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前瞻“十三五”:从制造大国到强国 中国怎么走

【编者按】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结合,来带动整个制造业新一轮的发展。发展的最大动力还在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两化”融合,被认为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所在。


智能化将在中国建设制造强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何欣荣发自上海“由大变强”,中国制造业正在迈出关键一步——6月24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通知提出,为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

在此之前,最新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则明确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事实上,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并在规模上跃居全球第一,中国也以“世界工厂”的地位立足于世界经济格局中,但制造业被明确认定为国之根本仍是首次。而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既是中国的美好愿景,更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不过当前,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与此同时,中低收入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优势,以更低成本承接低端制造业的转移,对中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有分析认为,尽管中国有关制造强国的顶层设计正逐步完善,但“十三五”期间,上述压力依旧不容忽视。

“互联网+制造业”≠电商

提起制造强国,不得不说的就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

最近一段时间,这一战略经常被拿来和德国的“工业4.0”比较。有人甚至比喻,“中国制造2025”实质上就是中国版的“工业4.0”。

工信部部长苗圩说,德国提出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所谓相同的地方,就是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结合,或者说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结合,来带动整个制造业新一轮的发展。发展的最大动力还在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两化”融合,被认为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所在。今年以来,“互联网+”在中国风起云涌,主导了新一波的创新创业热潮。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最常见的实现形式之一。从最初的衣服鞋帽、电子电器,到目前的钢铁、化工产品,中国的电商发展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以基础制造业钢铁为例,近两年来,在整体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行业已经涌现了上百家钢铁电商平台。在这股风潮带动下,大型钢企亦纷纷布局电商业务,如宝钢股份与集团共建欧冶云商平台,注册资本20亿元。

但如果把“互联网+制造业”,理解为单纯发展电商,无疑肤浅了些。宝钢股份总经理戴志浩告诉记者,钢铁工业的“互联网+”,绝不是在网上卖钢材这么简单。他指出,过去宝钢给汽车厂供应钢材,汽车的用户需求、市场变化是非常快的,但由于企业之间彼此隔离,等宝钢察觉到的时候,已经是两个月之后了。

“未来宝钢希望借助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能够及时看到汽车厂的订单,把汽车厂的冲压车间变成钢厂的生产末端来进行管理,通过用户的新接订单来决定要生产什么钢材。这样就能超越企业,站在行业的角度来审视资源如何配置,资源什么样的流向是最好的。”戴志浩说。

苗圩也指出,未来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要建立起工业互联网或物联网。“任何人之间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信息的无缝衔接,实时的交流和共享。将来应该在四个维度,即物和物、物和人、人和物、人和人之间,做到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

比如,全球的汽车工业都把无人驾驶作为一个发展方向。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车和车之间、车和路之间、车和人之间大量交流信息,要通过信息的运算、大数据的分析,指导车辆该怎么样去行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实现了,对生产力是极大的解放。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中国的互联网+,更关注的是互联网入口、流量导入和转化率,改变的是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社交方式。而深层次的两化融合和“互联网+制造业”,将改变中国企业的生产方式。

智能制造成主攻方向

“中国制造2025”还提出,将通过政府资金引导、整合资源,推动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项重大工程,解决长期制约重点领域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和技术,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这其中,智能制造被认为是一个主攻方向。苗圩表示,要突破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化生产线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可穿戴产品、智能家电、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生产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建设。

事实上,市场已经感知到了这一点。今年以来,中国第一家机器人上市公司——新松机器人,股价大涨220%。

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告诉记者,在2008年以前,中国基本上没有机器人产业。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用工荒的蔓延,201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近10年来机器人成本以每年5%的速度下降,而劳动力成本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前者的比价优势愈发突出。

虽然总量很大,但中国的机器人密度非常低。统计显示,万名工人的机器人拥有量,中国是23台,全球平均水平是58台。“中国99%以上的工作还是人力在做,未来机器人替代1个百分点,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曲道奎说。

