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专访石勇:中国制造 没有弯道超车的捷径

“装备强则中国强”,这是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的微信签名,他说,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出台,将智能制造列为主攻方向,这是中国抓住新一轮科技浪潮形成的发展机遇、迅速跻身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手段。

然而,石勇同时认为,中国制造业的短板在缺“内力”,少“精神”。智能制造并不是解决制造业问题的万能钥匙,弯道超车也并非那么容易。

制造业现状:没有内力

记者:我国制造业现状如何?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石勇:我国制造业现在有一些比较优势,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我国拥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及完整的工业体系比较优势。根据美国一家媒体的调查显示,我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有一个最健全的工业体系。印度之所以造不出火箭和卫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没有完整的体系。印度的优势只有低廉的人工成本。

其次,我国制造业具备一定的组装能力,但是系统集成能力较差。现在提倡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但事实上,有些领域中国连“制造”也谈不上,只能称之为组装和装配。创新分为三种,原始创新、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的核心技术都在国外,例如手机,我国代工厂只负责装配,不掌握核心技术;如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变速箱等技术核心都由国外掌控。

再次,我国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能力较弱。中国一直想走一条整机带动零部件发展的道路,即把大机器做出来,再将相关零部件带动发展起来。但是,目前来看,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整机带动零部件的发展更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与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全不同。

因此要发展工业,就一定要先打通基础。现在欧洲、日本、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很多大企业都是由采掘业慢慢延伸至冶炼业,再逐步进化到金属产品制造,最后成为装备的关键零部件制造商、整机制造商。这种产业链的自然进化过程,使得这些装备制造企业的基础扎实,内力“绵长”,即使很一般的产品也能注入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最终制造出高端的产品。

这几年我国的基础工业发展不好,与国人的观念有很大关系,因为我们总想生产显示度高、振奋人心的产品,而恰恰是显示度不高、但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产品,我们做不了。

记者:中国制造2025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石勇:《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台,就是为了全面解决这些问题。规划中所提到的十大领域中有战略必争的领域,如现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数控机床等;有名片产业,如高铁电力,这是未来中国制造的名片,代表国家形象;也有民生工程,如农机。同时,规划也提出将实施五大工程,即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创新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其中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是核心。这些都是针对我国薄弱环节设计的。

记者:“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日本工业机器人”“美国先进制造业”等相比,有何异同?国外制造业的现状是什么?

石勇:相同点都是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实现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不仅指生产过程,还包括设计、服务、管理等方面,随之改变的还有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例如制压缩气体的设备企业不再出售设备,而是免费提供设备给企业使用,然后运用互联网技术,测算压缩气体使用量,来收取费用,从而降低企业成本,这是一个改变商业模式的案例。另外,智能制造可以改变服务模式,如做控制系统的企业,不再需要工人去全国视察设备情况,而是在设备上安装模块,将每个设备运行情况反馈回来,工人只需坐在中控室监控,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并且有利于精准服务。

智能制造促使生产模式从大规模、标准化、批量化转为大规模、定制化的柔性生产模式。一家声名并不显赫的服装企业——青岛红领集团就实现了用规模工业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青岛红领集团通过多年来累积的大量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然后调整生产线,实现了对传统服装业的改造,形成了既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规模化生产,又能满足个性需求的定制化生产。

然而,我国与国外的制造业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国外制造业现在都是从工业3.0自动过渡到工业4.0,是渐进式发展。而我国制造业2.0、3.0、4.0同时存在,甚至有些企业现在还处于1.0时代,整个产业发展横跨的阶段太大,一并发展到4.0难度较大。工信部部长苗圩提出要“并联式发展”——工业2.0补课、3.0普及,4.0示范,我国要实行植入式发展。

记者: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对外发布了《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该报告称完成了世界131个国家1970年至2010年的工业现代化定量评价。根据定量化评价,报告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工业落后德国100年”。这种说法引发外界质疑。在您看来这是否属实?

石勇:这种说法可能有些极端,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制造业不同于信息技术产业,它是一个经验型产业,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积累,人很难理解制造业,一个企业也很难理解制造业中的精髓。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冲击较小,原因就是德国、日本都有几千家隐形冠军家族企业,传承上百年。我们的企业经验也就二三十年。差距很大。

国外经验的积累、专业技术秘密、遗传的产品基因等,都是通过上百年的传承而保留下来的,不通过亲自体会难以理解。而且,事实上,有一些德国100年前可以生产的产品,我国到现在仍然生产不出来。从这方面来讲,我国制造业与德国相比落后100年,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经过几十年的大力发展,我国工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拥有一批成本较低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日益宽松的创业环境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发展等等,这些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落后原因:缺少工业精神

记者:这种差距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分别是什么?

