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机器人在深圳加速“上岗” 缓解制造业痛点

摘要:根据世界机器人联合会预测,目前全世界有110万正在使用的机器人,中国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1年,在中国的机器人销售量为2.26万套,相比2010年的1.46万套,增长51%,相对于2006年的年销售量则增加了4倍,预计在2014年将成为全球第一。

 

  近日,深圳市海目星激光科技公司董事长赵盛宇,从北京回到深圳,带着一个沉甸甸的奖杯——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全国第四名,这是深圳企业在此次大赛中的最好成绩。获奖的项目,不是他的传统业务激光,而是机器人。

  回到深圳的这些天,赵盛宇一直在琢磨和选择2013年的合作对象,现在已有近40家大型制造业企业主动找上门来,接到的订单只能“有选择地去做”,因为“实在太忙”。

  他的底气,来自于制造业生态的风云变幻。在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的大背景下,制造业企业对机器人的需求迅速升温,工业机器人正在悄然改变着制造业的人力生态,而在中国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地区深圳,这一趋势显得尤为突出——在电子、家电、装备、新材料等制造业领域,弧焊、点焊、装配、搬运、注塑、冲压、喷漆等各种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在加速“上岗”。

  记者近日调查了解到,以富士康、艾美特、华为等为代表的大企业,正在布局添置机器人、推进自动化。多位受访者表示,2013年或将成为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拐点。

制造业加速布局机器人

  艾美特是世界最大的家用电风扇生产厂家之一。1月18日,在深圳石岩艾美特的工厂内,几台约两米高的喷涂机器人,正对着多台风扇喷刷“漆膜”,按照既定轨道,均匀地将墨粉喷刷在扇骨上。

  记者了解到,在该公司,冲压课、马达课、车床课等部门均已上马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仅2012年,艾美特共投入3000万元进行自动化、半自动化改造。

  该公司总务部经理郑世兴,向记者详细算了一笔账:以喷涂车间为例,过去投入人力多,仅一台风扇需两人同时从正反两面操作,现在仅需要一个喷枪按照固定的轨迹完成喷涂作业,且一台机器人一次可以喷涂6~9个,不受场地限制,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减少了仓储用地,效率提高了数十倍。

  郑世兴说,机器喷涂喷漆的厚度、光泽、稳定程度明显好于人工。此外,还有出于对员工人身安全的考虑,在喷涂车间,刷粉时的温度高达200度,对员工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过去员工还需要穿上特制的静电服。

  不只是艾美特,记者了解到,在深圳,富士康、比亚迪、华为等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越来越多。早在去年6月,富士康宣布计划在整个工厂的组装线部署100万台机器人,郭台铭表示,他希望今年年底前机械手臂安装量达到30万,到2014年达到100万,未来5到10年推出首批全自动工厂。

  根据世界机器人联合会预测,目前全世界有110万正在使用的机器人,中国即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2011年,在中国的机器人销售量为2.26万套,相比2010年的1.46万套,增长51%,相对于2006年的年销售量则增加了4倍,预计在2014年将成为全球第一。

最短3个月收回投资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机器人投入成本回收期,已从过去的三年时间缩短到一年以内。

  “深圳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1500元/月,较上年提升了13%,为国内最高”,深圳某电子厂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企业利润正在被人力成本的上涨淹没,目前已到了企业所能接受的“临界点”,此外,持续的招工难和工人流动率高已经成为制造企业普遍要面临的问题。必须想办法改变现状。

制造业的痛点让机器人迎来了一片曙光

  一些业内人士向深圳商报记者介绍,目前各制造业企业“上岗”的机器人,大多在一年之内能够收回投资,最短的只有三个月。

  台湾智慧自动化与机器人协会副秘书长陈文贞表示,目前工业机器人有以下趋势值得关注:一是机器人应用由汽车/电子业转向一般产业,如加工、食品生产、产品组装等;二是自动化需求由大型企业转向中小企业;三是投资金额回收要求由两三年回收减至一年回收。

  政策利好消息也频频吹来。2012年7月20日,《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公布,智能制造装备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被写入规划。工业和信息化装备部工业司副司长王卫明透露,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从示范性推广过渡到全面运用,并将成为重点支持领域。工信部正在与财政部协调考虑相关支持政策。

“深圳籍”机器人渐露头角

  正因为时机成熟,深圳正日益成为机器人制造企业的投资热土。对于他们,深圳成熟的产业链优势依然存在,本土传统制造企业的需求,市场已足够庞大。

  事实上,在深圳本土,就有不少企业早已将目光瞄准工业机器人市场,配天集团是其中之一。说起配天集团,大多数人可能更为熟悉其上市子公司大富科技,并不知道其母公司还有机器人业务。

  “其实,我们早在7年前已经开始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的研发,但直到今年,大范围的市场运用才展开”,昨日,配天集团营销副总田美生向深圳商报记者介绍,根据现有资源的预测,2013年,该公司仅在工业机器人方面的营业额可以超过2亿人民币。

