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国产机器人不可错过制造2025的机会

夏至前3天,一篇微信文章悄然出现:“你觉得,马云、孙正义、郭台铭这三个华人首富凑在一起,能搞出一个全球机器人产业新高地么?”

乙未之夏,“互联网+”热潮席卷,刷屏朋友圈,而《美国已进入“新硬件时代”》又把视线聚焦在“重视制造”。就在马云他们三首富聚首的大约一个月之前,中国政府网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这份备受关注的重磅方略,“删减版”也超2万字,“部署了全面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紧锣密鼓,几天前,“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又宣布成立……这是“互联网+”的盛夏,也是“制造强国”的盛夏。

去年也是夏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

前不久,东莞首个民营企业建造“无人工厂”的新闻,引发加工制造业对“机器换人”的空前关注。因为是“东莞制造”的东莞,因为是“精于计算”的民企,所以这一动态被视作了风向标的意义。该企业一位罗姓负责人告诉记者,直到夏至这一个多月来,要去参观学习“机器换人”的企业团体,已经多到“难以应付”……

记者多方采访。从业界,到学界,众口一词“当下是国产机器人不可错失的窗口期”——“就像20年前我们赶上it业的蓬勃发展机遇,产生了很多比肩世界水平的it界成功人士。目前国产机器人正处这个窗口期,抓住机遇就会有足够的机会和市场,错过就很被动,越往后门槛越高”。而上海及长三角亦已探索在前。

节骨眼上,尤需警惕“高烧症”。

“第二人力资源部”来了

机器换人,在工厂的实际情况究竟怎样?

记者走进车间。类似东莞的“无人工厂”,上海2007年就有压缩机制造商海立集团迈出第一步,尝试使用机械臂代替劳力的探索则早在1993年。这是第一家大规模投入工业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生产的大陆家电企业。记者最近参观其压缩机钣金车间看到,三条生产线,全是机器人,早已实现无人化生产。

大量机器代替人工,这在海立集团被称为企业“第二人力资源部”。

27岁的安徽宿州小伙娄德明,中职毕业后进入海立,一干就是10年,他见证了海立生产线“机器换人”的进程。

“最初我在钣金车间,钢锭拿进拿出,人在两台设备中间跑,你能看见的是眼前铁屑飞舞,耳旁机器轰鸣,一天下来整条线20个工友个个腰酸腿疼、面无表情。”2007年大量上马机器人,娄德明发现“人离设备越来越远,班组的人越来越少”,但同时因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不再像以前机械乏味,工友流失率大大减少,对企业更为忠诚。目前他是班组长,6人负责8台机器人,娄德明向记者算了笔账:流水线操作工一般以件计价,刚工作那两年他累死累活也就1700多元月收入,如今每人至少操作2台机器人,赚取6000元“不费劲”。

新一代的务工人员对工作环境要求更高,一些艰苦、枯燥的工作岗位往往招不到工人,企业招工越来越难。海立自2007年设立机器人“第二人力资源部”以来,计划到今年末投入使用356台机器人,减少1000余人。在工友们眼中,娄德明格外好学,被企业评为“精益生产标兵”。对机器人的娴熟操控让娄德明消失了起初“失业”的担忧,反而端稳了“高级蓝领”饭碗,前不久在家乡县城花了50多万元积蓄买了套当地的知名楼盘。如今他的愿望是同在浦东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工作的妻子,尽快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能在安装了机器人的生产线上工作。

机器换人,在业内的关注程度究竟如何?

记者前不久在一场“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领域的机遇和挑战”高峰论坛上看到:专家台上讲,他在下面记,腰板直挺脖子高竖,话音刚落便起身提问,“云端机器人产业链如何建设?”“机器人智能装备如何与产业结合?”来自安徽蚌埠一家名叫安瑞科的压缩机制造企业总经理胡小兵,努力学习了什么叫工业4.0,也知道制造业领域已经掀起“机器换人”、由“制造”向“智造”转变的风潮,但对“什么机器,换什么人,如何换”等技术性问题则毫不清楚:“我们安徽本是劳务输出大省,但现在感觉劳动力很吃紧了,像我们这种工作环境不算好的企业,员工流失明显,什么样的岗位能由机器来代替,是我今天来学习的目标。”

“忙于产销两端的制造业领域的企业主们,好多年没有这样沉下心来学习了!”主办方的周怀北教授说,类似论坛国内每年不下30场,都很火爆.