石勇: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工业精神和工业文化,缺乏对制造不精细进行约束的社会制度规范。

我国的农耕文化所固有的农业思维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于生产单位狭小而缺乏合作精神,重经验而反理性,轻视开拓创新而注重稳定守成,少有竞争意识,即便竞争也轻规则而重谋略。用农业思维来运作工业化,所形成的是有魂无魄的工业集合。缺少精神的工业化会像水推沙一样容易被推倒。

另外,强烈的商业意识,使得企业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只注重结果而不问过程,大部分企业长期用这种思维来指导自身和市场的发展,完全用利润的标尺来衡量企业的发展。这些都是与工业精神相违背的。装备制造业属于资本与技术密集的行业,并非今天投资明天就能见效,而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我国很多制造业企业主攻方向都转向了短平快的房地产,而把制造的老本行给抛弃了。

在我国现如今的经济大环境之下,说到底是缺乏工业精神。商业精神向工业精神转变,不是以赚钱为根本目的,要广泛倡导工业精神,勇于奉献,勇于担责,精益求精。

现实情况是,我们做事更愿意凑合,今天是农民,明天就成为工人;今天是制革工人,明天就是电脑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精神培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做制造业的还是比较浮躁。要认识到,制造业不是投入产出立竿见影的事业,是需要慢慢积累和沉淀、“有手艺”就会历久弥坚的事业。

企业观察报:我国制造企业六七十年代有工艺实验室,而如今却只有为数甚少的企业还有实验室,难道实验室没有存在的必要吗?为何在国外企业实验室数量增加的情况下,我国企业的实验室却在减少?

石勇: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工业精神的丧失,大多数人急于赚钱,转向短平快的项目。我们现在还沿着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前行,产品制造主要靠模仿测绘。而模仿测绘即使没有实验室也能制造出“形似”的产品。但是,我们却无法得知每个零件的相互关系,也不知道产品的概念、原理。实验室是逆向工程验证、正向设计验证的保障,将教会我们知其所以然。就像学习数学定律一样,我们现在只会简单地背诵结果,而不知其中的推导过程。

记者:您曾经提到,智能制造并非解决制造业问题的万能钥匙,在您看来,解决制造业问题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等各方应如何发挥作用?

石勇:基础,还是基础。

一是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如汽车发动机、芯片、变速箱,从我国大量进口产品中很明显看出我国在这方面的薄弱。国家也希望在这些方面找到突破口,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

二是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零件库、模型库、产品库的建设,智能制造首先需要获取产业链各环节数据,才能更好地分析利用这些大数据。

我们当前是缺“心”少“神经”——缺“心”,即缺少发动机动力系统,国产的发动机在寿命和可靠性方面有差距,虽然有些产品的制造水平工艺、原理并不复杂,但我国就是缺乏这样的加工能力;少“神经”,即缺少控制系统,例如机器人分为本体(外壳)、控制系统、动力系统(电机)、关节(RV减速机),而我国现在能做的只有本体,因此我国所制造的机器人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力。

我们这节车厢始终挂在别人的车头上,行驶在别人的轨道上,甚至是别人的司机。

政府、科研机构、企业、高校还有社会资源,组建行业联盟,搭建创新平台、技术转化平台。国家各层面决策层要真正对企业开门纳谏。

弯道超车:无颠覆技术没捷径

记者:我国制造业能否做到“弯道超车”?若能,我国哪些类型的制造业有可能“弯道超车”?可否设计一条“弯道超车”的路径?若不能,“弯道超车”的难点在哪里?

石勇:我认为,弯道超车并非那么容易。

原因在于其一,信息化技术并非是解决产品质量和关键共性基础技术的灵丹妙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可靠性等质量问题。比如一台通过正向设计的国外机床和一台仿制的机床,在短时间内可能都能达到用户加工精度的要求,但精度的保持差异大矣。其二,信息技术不能彻底改变产品自身的制造规律。制造产品过程中的加工角度、压力、温度等经验数据,都是在制造过程和实验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而得出的。其三,信息技术并不能彻底改变产品自身工作原理。从专利申请看,国外在产品制造技术上,控制、减排等技术申请占绝大多数,而中国还多在机器结构改变上申请专利。

