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刀具行业2014年中期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一、我国工具市场在连续两年下行之后,今年一季度出现了止跌回稳的明显迹象

1、两年来我国工具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工具市场规模2011年达到了400亿元人民币的高点,接着由于经济过热、通胀高企,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经济增长率一路下行,工具市场的规模也出现了连续两年的收缩。到2013年末,降至330亿元人民币,和2011年的高点相比,降幅达到17.5%。

但是,这两年我国工具市场的变化,也不是平铺直叙一路下行。2012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刚开始,国内外工具企业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突然变化,进口和国产刀具的销售业绩双双大幅度跳水,平均下降达到15%。现在回过头来分析,我国制造业的调整幅度并没有如此之大,以致需要大幅度的减少工具消费。实际上是最终用户和中间商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诸多不确定性心中没底,人为地减少了进货和库存所致。

进入2013年,政府换届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国家没有再度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而是明确提出“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指明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实现重要转型的坚定方向。行业企业首先丢掉了指望政府再次出手救市的幻想,其次是一批有准备的工具企业,认识到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已经转入中速轨道,从而加速走上了“调结构,促转型”的发展道路,这些领头羊企业的行动对广大行业企业起到了榜样和推动作用。

在上述综合因素的作用下,2013年我国工具市场的销售形势逐步趋稳,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还出现了温和回升的良好势头。可以说,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我国工具市场已经走出了2012年市场大滑坡的阴影,广大企业重新找到了在新形势下持续发展的感觉。到年末算帐,全年销售同比微降3%。然而,在这个平均数字的背后,还有一些现象是值得思考和分析的。

第一、2013年进口刀具的销售业绩,总体比国产刀具要好,如图2所示,外企销售额与上年同比持平,而国内企业则内销平均同比下降4.5%,出口同比下降10%。

更需指出的是,一些在中国市场原来销售业绩较好,销售基数较大的跨国工具企业,继续展现了良好竞争优势。如:美国Kennametal公司2013财政年度在全球的销售,由于各国经济复苏缓慢等原因,下降了5.4%,而同年在中国的销售则大幅增长了11.6%。日资企业在中国的销售,更由于一年多来日元的大幅度贬值而更显强劲。如:OSG公司,2012财年在中国的销售同比还下降了6.5%,而2013财年则同比大幅增长了15.3%。另一家日资企业三菱材料的硬质合金刀具部,近年来其海内、外制造基地遭受本土九级强地震和泰国水灾等多种外部因素干扰,其生产能力受到较大影响,从2008~2014财年,销售收入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六年间没有增长,2014财年刚恢复到1480亿日元的水平。但其对外销售却通过两个三年发展规划,取得显著成效,特别对中国的销售,实现了每三年增长30%以上的好成绩。最后,全球最大的刀具供应商Sandvik公司的Machining Solutions(加工解决方案)业务板块,去年在全球销售下降4%的情况下,其在中国的销售业绩却从下半年开始明显回升,到年底实现同比小幅增长的好成绩。

上述跨国工具企业,在2013年中国工具市场重返稳定发展状态的背景下,销售业绩迅速反弹。主要有两点原因。其一是,这些企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都把在中国市场扩大销售规模作为首要任务,在强化生产基地、完善销售网络、扩充职工队伍、提高服务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功课,竞争力显著提升,这些都是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其二是,2013年中国工具市场实际运行情况表明,中国制造业对现代高效刀具的正常需求,非但没有下降,而且有所增长。这一点,也增强了国内工具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刀具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2013年国内工具企业的表现,虽然比实力强大的跨国企业要差一些,但也有许多亮点和经验值得肯定。

首先,我国一批走在前列的工具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2013年国产现代高效刀具实现进口替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国产刀具在高端领域所占比重,已从“十二五”规划初期的15%左右,上升到25%左右,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其次,近年来在我国现代高效刀具制造商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在近两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重大调整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即使是在最困难的2012年,其中仍有部分企业逆势而上,实现销售同比增长,十分令人鼓舞。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近两年我国消费高端工具产品比重虽然明显上升,但是,传统标准刀具的比重还是超过50%,需求量仍然很大。所以,一些骨干重点企业的名牌、优质标准刀具仍然销势良好。实际上,这两年遭遇市场寒冬的首先是大量劣质低价刀具――这才是我国工具行业当前调整过程中,突显产能过剩的部分。所以,仍然滞留在这种低水平生产格局中的企业,必须认清形势变化,结合自身条件,做出调整的努力,固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

