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长海县人民政府和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2017首届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在獐子岛落下帷幕。
在比赛中,16支代表队轮番上场,在水下机器人目标识别、定点抓取和自主抓取赛项中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克服了大风洋流带来的困难,实现了大赛的预期目标。最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代表队获得目标识别-离线组一等奖,中国海洋大学代表队获得目标识别-在线组一等奖,上海航士海洋装备公司代表队获得定点抓取组一等奖,哈尔滨工程大学代表队获得自主抓取组开拓奖。据统计,本次大赛参赛队伍共抓取海参19枚、鲍鱼28枚、扇贝87枚,共134枚。
闭幕式上,哈尔滨工程大学代表队代表本届大赛参赛队伍宣读“水下机器人大赛”獐子岛宣言。首届大赛全体参赛队认为獐子岛为本次大赛提供了国际上第一个理想的真实近海环境下的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比赛场地与测评环境,建议将獐子岛作为“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的长期稳定会址,希望大赛能持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长期支持,共同推动特种机器人领域的发展。
此次参赛的日本德岛大学代表队,他们的机器人身体很小,但是性能超强,得益于优秀的硬件功效,可以用更低功耗、更小硬件面积,实现庞大复杂的深度神经网络,在保证识别精度的前提下,高速识别目标。“德岛大学周围就有海,我们做过很多测试,在大连也测试过,所以能很快适应獐子岛的海域。”
大连理工大学代表队在研究和分析了獐子岛附近海域水下情况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适用于水下探测、水下作业、水产养殖作业等需求的机器人设备,可适用于高度危险环境下以及水下长时间作业等多种任务需求。比赛中,该机器人的表现引起了专家、评审以及其他观看者的阵阵欢呼和掌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李建军副主任表示,本次大赛的举办,体现了基金委对人工智能科学研究的资助方向和战略部署,这也是基金委信息科学部重要的优先资助领域。通过此次大赛,对水下敏捷机器人操作进行了展示和演练,积累了经验,交流了成果,这将促进我国水下敏捷机器人研究的快速推进。
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往往源于迫切的产业需求。目前,我国鲍鱼、海参、扇贝、海螺、海胆等底播增殖型海洋牧场的采捕生产,依靠的是人工潜水和传统工具,存在着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生产效率低、采捕成本高等突出问题,给海洋牧场的工业化造成巨大障碍。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有望逐步改变目前的落后现状,同时将有效保护海底生态环境,惠及生态监控、海底环境调查、海底资源评估等领域,将全面提升獐子岛海洋牧场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促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