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召开的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透露,今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将重点支持机床机器人,同时将重点推进在汽车发动机、航天、航空、船舶、民爆等六个行业自动化车间的应用。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透露,今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将重点支持机床机器人,同时将重点推进在汽车发动机、航天、航空、船舶、民爆等六个行业自动化车间的应用。而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船企开始考虑在船舶建造的各个环节中使用机器人,这不仅能够解决当前面临的“民工荒”问题,还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随着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我国造船业也朝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升级,这也使得船用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大,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韩国等国家就开始在造船行业应用机器人,在为其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助力的同时,也为船舶建造带来了全新的概念。而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遥控和监控技术、虚拟技术等技术的发展,日、韩等国船用机器人正不断向智能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为提高造船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强大动力。目前,日、韩船企在切割、焊接、涂装等船舶建造环节都广泛应用机器人,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了促进船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韩国釜山还专门成立了海洋机器人技术中心,推进机器人设备及部件实现商业化,为造船业提供技术支持。
与国外相比,我国船用机器人起步并不落后,船舶焊接机器人、船板下料机器人、肋骨冷压机器人、船体对接机器人、喷涂工业机器人等都先后研制成功并得到船厂的欢迎和应用。比如,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华恒焊接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船用管对管、管对法兰焊接机器人生产线”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五倍左右,焊接质量大幅度提升,工艺性能稳定。
其实,近几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十分迅速。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先前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实际情况却超越了IFR的预测。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购买量首次超过日本,综合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和IFR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售总量近3.7万台,同比增长约36%,约占全球总销量的五分之一。
不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船用机器人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薄弱,关键零部件仍严重依赖进口;公共服务平台、标准、人才等产业体系尚待完善;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市场影响力弱,推广应用难;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重复建设隐忧显现。同时,目前国内人力成本仍然相对较低,除了大型的密集生产之外,使用机器人仍然是一项较大投资,而且定制、安装、折旧和维修等费用超过了人工成本,所带来的利益不足以冲抵投入。因此,国内企业对使用机器人还有疑虑。而从整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来看,目前船用机器人只占据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同时,从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来看,跨国公司占据绝对优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显示,2013年,外资品牌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为2.7万台,占总销量的74%,号称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的瑞士ABB、日本FANUC(发那科)、日本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KUKA(库卡)这四大集团已经全部进军中国,并不断投资设厂,扩大规模,有的企业还投资中国本土企业,通过本土化合作,进一步开拓市场。相比之下,国产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成长阶段,2013年,中国机器人销量为9700台,约占总销量的26%。
不过,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目前国家十分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智能制造装备“十二五”规划》等都把机器人列入其中。2013年1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选择汽车、船舶、电子、民爆、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根据用户需求,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研究,攻克伺服电机、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难题并形成生产力。由于看好这一市场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涉足机器人生产领域,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成员单位已经超过140家。
目前,我国船舶工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未来技术变革的重要趋势,船舶建造也正朝着设计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等方向发展。船用机器人是船舶工业实现这些目标必不可少的高端装备,也是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因此,结合我国船舶工业和船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实际,我国船用机器人产业还需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适应产业发展方向。同时,依托院校联盟资源,推动产品技术创新,深入开展船用机器人应用研究,加快提升船舶建造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水平,在推动船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我国实现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的转变。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