2、2014年我国工具市场实现了良好开局

图3是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我国主要工具企业月度销售变化图,虽然参加月度快报统计的企业中,重点骨干企业比重较大,但以往的经验表明,月度快报显示的数据,基本上和当前的市场发展态势是一致的,有参考价值。由该图可以看出,我国工具市场在连续两年下行之后,今年一季度出现了止跌回稳的明显迹象。

现在广大企业比较关心的是,这种回升的势头是否能够保持和发展下去。我想,对于这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肯定不存在任何简单的回答:是或不是,能或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是要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前景做出分析和预测,其次是要对我们所在的行业市场前景做出分析和预测。当然,除了这些客观因素以外,企业是否在主观上努力通过改革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则是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临门一脚,必不可少。

二、对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前景和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和预测

1、我国经济总体发展形势良好,但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不能掉以轻心

李克强总理最近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报告当前经济形势指出:“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在合理区间。稳了速度、稳了就业、稳了物价,这种‘稳’,实际就是一种‘进’。同时,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他同时又指出:“也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各地发展不平衡,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依然较多。对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既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继续坚持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又不能掉以轻心。

那么,总理指的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怎么来理解呢?前文提到,我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一年多来,实施了不少新的执政举措,呈现出不少新气象、新亮点。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六十条,使改革有了核心议题、清晰目标和明确路径,使全国上下一致认识到改革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形成了统一向前进的步调。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改革虽然对长远发展有巨大好处,但是一些深层次的改革往往要对现有格局动大手术甚至伤筋动骨,很难避免对短期经济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也就是改革具有阵痛。比如降金融杠杆、去过剩产能、加强对国企治理改革的力度、加强对地方财政和投资的管束、清理银行影子业务等等,短期内无疑对经济增速的影响是负面的,所以在改革的正面效果尚未充分发挥时,经济出现下行压力是正常的。更何况改革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往往会成为既得利益群体顽强抵制改革的借口,使我们面临的改革和发展形势变得十分复杂。

例如,今年上半年首当其冲的一件大事,就是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比三月份全国人大刚刚通过的今年GDP增长目标7.5%低了0.1个百分点。由于今年1、2月份的经济数据,确实不太理想,所以这个结果并不十分出人意料,但仍然引起国内外的大量关注和评论,有的经济学者甚至预言,中国经济还要大幅度下滑,等等。这就是说,经济小幅下滑,却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这就马上给政府出了一个难题,怎么对待短期内改革和增长的矛盾?是否要出手阻止经济下滑?又如何出手?这里有几种选择。

有人希望政府还用老办法搞大规模刺激。对此李克强总理多次明确表态:政府不搞“强刺激”。经济学界指出,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在增速明显下降之后,如果政府马上启动大规模刺激计划,必然会再次推动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张,对地方政府庞大的债务、资产泡沫和财政金融风险可谓火上浇油。2008年“四万亿”刺激措施留下的后遗症,至今仍困扰着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例如为了避免那次刺激计划积累的巨大金融风险引发成一场危机,不得不放缓了金融去杠杆的步伐。以致时至今日,我国的信用扩张速度仍然过快,金融风险仍然很高。图4是过去15年来,中国总债务增长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最近五年信用扩张速度急剧加快,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从2008

年的约85%升至今天的约120%,这使得中国企业的负债水平位居新兴市场企业的前列,其中的风险可想而知。所以再次采用强刺激是绝对不可取的。

但话又说回来,强刺激虽然不行,然而面对经济下滑趋势,政府不出手也是不现实的。因为经济增速过低,尤其是短期内增速过快下滑,将导致产能过剩进一步恶化,银行的不良率明显上升,则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所以政府面临的是两难选择,归纳起来就是:既不可能完全放弃经济增长来调结构,又不可能不调结构而简单地抓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寻找一个平衡点。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前,中国政府的应对之策究竟是什么?最近召开的八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坚定地说:“以往的成功经验表明,中国经济是干出来的!这也是我对中国经济的总体信心所在。”他又说,“中国经济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创新调控思路,精准发力、定向调控。既运用好政府“四两拨千斤”的效力,更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当前,要多措并举,切实改善实体经济的困局,稳定社会预期。各级政府要在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敢于担当,勇于攻坚,善破难题。”