  开展机器人业务,需要有足够的相关人才和技术储备。海目星董事长赵盛宇告诉记者,他们请来了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具有行业资深背景的国际化专家,组建了12个人的核心技术和管理团队。目前,这个团队已经打造出全球第一条全自动化逆变器生产线,一条生产线可以解放96个机械操作的员工,也使得产品合格率大幅提高。尽管在“机器人”这一领域发力并不久,但效果却立竿见影:2011年,该公司年度销售额为3703万,而截至去年11月,销售额已突破8000万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数制造企业需要“量身定制”的机器人,这也为机器人生产企业带来了成本上的困惑。赵盛宇表示,未来他们的重点是,从“定制”的生产线,走向行业标准化生产线,由个例到行业市场的战略转变。在选择客户上,可以高度复制的项目将作为发展的重点。

  深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机器人协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该协会有会员单位70多家,2012年产值156亿元,企业平均年增速为50%至60%。其中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约30家,包括机械手、自动化等生产企业。

核心机器人部件或自产

  不可否认的是,和国际同行相比,深企依旧存在一定差距,具有很高知名度的骨干企业还较少。

  田美生介绍说,一是在品牌方面,大部分机器人制造企业尚未形成产业链条,品牌知名度低;二是研发团队,尚未建立成熟完善的机器人集成应用开发团队;三是产品的可靠性、精确度性能有待进一步验证;四是尚未建立完善的营销体系及网络。

  在国内,深圳也并非最早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但由于高科技基础好、产业基础广阔,深圳工业机器人产业化速度明显更快。业内人士分析,深圳的技术优势、创新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这一产业的发展将对深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也会对珠三角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田美生表示,经过7年自主研发,目前公司已掌握了多个机器人核心部件,若性能满足产品需求,将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卖点所在,此外作为本土民营企业,具备较快的决策模式和响应速度,实现本土化的服务和对接,也是本土企业的优势。“我们不畏惧参与国际竞争”他表示,未来公司产品系列将向高端细分化市场方向发展,实现核心机器人部件将自产,并成为集成方案提供商。

有助改变深圳人口结构

  有人提出,机器人的“上岗”,就意味着原有劳动力的“下岗”,这或许存在一定的道德问题。

  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对于以深圳制造企业为代表的珠三角企业而言,招工难和工人流动率高正成为普遍问题,机器人的上岗弥补了这一空缺;另一方面,如今的新进员工期望更优厚的薪酬以及更优越的环境,比起前辈来说,他们希望更多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默默忍受。

  “目前机器人所取代的,多半是简单而繁重的工作,对于作业员来说是一件十分枯燥的重复性工作,交给机器人,才能释放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员工归属感。”郑世兴认为。如今年轻劳动力和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大量“90后”、“00后”的年轻人开始考虑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他们会想到更多的办法服务社会,短期来看,大部分企业不能实现完全自动化,仍需要人与机器人配合。

  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市发展经济研究会理事长曲建教授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特区经历30年的发展,角色定位正在发生转变,从国内最早承接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区,迅速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由一个产业“承接地”,逐渐转变为“转出地”,这一趋势不可逆转。

  业内专家指出,机器人的“上岗”取代人工,从长期看的确是改变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提升深圳制造竞争力的最重要一步。届时,大规模的民工潮、返乡潮可能变成小规模,火车票也不再一票难求,中国制造不会再和血汗工厂联系在一起,而是变成高科技、绿色生产的典范。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相关链接
  • 客户案例 | EGU智能电动机械手用于功率模块检测
  • 24-11-14
  • 无尘室?机器人工业?新方案?——你准备好迎接它了吗?
  • 24-11-12
  • 8年应用验证:这个供能方案轻松应对SCARA机器人作业
  • 24-11-05
  • 展会预告|川崎重工与您相约第7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 24-11-01
  • 世赛金牌的肯定|上海发那科赋能智造生态型人才培养
  • 24-10-31
  • ABB推出高上漆率喷涂雾化器,助力打造高效喷涂车间
  • 24-10-31
  • 小笨智能 打造工业智能搬运新时代
  • 24-10-31
  • VECTOR银奖之临工重机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让车轮尽情转动
  • 24-10-30
  • 史陶比尔机器人应用于飞机部件自动化检测
  • 24-10-28
  • 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坐标系检测与还原
  • 24-10-25
  • 电子垃圾重生记!ABB与Molg共同打造机器人微型工厂
  • 24-10-25
  • 库卡携全新KR C5 micro-2控制器亮相2024上海工博会 以AI驱动行业新发展
  • 24-10-25
  • 焊接机器人如何实现移动供电和精准移位?
  • 24-10-24
  • 库卡案例 | KUKA.FlexPal协助BONY SAS提高耐火砖处理量效率
  • 24-10-21
  • 热烈祝贺库卡中国与亚威股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24-10-17
  • 构建PCB智造新生态 | 上海发那科与建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24-10-11
  • 德国新安装工业机器人数量创纪录
  • 24-09-29
  • 达明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登录中国台湾兴柜股票市场
  • 24-09-29
  • 节卡机器人工博会精彩纷呈
  • 24-09-27
  • 仅占工业机器人销量比重的10%,协作机器人仍是“掘金地”
  • 24-09-27
  •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