号“金刚侠”。在我国,习惯将用于软土地层的掘进机称为盾构机,将用于岩石地层的掘进机称为硬岩掘进机。国产隧道掘进机从问世起,十几年来,每年都会为国家节省100多亿元建设资金。
大理到瑞丽铁路的控制性工程———高黎贡山隧道,是亚洲最长的山岭铁路隧道。隧道穿越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最大埋深达1155米,堪称铁路建设史上的地质博物馆,施工难度在目前世界隧道工程领域中首屈一指。
据中铁电建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祥介绍,“彩云号”的设计建造历经3年多,先后有上百人参与其中,它的结构及工艺非常复杂,技术含量高,不仅集光、机、电、液、传感、信息等各种先进技术于一体,而且涉及地质、土木、机械、力学、液压、电气、控制、测量等多门学科技术,全身上下有上万个部件。
在高黎贡山如此复杂地质条件下,“彩云号”在地下却通行无阻,每月可以掘进400米以上。昆明造的这个“大块头”迸发出大能量,“跑”出了中国速度,也“跑”出了行业新标杆。它标志着我国硬岩隧道掘进机研制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标志着复杂地质条件下硬岩隧道施工迈向一个新阶段。
世界最大风电施工平台下水
2017年10月28日,世界最大的“龙源振华叁号”2000吨风电施工平台举行下水仪式。
该平台于2016年11月开工建造,2017年2月铺龙骨,6月底完成主船体贯通。平台下水是平台建造的重大节点之一,后续将按计划进行设备调试,并全面开展系泊试验。平台交付后将开启我国海上风电大功率机组规模化施工的新篇章。
该平台是振华重工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集大型设备吊装、风电设备打桩、安装于一体的风电施工平台。船长100.8米,型宽43.2米,型深8.4米,起重能力达2000吨,为全球最大,在此之前,全球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的最大起重能力为1500吨;该平台的双钩、单钩起重能力能达到1500吨,可实现大兆瓦海上风机基础的空中翻身;平台上的起重机起升高度达120米,在目前全球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中,拥有最高的吊高高度。最大作业水深达到50米,开创国内之最,是我国海上风电作业从浅海走向近海的关键利器。
值得一提的是,该平台上的起重机、升降系统、推进器、动力定位系统等关键配套件,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国产化,为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撑。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AMTS & AHTE SOUTH CHINA 2024同期会议全公开!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