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人工智能:美好愿景背后的残酷真相

【编者按】人工智能技术固然前景是美好的,前途一片光明,但道路崎岖。人工智能接下来该如何发展?


走到今天,联想之星大概已经投资了七八十个人工智能项目,从五六年前的技术平台到现在医疗、金融、教育等行业的智能化,我们已经打造了一个超过两三百亿估值的组合。人工智能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人工智能也一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根据这五六年来布局人工智能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今天来跟大家谈谈人工智能的残酷真相。

三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残酷真相

无论是月球车也好,超市机器人也好,无人机也好,看起来高大上,坦率地说,其中有一部分还并没有真正的做出来,还有另一部分现在还只是工程的样机,还只是在初期实验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受制于成本、可靠性等等因素,没有办法付诸实际应用。回过头看过去的五年、十年甚至二三十年,人类在做信息机器、智能机器的过程中不断地出现看上去很美但做不出来的东西。

客观来说,人工智能目前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

●底层技术本身的成熟度远远没有达到大家想象的程度。

一方面,我们很高兴看到诸如在人脸识别或人机交互的领域,经过十年的努力有一些突破,大家都知道Face++这样一个公司,它所依靠的领域是互联网金融和安防,这些领域有非常高的成本承受能力,也有非常强的痛点,比如反恐、追逃。

另一方面,这样的领域并不多,我们日常面对的很多领域要求很高,它希望你的产品可靠、成本低,功能要全面、外观还要好看。很多的创业者上来就讲了一个很完美的故事,我要做一款机器人,可以在家里帮你把所有的事都干了,这不是三五年就能做出来的,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出来。

底层技术远远没有想象的成熟。比如现在无人驾驶或者自动驾驶,成为了越来越热门的话题。一方面我们很尊重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因为大家都是一步一步在往最终目标前进;另一方面有些创业者把自己忽悠了,认为简单地集成一些市面上的图像识别、激光雷达技术就可以做出很好的无人驾驶汽车。如果我们去看这些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会发现底层技术的不成熟,制约着我们把这个东西做出来。有人说,既然底层不成熟我们就自己开发吧。我们不认为一个团队能既做好应用,又做好产品,又做好底层技术,每一个领域都是要很大的力气投入。所以这个行业应该有太多这种看上去很美,但现在还做不出或者做不好,做不出成本合理的东西。

●你真能做出来产品之后,需求也是很多,但是不是卖得出去?

我们观察这个市场发现,人工智能、智能机器或者智能技术跟2C的产品还不一样,需要迭代。人工智能这个领域,任何一个开发都需要相当的投入,是一个基于行业理解去构建产品的过程。产品构建出来之后调整的余地其实并不大,所以能不能卖出去就变成了关键问题。

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讲,往往会高估自己的产品所带来的技术创新和功能创新,高估了技术的长轴,而低估了商业的短板。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是幸福的,互联网行业高度开放,有太多的生态系统可以为我们所用,好的产品会直接面对上千万有品位的消费者。而智能硬件、人工智能领域,无论从工业还是2C的角度,都不是靠一个简单的技术就能撬动的过程。很多时候,用你的东西的人可能只是用户,而不是客户,因为他不是企业的决策者。企业想用人工智能,但管理成本、改造成本都大大超出了预期。东西卖不出去,就阻碍了人工智能项目真正落地。

●假设做出来卖出去又开始取得了成功,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

坦率地说,我对人工智能的高估值会打一个问号。很多项目按照互联网的项目进行估值,一个不错的产品往往会有一个很好的估值。互联网领域用户群体的聚类性很强,从最开始没有人做出满足他们的需求的产品,到一旦有了之后,在人群中得到适应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人工智能领域的成长逻辑不会是这样,2C渠道在人工智能的市场是高度离散的,试用到采购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优质的客户有很好的管理水平,用好人工智能的客户更是少数。一个产品有可能赢得一些先导用户,从先导用户再到真正占领市场,这个路径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等待,需要教育市场,需要根据不同客户的渠道、区域,建立这种中间层。

在整个市场中,其实前后都有追兵或阻截。在前方,任何一个传统的行业在过去30年内都建立了大量的行业规则,有很多的行业集成商、有影响力的企业,他们对人工智能是不屑的,他所拥有的各种网络和节点的能力,包括对传统行业的人和业务结构的认识,对传统行业生态规则的了解。当他们发现一个人工智能的产品或技术有需求的时候,他们也会追赶,可能去投资你的竞争对手,挖你的人才,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建立替代的方法。我们会发现,市场的渗透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后面的追兵是指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任何一个技术都不可能存在十年、二十年的长期垄断。一个技术逐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相信逐渐走到相信,整个过程中技术人才也一定会被很好地培养,技术路径会更好地建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追赶变得很容易。所有的前后夹击会削弱我们今天领先的、优秀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高速成长的优势。一定有一些很牛的公司钻出来,成为了我们的强敌。