与曲道奎说法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制造业发达地区纷纷开展的“机器换人”行动。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印发的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力争至2017年末,累计引导2万家、超过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佛山凯恒电机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陈宇说,通过安装机器手替代人工,一年多来企业产能提高了50%,人员节约了70%,“未来可以此为基础实现跟物联网的对接,发展出信息化水平更高的制造能力。”

关键技术产品的“卡脖子”现象

根据“中国制造2025”,中国将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十大重点领域。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十大产业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个问题,即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卡脖子”现象。

比如,芯片是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作为全球电子制造业大国,中国每年要进口约2100亿美元(1美元约合6.12元人民币)的芯片,花在芯片上的外汇甚至超过了石油。更关键的就是,在高端集成电路方面,中国还面临一些西方国家的出口限制,对整个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最大的一个瓶颈。

正因为“缺芯”之痛,2014年以来中国先后出台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并成立了千亿元规模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从之前的千亿扶持计划,到‘中国制造2025’,中国半导体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只有抓住这个时间窗口才能重新定义全球市场格局。”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徐小田表示。

中国的芯片企业也开始大规模并购重组,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2013年以来,紫光集团先后收购展讯和锐迪科,并获得英特尔入股,成为国内芯片设计行业的巨头;2014年年底,长电科技收购新加坡星科金朋后,有望进入芯片封装产业的全球前五。

在另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中国企业也开始向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发起攻关。

2014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8.4万辆,同比增长300%以上,进入井喷模式。与传统汽车不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是电池、电机和电控三大系统。其中,电控系统的核心元器件IGBT,大量依赖进口,市场主要掌握在德国英飞凌和日本三菱等企业手中。

斯达半导体首席执行官沈华博士告诉记者,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造成了两大影响:一是外资供给国内厂商的元件都是标准品,不能实现定制,这就造成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系统,不仅体积大,而且功能不够好。二是在生产任务紧的时候,国外供货不及时,影响国内企业的开发节奏。

瞄准这个“卡脖子”问题,从英飞凌回国创业的沈华很快开发出用于电动汽车的国产IGBT,打破了外资的垄断。“IGBT国产化后,国外产品应声降价,从原来的4500元降到3000多元。我们有自信,在技术和产品上不输于老外。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国内厂商对国产元件仍有歧视现象,在采购时指明要求是国外著名产品。这种观念的转变,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相关链接
  • 工业4.0时代下机器人革命:雷尼绍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深度解析
  • 24-12-27
  • 库卡新品 | 3D视觉入驻,智造未来之“眼”
  • 24-12-26
  • 恩福(中国)| 创新HRE型油封,为工业机器人强势赋能!
  • 24-12-23
  • 成功案例 | 坚持打造首屈一指的机器人车间
  • 24-12-19
  • 标杆!节卡机器人携华丽方案入选工信部2024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名单
  • 24-12-19
  • 百篇大象机器人产品科研论文今年发布,全球顶尖学府打Call!
  • 24-12-19
  • 智元机器人规模化量产
  • 24-12-18
  • 节卡机器人2025新年寄语:辞旧迎新,感恩前行,共创未来
  • 24-12-17
  • 全新JAKA S系列协作机器人,非凡力控体验
  • 24-12-17
  • 我国首台!核心部件100%自主可控
  • 24-12-17
  • 超酷,能直立行走!成都首个人形机器人原型机亮相
  • 24-12-17
  • “车轮上的ReBeL”:igus推出中小企业也能负担得起的移动机器人
  • 24-12-13
  • 未来已来:202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
  • 24-12-11
  • 库卡新品 | KR 20 SCARA 海外版----专注中国,放眼全球
  • 24-12-04
  • 库卡推出新品KR SCARA HO,每一转动,皆守食品安全
  • 24-12-04
  • 新松港口移动机器人海外累计交付超100台
  • 24-12-04
  • 连续11年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中国新质生产力产业正成长
  • 24-12-03
  • 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 24-12-03
  • 北京发那科2025新年寄语:新质领航,智造未来
  • 24-12-03
  • 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超越德国日本,升至全球第三
  • 24-12-02
  •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