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机器人产业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中国工业领域的一大热门。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产业之所以火热,一是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二是机器人技术成熟,已真正应用到多个领域;三是由于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因素驱动。
近年来,随着中国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过快,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压力,应用工业机器人成为加速制造业升级、重塑制造业优势的迫切之选。工业机器人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将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10亿元的核心企业;同时,将重点培育发展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公共安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和模块化核心部件等四大任务。在政策的扶持下,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3.7万台: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共销售3.7万台
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共销售3.7万台,提前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其中,国产工业机器人实现销量9597台,同比增长65.5%,但国产机器人多以三、四轴的工业机器人为主,主要应用在对机器人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国外机器人在华销量达27000台,以多关节为主,垄断中国高端市场。当前中国机器人行业,外国产品占据主要份额。国产产品以坐标型、平面多关节型为主,而多关节型以外资产品为主。在应用上国产机器人以涂层居多,相对焊接,基本被外资产品垄断,这说明中国的产品还主要应用于性能要求低的领域,附加值相对较低。
23台:中国机器人应用密度每万人23台
制造业的工业自动化是我国发展必然路径,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是大而不强的印象一直难以有较为明显的改观。若要成为制造强国,工业自动化是方向。从工业机器人密度来看,
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最高的是韩国,达到每万人396台,日本、德国分别为332台和273台.而我国机器人仍然远低于制造业发达国家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8台。我国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巨大的市场空间。再从自动化水平最高、机器人应用最多的汽车行业来看,五大世界先进汽车生产国-日本、德国、法国、美国、意大利的汽车工业机器人密度均达到了每万人1000台以上。作为汽车业生产大国的中国,我国汽车工业机器人密度从每万人52台增长至213台,但是较其他汽车生产发达国家而言,汽车产业的自动化空间依然较大。
40家:全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园激增至近40家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不断加速,促使国内机器人市场得到爆发增长,全国各地纷纷上马机器人项目,想在急剧增长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2013年,中国市场总共销售了36860台工业机器人,增长41%,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10月17日,2014中国(绵阳)国际先进制造业大会上,当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念出这组数据时,台下一片惊呼。
目前,全国各地纷纷上马机器人项目,想在急剧增长的市场中分一杯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近40家,相当于平均每个省有超过一家工业机器人产业园,而更多的园区还在筹备中。
去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41%,预计今年这项数据可能接近70%。按一台重165公斤的工业机器人24万元的售价计算,2014年工业机器人的销售收入将超过百亿元。火爆的销售又反过来刺激了生产。各地投资新建机器人项目的热情被彻底引爆。
13%:国产机器人在国内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只有13%
中国作为机器人最大的市场,缺乏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存在严重瓶颈,国产机器人在国内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只有13%,
8000小时
科技部"十二五"服务机器人重点项目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iTR服务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田苗在前述论坛上透露,国产机器人的可靠性较外资品牌仍有很大差距,其寿命只有8000小时,而外资品牌可以达到5万-10万小时,主要在于主要传动结构件的精度上存在缺陷。
3600家:中国机器人企业已达三千多家
中国的强势出击,将全球机器人热潮推升至最高点。原被视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从2009年起,面临工资上涨、人力短缺,2012年劳动人口比2011年减少345万,为缓解问题,“十二五”规计划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就有机器人自动化。
在政策推动下,中国的机器人产业顿时火红起来。据估算年产值达3000万~5亿元人民币的机器手臂业者就有3000多家。从中央到地方正如火如荼执行“机器换人”项目。
国产机器人产业投资热情高涨。全国已有上海、重庆等近40个城市相继提出了打造机器人产业基地的构想,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牵头成立的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仅15个月,就拥有了涵盖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应用以及零部件配套的相关企业成员138家。
“机器人引入制造业,不仅提高企业效率及产品质量,也可加快产业跨越式升级,是制造业转型的必然要求。”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于东表示,企业主要是开发与生产数控系统,于两年前开始研发数控机床用机器人,从去年起投产并陆续销售100余台。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十二五”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赵杰等专家认为,伴随着工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机器人市场井喷时代已到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已成为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此同时,目前国内有超过1000家机器人集成商,但高端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还与国际知名企业有一定差距,我国的机器人研发、制造单位应抓住机遇,为我国制造业升级、转型提供核心动力。
据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罗百辉预测,2015年,国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10000亿元,未来五年会实现三倍增长,2020年将超过30000亿元,已成为国家战略产业。截至2014年9月,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3600多家,今年1-3季度增加了385家。
3~5家
按照国家产业目标,到2020年,中国计划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并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而一位机器人产业公司高管透露,虽然龙头企业名单未正式公布,但是机器人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上述名单。
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对大智慧通讯社独家表示,“(龙头企业名单)哪家企业有实力我们就支持谁。”他并称,“我们已经为此走访了如新松机器人、芜湖埃夫特、广州数控等多家企业。”
上述高管表示,虽然目前没有正式公布培育的龙头企业名单,但是从规模和研发能力上看,包括机器人在内的几家大型企业实际上入选了扶持名单。
2000亿: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
由于中国有着全球最大劳动力市场,机器人替代空间巨大,受益于“汽车+电子”的双轮驱动,今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位次”有望发生重大变化。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预计,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将超过日本,达到3.2万台,占到世界总量的20%,未来3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至少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而今年中国将一跃成为全球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最大市场。
2013年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大部分需求将来自于汽车以外的一般制造业。
业内人士表示,就应用比例而言,根据2007-2011年不同国家机器人的出货量总和数据,与国外比较,国内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更加集中于汽车行业,比例高达50%,而在3C产品的应用占比仅为14%,远低于韩国。随着中国3C行业的发展,机器人在该行业的渗透率或普及程度有望快速提高。
国内一般制造业的自动化需求可能将“三步走”:2008年以前主要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大企业有需求;2008年后是国内大企业逐渐推动自动化改造;2010年以后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广大中小型制造企业大规模使用机器人,2016年之后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将走向成熟。
36%: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复合增长36%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制造业工人数量在5000万人左右,而工业机器人传统替代的领域如汽车、电子、化工及食品等行业的工人数量在3000万人左右。假设若干年后这些行业的平均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1000台每万人,则有300万台工业机器人的替代空间,按平均每台30万元,有9000亿元的机器人市场规模,并以1:3带动整个机器人集成应用市场,则中国机器人产业集群规模超过3.6万亿。
据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推算,2013年中国市场销售工业机器人36650台,按机器人平均寿命10年估计,2013年中国机器人保有量约为13万台,占世界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的5%左右,在保有量上依然小于2012年日本的31万台,美国、德国的16万台和韩国的14万台,位居世界第五。根据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复合增长36%、日本年复合增长率4%计算,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有望在2017年超越日本达到世界第一。
不难看出,机器人产业在未来几年内,将成为中国工业领域的一大热门。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产业之所以火热,一是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二是机器人技术成熟,已真正应用到多个领域;三是由于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因素驱动。
但笔者对此“热势”却略有担忧。一拥而上,低端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淘汰崩盘……笔者万万不希望这样的“发展悲剧”再发生在这一新兴产业上。理性规划、可持续发展,构建健康、有序的机器人产业链结构才是长久之计。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