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机器人是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装备、技术附加值很高,应用范围很广,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新兴产业,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外专家预测,机器人产业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大型高技术产业。
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主要的方向还得工业生产方面,特别是现在劳动力人口下滑,生产材料等诸多环节成本上涨,它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同时,工业机器人快速普及,对于整体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工业机器人是最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数字化装备、技术附加值很高,应用范围很广,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支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新兴产业,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外专家预测,机器人产业是继汽车、计算机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大型高技术产业。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世界机器人市场前景看好,世界机器人产业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
从近几年世界机器人推出的产品来看,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PC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工作环境设计的优化和作业的柔性化以及系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面。下面工业机器人应用快速普及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市场发展情况。
1、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冲击劳动力市场
首先,工业机器人对于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会带来系统性影响。
第一,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结果。在经济持续增长和资本不断积累的同时,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人口红利逐渐耗尽,加之劳资矛盾升级,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使得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正在发生转变。作为对资本深化的回应,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劳动力逐渐符合中国新的比较优势。通过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将有效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
第二,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推动支柱产业的发展升级。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具有明显的产业特征,不同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密度(台/万工人)差别非常大。从国际经验看,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多的是汽车产业,其次为电器电子产业。根据我们对汽车产业的调研经验,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生产车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大部分工序由成套的工业机器人完成,仅有少数工序有工人参与,机器人密度比较高;后者则保有大量的生产工人,工业机器人使用较少,机器人密度非常低。产业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与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性能呈正相关,是产业高端化的重要指标。因此,通过提高应用工业机器人的密度以提高制成品的性价比,是提升支柱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第三,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带动中国产业升级。工业机器人产业本身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其自身成长就能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因此,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创造出市场需求,进而带动自身产业的成长,推动制造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升级。中国特定的产业结构将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工业机器人需求结构,为本土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创造市场机遇。工业机器人还是典型的复杂性产品,集成了诸多先进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它的发展有助于带动多项基础技术的突破和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
第四,发展智能工业机器人促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和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从自动化转变为数字化的变革,先进的制造技术将对大规模流水线和柔性制造系统进行改造,对国家间竞争优势的重塑、二三产业关系、世界经济地理和国家间利益分配机制产生深远影响。而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是数字制造、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制造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智能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重要载体。
其次,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必然给中国劳动力市场带来强烈冲击。
第一,生产线上引入工业机器人确实替代了人力劳动,但是不能静态地将此归纳为“机器吃人”。从历史角度看,更多、更具效率的机器的使用,不仅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而且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衍生出了数目众多的新产业,相应地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同样如此:在减少生产线劳动力数量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其他的用工需求。因此,劳动力需求减少和就业创造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就中国而言,工业机器人的引入本身,就是企业对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并不一定会造成严重失业。
第二,影响就业结构。引入工业机器人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也将随之进行适应性调整。制造业企业中的一线低技能工人,甚至是部分熟练工将被工业机器人替代,而调试、维护和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性岗位将会相对增加。在产业层面上,随着产业的高端化,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会增加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增加。换言之,工业机器人的引入将使就业结构高端化。长远来看,未来智能工业机器人还将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2、倒逼中国经济转型
中国出口导向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欧美国家正在进行的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再工业化会给中国以低价劳动力为中心的低端制造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当然,中国如果能积极应对国际市场对制造业的冲击,智能制造模式也会倒逼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结构性转型,带来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第一,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制造业升级,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逐步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的小型规模企业;第三,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劳动密集型模式向信息化、科技化和自动化的模式转变。
机器人的使用必然会给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尽管从国际上看,除美国之外,日本、韩国、德国以及其他国家,机器人使用率上升并没有带来失业率的上升,但从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史来看,工会和其他劳工组织为保护工人工作岗位,都极力反对过企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在中国,制造业仍然处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端模式,使用机器人在一定意义上并非是补充性劳动,而是替代性劳动,特别是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大幅上升,促使一些企业使用机器人的直接目的就在于节省劳动力成本。所以,需要警醒的是,政府在大力扶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做好防控对就业产生的巨大冲击的准备。目前我国劳动力队伍素质还不适应智能高端制造模式,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仍较低,这就要求政府在大力推动高端制造的同时,提高劳动力队伍素质和技能水平。否则,机器人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但带来的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3、给企业带来巨大影响
机器人快速发展给企业带来巨大影响。第一,机器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机器人在运转过程中不停顿不休息,产品质量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小,产品质量更稳定。第二,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在规模化生产中,一台机器人可以替代2到4名产业工人,根据企业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机器人没有疲劳,一天可24小时连续生产。第三,机器人容易安排生产计划。由于机器人可重复性高,只要给定参数,就会永远按照指令去动作,因此安排生产计划非常明确。第四,机器人可缩短产品改型换代的周期,降低相应的设备投资。机器人与专机的最大区别就是可以通过修改程序以适应不同工件的生产。在产品更新换代时只需要重新根据更新产品设计相应工装夹具,机器人本体不需要做任何改动,只要更改调用相应的程序命令,就可以做到产品更新和设备更新。第五,机器人可以把工人从各种恶劣、危险的环境中解救出来,拓宽企业的业务范围。第六,机器人代表着工业自动化的最高水平,体现了企业先进的加工能力和科研能力,使企业形象和竞争力上升了一个台阶。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