机器换人,在政府的推进层面进展如何?

记者在江苏吴江参加论坛期间,感受到了各方的极大热情。交银国际投融资主管郭世海专程从香港赶来参会,手捧一本会务手册对照专家名单,带着资本的嗅觉奔走会场、餐厅乃至房间,希冀在机器人产业这片蓝海觅到投资目标,“换下名片,混个脸熟,一个也不能错过。”当有人告诉他不久后天津有场规模更大的类似峰会,他欣喜难耐,回去首要任务便是加印名片。吴江当地,大小企业负责人几乎悉数前来学习。这座县域经济位列全国前五的地方,提出举全区之力打造一个代表吴江先进制造业水平的示范园区——吴江智能装备产业园。该区人社局局长王海鹰透露,会后就有41位专家,与当地企业亟待技术突围的30余个项目实现对接。

企业需求,资本垂青,专家引领,政府推动,这是“机器换人”在当下中国制造业升级进程中的典型情境。

制造企业不得不正视这场悄然降临的科技革命。

2014年被业内视为“中国机器人发展元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冠以机器人产业园的项目不下50个,东中西部均有分布,规划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国内多数机器人企业是在拼装机器人,做设备集成,真正做研发的公司“一个手掌就能数过来”。

机器人是典型“三高”行业,技术密集度高,人才密集度高,资金密集度高,投入需求高,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企业不多,多数厂商处于核心技术缺失状态。企业中,机器人上马后成为摆设而冷落一边的失败案例,在一些纺织、陶瓷行业也时有出现。一大原因是没有相应人才操纵,以及生产线不做相应自动化改造,机器人难有用武之地或效益并不理想。业内人士担忧,过热的投资使得整个市场进入到产出非常低的状况,这就让下一步机器人谁来投资、谁来发展成为一个难题。

一位工程师出身的机器人厂商负责人对“机器人高烧症”发出告诫:盲目跟进只会像曾经光伏太阳能那样“低端泛滥”。他认为靠砸钱和靠挖人都做不好机器人,人才和技术经验的积累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速成。68岁的工业设备检修专家、自称“一辈子与工厂打交道”的广州大学李葆文教授说,中国制造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处于1.0时代,有的处于2.0时代,处于3.0向4.0过渡的行业企业还不多,据他观测“机器换人”还只是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企业在试水,推进程度也难说顺利。业内专家指出,国内机器人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要完成前不久国家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战略(即我国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2045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悖论是,最亟待机器人改造的产业,往往越困难,比如陶瓷烧制及上釉等,机器人还无法智能到像人工这样精准作业。

此外,合理规划、找准定位、系统提升,对成功使用机器人至关重要。海立集团李海滨介绍,机器人最适合的岗位是那些需要重复多次简单作业的岗位、劳动强度大的岗位、作业环境较差的岗位。比如搬运压缩机,压缩机每台重量都在10至15公斤上下,人工平均9秒搬运一台,机器人则是7.5秒到8秒一台,生产效率就是从这看似不起眼的一秒钟里得到提高。平均起来,一台机器人的生产能力至少相当于3个工人。

“本不该人干的活,人们不愿干的活,比人干得好的活,都将由机器人来干。”机器人专家、新加坡科学院院士葛树志说。

李葆文教授担心,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后,全社会技术性失业的情况可能严峻:“机器人全面应用后,将会释放出2亿多就业人口,他们中有多大比例能被迫转型为技术人员,或转投服务等行业,乃至创业自谋出路?机器人和劳动力消长的深远影响,我国要在法律法规、意识形态、社会结构等方面尽早做好预案工作。”

