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世纪以来的十年中,中国装备制造业以每年25%的平均增长速度进行高速增长,但自“十二五”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持续低迷,已经迈入以转型升级为主基调的中高速增长阶段。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认为,整个装备制造业有几个突出的问题,第一,质量效益不高,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可靠性和一致性方面,效益不高体现在增加值只有25%左右,低于发达国家6%~8%,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7、日本的1/5;第二,两化融合不够,工业化和信息化在制造领域融合度过低;第三,劳动力资源短缺;第四,产品的低端化。
纵观世界跟随型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贸易摩擦增加,货币升值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纷纷采取应对措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路径是提升产业的自动化水平。例如,20世纪70年代,日本制定了《振兴特定电子工业及特定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成立了自动化推进协会,以通产省为主积极推动产业提高生产率和质量控制。成立租赁公司,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鼓励数控机床、机器人的大范围应用。又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分别制定了《生产自动化推行计划》,《产业自动化计划》。通过开展自动化运动,产品质量效益得到大幅提高。根据台湾地区1993年的自动化调查,新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制造业企业平均不良品率下降了19.16%。从1986年到1991年,橡胶制品业和交通工具行业产值质量指数提升了15%到30%。由于采用了自动化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快速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保证了经济健康的稳定增长。
目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渗透率是非常低的,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装备制造生产环节自动化水平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率只有13%,是各个模块中最低的,严重限制了生产环节的产业链与其他环节信息化的连接。其次,自动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现在的自动化水平低于台湾地区1995年的水平,与美国1993年相当,与日本1988年相当。另外一点,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低成为两化融合的瓶颈。两化融合的一个瓶颈就在于传统的制造业方面,而不是在于信息化方面,不是技术软件有多么强大,就可以和机械化去结合,恰恰是传统制造业缺失的东西太多,造成两化融合没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产业规模和产品形态看,中国似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甚至有人称其正从后工业化时代向知识网络时代过渡的阶段。但从生产工具的自动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标准判断,中国的工业化还处在中前期,离知识网络时代还有很大差距。全行业正处在向单机自动化,单元自动化发展过程,远没有达到自动化工厂阶段。我国在工业化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希望通过信息技术带动,跨越自动化阶段,从机械化直接进入智能化阶段遇到了很多不可克服的困难。因此我们说,自动化是两化融合的桥梁和必经之路,是两化融合的基石,没有生产工具的自动化就不可能进入到两化融合的新阶段。
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要想实现两化深度融合,必须抓住提升传统产业自动化水平这个关键因素,在产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从工艺规划、工时分析、工位布局、生产线行为分析、物流性能分析、焊接管理、工程图解、产品配置管理、产品变更管理、工程成本分析等开展自动化研究。下大功夫提升自动化领域的技术水平和适用于中国产业特色的服务能力,大力开展自动化产品应用和普及计划,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引导和支持自动化应用发展。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