好的商业模式是多级火箭但是……

2016年已经不是人工智能的元年,走到这一波的创业者已经经历了五六年的时间,新的创业者要更认真思考关于路径的问题。

从难度上来说,美梦总难圆。我们听了太多的创业者讲多级火箭的故事。比如一个自动跟随的旅行箱,创业者会说我要做的事根本不是旅行箱,我想让这些旅行箱跟着乘客在机场走动,把数据收集上来,然后形成一个轮式小车平台,我用这个平台可以去做物流,去做安防。这是我们现在天天在听的故事,大家总是左右逢源。当你问他产品怎么卖的时候,他说我做的是技术平台;当这个平台有很多人在做,问他如何建立优势的时候,他会说我要的是数据;当这个数据别人用更轻松的采集方法获得服务的时候,他又提到数据采集过程中积累的入口。

其实,上面提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当你功成名就,成为一个千亿级的大公司之后,回过头来发现的。好的商业模式总是多级火箭,但前提是真正把第一级做好。如果第一级都做不好,旅行箱的故事只能是一个空壳。先做好一个旅行箱,然后再来谈你用哪些技术。这个行业上有太多人在孤注一掷地赌一件事,同时想着很多事、左右逢源的人一定会失败。

颠覆是必然不确定的是颠覆者

所以说,人工智能的创业者很不容易。有时候想想不容易也是好事,我们就踏踏实实过我们的生活。遗憾的是,这个生活一定会被颠覆,虽然颠覆者不一定是我们,可能会被别的创业者颠覆,被大公司颠覆。被颠覆是必然的,就像互联网改变我们的生活一样。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一定是不可逆转的,因为它带来的能量很强大。

几千年来,人类发明了机械、信息技术等各种工具,我们把自己替代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是非常强的柔性化能力,我们能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比如话筒掉地上我知道怎么办。正因为这样的能力,很多事还不得不由人来干。比如摘苹果,每个苹果大小不一样,跟人的距离不一样,甚至有几片树叶挡住了苹果,机器就识别不出来。但是在五到十年的时间后,随着视觉技术、感知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人的优势一定会被替代。

一旦解决了人类的优势之后,机器的优势就非常巨大。在体力上,它不知疲倦;智力上的优势也是我们远远无法达到的。比如美国德州的苹果园,现在的灌溉一般会给工人四种或五种规则。但对于机器来讲,它可以做到一千种一万种,它可以了解整个果园的数据,甚至跟踪订单相关的数据。机器的这种强大的关联思考、大数据运算、精准推荐的能力,其实是未来真正会改变世界的能力。无论体力工作者还是脑力工作,甚至我们的金融、医疗、教育这些纯脑力的行业,我们引以为豪的一些判断力、决策力都不可避免的会被机器所颠覆。

人类价值的疑惑

人工智能发展下去,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会很悲剧地面临这样的一个沮丧或者悖论,就是机器的感知能力、运算能力太强,而且不断地进化。我们人类的价值在哪里?

我们如何建立我们的工作制度,什么事是我们需要做的,我们的孩子学什么样的专业,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选择。大家说都去学艺术好了,而未来机器写诗、作画的能力可能比人类还强,能谱出很好的曲子。智能机器可代替人类很多东西,然后这个社会越来越被人工智能所笼罩,被人工智能所决策,人类反过来成为这么一个庞大的脑力系统中的传感器,成为一个做工机器。

既然不能改变,我们当下如何选择?务虚的层面来说,我们应该更理解人工智能,更好地投身于这个行业。务实的来讲,做人工智能就要避免前面说的创业时期想的大而全,不考虑路径的问题。在一个细分行业真正扎下去,花几年时间专注在那儿,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做出价值。因为未来十年,任何一个行业都会被人工智能颠覆,都会被在场的各位所颠覆。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相关链接
  • 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超越德国日本,升至全球第三
  • 24-11-22
  • 2024压轴大展|上海发那科邀您共探大湾区工博会
  • 24-11-20
  • 扫地机器人常见的润滑问题
  • 24-11-20
  • 马自达工厂升级的秘密:ABB全新数字化喷涂雾化器惊艳全场!
  • 24-11-19
  • 客户案例 | EGU智能电动机械手用于功率模块检测
  • 24-11-14
  • 无尘室?机器人工业?新方案?——你准备好迎接它了吗?
  • 24-11-12
  • 8年应用验证:这个供能方案轻松应对SCARA机器人作业
  • 24-11-05
  • 展会预告|川崎重工与您相约第7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24-11-01
  • 世赛金牌的肯定|上海发那科赋能智造生态型人才培养
  • 24-10-31
  • ABB推出高上漆率喷涂雾化器,助力打造高效喷涂车间
  • 24-10-31
  • 小笨智能 打造工业智能搬运新时代
  • 24-10-31
  • VECTOR银奖之临工重机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让车轮尽情转动
  • 24-10-30
  • 史陶比尔机器人应用于飞机部件自动化检测
  • 24-10-28
  • 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坐标系检测与还原
  • 24-10-25
  • 电子垃圾重生记!ABB与Molg共同打造机器人微型工厂
  • 24-10-25
  • 库卡携全新KR C5 micro-2控制器亮相2024上海工博会 以AI驱动行业新发展
  • 24-10-25
  • 焊接机器人如何实现移动供电和精准移位?
  • 24-10-24
  • 库卡案例 | KUKA.FlexPal协助BONY SAS提高耐火砖处理量效率
  • 24-10-21
  • 热烈祝贺库卡中国与亚威股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24-10-17
  • 构建PCB智造新生态 | 上海发那科与建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24-10-11
  •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