国产机器人须弯道超车

记者再到上海新时达机器人公司探访,它是“自力更生”的国产厂商。

“机器人的软件、控制器、驱动器以及本体等核心部件,都是我们自己研发。”新时达副董事长袁忠民充满自豪。机器人制造的六大部件,软件最为重要。国际巨头库卡唯一抓在手里的就是软件,别的核心部件都从通用等厂商买来。

截至目前,机器人大规模应用还只在整车生产行业,我国机器人的应用正是从上世纪80年代的合资车企上海大众而来。那么,国产机器人将来是否能和abb等四大国际巨头一样,挤入整车生产?对此,新时达副总经理周朔鹏认为,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的巨头们格局已定,而新能源汽车将来一定能大规模生产,是值得期待的新增市场,所有厂商机会均等,大家目前都在起跑线上,“新能源汽车国家层面非常重视,国产机器人一定要努力,进入其产业链占据市场”。

除了核心技术竞争、主要发展领域,在产品突围上,则要走差异化路线。

不止一位专家向记者表示:“天地很大,不直接和国际巨头竞争,专攻一个领域做精做强,能助推国产机器人‘弯道超车’。”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显示,形形色色国产机器人共有9000多台,只在焊接、喷涂还有搬运等类别做得比较出色。面对国际巨头们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的情况,周朔鹏坦言国内厂商“是个一学会走路就要和成人搏斗”的局面。但是好在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曾预计2013年至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总增长高达52%,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要占据市场,自主创新就要跟上,投入就要舍得。国家机器人产业“十二五规划”要求,将来机器人研发投入要占总销售额的5%,而新时达每年的研发经费在8%左右。

上海机器人协会创始会长徐建国表示,上海已是国内机器人产业最密集的地区,产量约占全国7成;机器人产业中的四大门类,也齐聚上海。按规划,到2020年,上海机器人产业争取达到800亿元产业规模,成为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中心、高端产品制造中心。徐建国反复强调:“机器人产业要发展好,必须发挥国有资本战略投资的带动作用,各地加大示范应用的支持力度,行业应当建设机器人产业公共创新支撑平台。”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相关链接
  • 工业4.0时代下机器人革命:雷尼绍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深度解析
  • 24-12-27
  • 库卡新品 | 3D视觉入驻,智造未来之“眼”
  • 24-12-26
  • 恩福(中国)| 创新HRE型油封,为工业机器人强势赋能!
  • 24-12-23
  • 成功案例 | 坚持打造首屈一指的机器人车间
  • 24-12-19
  • 标杆!节卡机器人携华丽方案入选工信部2024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名单
  • 24-12-19
  • 百篇大象机器人产品科研论文今年发布,全球顶尖学府打Call!
  • 24-12-19
  • 智元机器人规模化量产
  • 24-12-18
  • 节卡机器人2025新年寄语:辞旧迎新,感恩前行,共创未来
  • 24-12-17
  • 全新JAKA S系列协作机器人,非凡力控体验
  • 24-12-17
  • 我国首台!核心部件100%自主可控
  • 24-12-17
  • 超酷,能直立行走!成都首个人形机器人原型机亮相
  • 24-12-17
  • “车轮上的ReBeL”:igus推出中小企业也能负担得起的移动机器人
  • 24-12-13
  • 未来已来:202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
  • 24-12-11
  • 库卡新品 | KR 20 SCARA 海外版----专注中国,放眼全球
  • 24-12-04
  • 库卡推出新品KR SCARA HO,每一转动,皆守食品安全
  • 24-12-04
  • 新松港口移动机器人海外累计交付超100台
  • 24-12-04
  • 连续11年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中国新质生产力产业正成长
  • 24-12-03
  • 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 24-12-03
  • 北京发那科2025新年寄语:新质领航,智造未来
  • 24-12-03
  • 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超越德国日本,升至全球第三
  • 24-12-02
  •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