上面这段讲话,虽然字数不多,但高度浓缩了政府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本政策,对此也无需更多解读。李克强总理在五月期的《求是》上,以“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为题撰文总结施政一年多的经验,内容生动丰富,既有理论,也有实践。从多个侧面说明改革是我们解决发展难题的最大动力。该文可以作为我国当前经济政策的一个权威注解。

综上所述,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一年多来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改革实践和取得的进步,使我们深信,在一个“敢于担当,勇于攻坚,善破难题”的政府领导下,我国经济将再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2、对本行业发展前景的分析预测——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对高效刀具的需求将与日俱增,市场前景看好

对于本行业发展前景的乐观预测,基于两点理由:

第一、基于这两年实践。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对现代高效刀具的正常需求,非但没有下降,而且有所增长,说明了发展趋势。

第二、从所谓“人口红利消失”,我们看到了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为现代制造业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这几年在谈论中国经济转型的时候,经济学家常常会提到一个名词,叫做“人口红利”。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采用“粗放型增长”模式,以大量廉价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等)来推动经济发展,以低成本的优势让中国制造打遍世界。简单地说,靠廉价劳动力,而不是技术和效率来赚钱,就叫做“人口红利”。现在的变化是,廉价劳动力的供应逐年减少。见下图。

图5的曲线表示,从劳动力供给看,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首次出现下降,下降了345万。未来10年每年会下降500-600万。也就是说,中国人口红利的窗口关闭了。这几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很多出口加工企业,确实有招工难的现象,农民工的平均工资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对于用工荒的出现,有的专家甚至预言,由于人口红利的下降,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20年的危机。在这里,我们不想对人口问题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妄加评论,因为,这是一个比经济问题更高层次的问题,需要在国家层面来统筹考虑。例如,最近单独二胎政策放开,就会使上面这张图出现很大变化。

但是,站在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立场,我们要为中国即将告别廉价劳动力时代而欢呼。这不仅仅是因为劳动报酬增长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应该改变,更是因为中国从事出口加工的大量所谓低端制造业,将从此告别扭曲的、违反现代制造业发展规律的经营模式,就是彻底告别依靠廉价劳动力、粗放式经营,甚至靠国家退税补贴混日子的时代,真正开始进入一个依靠自身的竞争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新时代。在这种新的、真正和国际接轨的经营格局下,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将和发达国家的同行一样,不再是依靠廉价劳动力赚钱,搞低水平扩张,而是依靠创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用自身的实力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成为我国在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制造企业。

我国制造企业在这场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奋斗过程中,肯定期望机床工具企业作为先进装备提供者,与之密切配合,在发展中共同前进。

根据上述关于我国制造企业转型趋势的判断,我们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现代工具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3、企业是否在主观上努力通过改革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是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曾经在很多场合指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凡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经营业绩良好,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畅销。也就是说,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很难分出高低和优劣。但是在经济下行的时期,情况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凡是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用户服务方面下了功夫、做了功课的企业,往往表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比如在最困难的2012年,我们行业仍有部分企业逆势而上,实现销售同比增长,十分令人鼓舞。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些企业,不想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上做扎实的功课,还在指望回到过去那种高速发展、粗放式经营企业的年代。两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经历重大战略性调整的事实表明,重复过去的老路是不可能的,墨守成规没有出路。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只有奋力向前,才是生存和发展之道。这方面其实企业最有体会和发言权,我们就不多说了。下面摘录一段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给广大企业家的一个忠告作为共勉:“你们将无法避免面对经济的上上下下,也无法避免一定会面临风风雨雨。以一个平和的心态面对,归根结底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好。一个好的企业,应该在经济向上时做好,最关键是在冬天要活下去。最可怕的是,春天到了,你不在了。”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