因此,不存在一条弯道超车的路径。发达国家经历了产品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一个产品从设计、制造到实验千万次互动过程中,不断提高质量和可靠性,才日臻完美。产品质量要依靠大量的可靠性试验才能解决,这个过程没有捷径。丰田公司名誉会长丰田章一郎曾经说过,“品质产生于制造过程”,“没有现场感觉的制造,无法带来改善的进步”。这也说明,制造业离不开一线。

制造业如果没有出现完全颠覆性的技术,难以弯道超车。3D打印属于颠覆性技术。过去制造业都是减材加工如打磨,和等材加工如锻造、铸造等,而现在出现了增材加工,即3D打印技术,通过堆砌来加工产品。但是,令人不甚乐观的是,就算有颠覆性的技术,这些技术目前也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发挥优势,缩短与国外差距?

石勇:第一,利用超大规模的国家市场优势。我国的名片产业,高铁、电力,市场由国家垄断,用户也是整个国家,而且市场非常大。通过国家名片产业与国外企业谈判,引进技术,虽然我国自身的核心技术并没有增长,但能使产业在超大规模的市场拉动下成长起来。另外,还有钻井平台、海洋工程等,这些都有可能发展为我国的名片产业。

第二,利用举国体制的优势,在重点领域重点突破,国外很难做到这点,这是我们后来者居上所依靠的一种重要力量。

第三,利用社会资源的优势。我国现在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在细分领域做一些打通装备制造业最后一公里的工作。如有一些大规模的机床企业所做的产品都是规模化的,这些产品销售给用户时,用户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自己开发一些针对被加工产品所需的零部件。而有很多民营企业在生产制造这样一些零部件,在用户与规模化、批量化的产品之间,接通最后一公里。我认为,调动社会资源帮助这些民营企业,是当前制造业十分紧迫的事情。

第四个是利用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优势。就算本国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不够好,也还堪用。这意味着在外部联系全部切断时,仍然能够自我维持、自我复制、自我升级。

第五个是发挥人才优势,我国每年高职以上毕业生有七八百万人,大量成本较低的工程技术人才,也是未来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对未来制造业缩短差距有促进作用。

发达国家正是因为有了坚实的工业2.0的基础,才有了向工业4.0进军的资本。工业2.0决定了产业竞争力的高度,而工业4.0决定了产业竞争力的广度。工业4.0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中国制造2025”把发展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和材料、关键零部件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实施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弥补原有的国家级科研院所对于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缺位,也更值得期待。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相关链接
  • 2025新年特刊:打造新质生产力,智启未来新篇章
  • 24-12-31
  • ABB 机器人明星产品闪耀登场
  • 24-12-31
  • 海克斯康出席2024装备制造业发展大会
  • 24-12-23
  • 全国各省市铸造协会代表参访力劲集团深汕智能装备制造基地
  • 24-12-20
  • 标杆!节卡机器人携华丽方案入选工信部2024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名单
  • 24-12-19
  • 海克斯康智能制造中国行走进比亚迪,为汽车技术创新注入新动能
  • 24-12-16
  • 智造品质生活,3D扫描+建模打造数字化卫浴新形态!
  • 24-11-14
  • 进博快报 | 各级领导嘉宾莅临海克斯康展台
  • 24-11-07
  • umati 开放日——打造智能制造示范生态圈
  • 24-11-05
  • 探寻智能制造真谛 | 香港玩具厂商会考察力劲集团
  • 24-11-04
  • 领航智能制造,达诺巴特集团诚邀更多代理商共筑中国梦
  • 24-10-31
  • 展现智能制造新风采|力劲塑机亮相第23届汕头澄海国际礼品博览会
  • 24-10-28
  • 向新而行,海克斯康进博之旅即将开启
  • 24-10-25
  • 电子垃圾重生记!ABB与Molg共同打造机器人微型工厂
  • 24-10-25
  • 数字驱动工业,智能赋能制造
    AMTS & AHTE SOUTH CHINA 2024同期会议全公开!
  • 24-10-23
  • 海克斯康获评“青岛高新工匠学院”
  • 24-10-18
  • “视”界革新,智驭未来 —— VisionChina2024(深圳)机器视觉展完美谢幕
  • 24-10-17
  • 海尔10座灯塔工厂引领中国智造新高度
  • 24-10-16
  • 构建PCB智造新生态 | 上海发那科与建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24-10-11
  • 2025中国(山西)智能制造工业博览会
  • 24-10-10
  •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