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美欧“机器人革命”倒逼中国产业升级

        美国佐治亚洲的一家服装技术公司即将推出“机器人裁缝”。
 
        据称这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技术革新,能彻底改变“美国制造”的命运——它的成本更低,从而可以打败“中国制造”。美国由此可以扭转每年用1000亿美元逆差从中国、越南等地进口服装的尴尬。

        由电脑控制的自动缝纫机可以替代人工,“一针一线”缝制设计好的衣服,生产线上将看不到人。这代表了金融危机后美国“再工业化”的主要方向。有人称之为“自动化革命”,或“机器人革命”。

        这家服装公司创始人史蒂夫·迪克森说,“自动化机器能让手机、电脑和电视的生产重返美国”。

        《华盛顿邮报》评论说,机器人发展目前已进入多方面应用的阶段,包括运用在医疗手术和制造业,“由于机器人不用睡觉、休假、分心,也不会要求加薪,最终机器人将会比人力劳动成本便宜”。

        他们进而预测,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促成的这场新型产业革命,让美国企业可制造业设立店家,创造各种产品,“美国的机器人不久就可以直接和中国劳工竞争”。

        对于本来就陷入工资成本上升、原料价格上涨、出口订单萎缩的“低利润陷阱”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不是个好消息。人与人竞争,可以依靠吃苦耐劳、少挣多干;可人与机器竞争,这些优势恐怕就不复存在了。

        有人提出疑问:机器人会杀死中国制造吗?

围堵“中国制造”

        用“机器人”打败“人”,是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方法之一。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奥巴马总统以及许多美国企业家,都在呼吁要“重新回归制造业”,并宣称未来20年将通过发展高端制造业,重构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

        美国由“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转变,绝不是简单回归“美国制造”,而是为了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

        经过金融危机后的反思,美国人已经认识到长期“外包”政策,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造成诸多社会弊病。上海社科院研究员杨建文认为,发达国家终于搞明白了,高新技术和金融虽然能赚钱,但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而且门槛较高,因此广大的社会中下层难以从经济发展中获益,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失业率高,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与动荡。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外包”的全球化分工,也逐渐显露弊端。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生产虽然造就了“世界工厂”,但低工资运行的模式越来越走不下去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凸显。

        “外包”模式同时激化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矛盾,提高收入成为各国民众的共同诉求。但是,受制于人力成本的限制,发达国家显然不可能重新拿回那些“低利润环节的制造业”,他们必须继续“向高端进军”,通过颠覆性的技术革新,把那些流失的传统制造业“抢回来”。

        杨建文称,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是通过抢占国际市场来实现的,通过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贸易手段综合运用,打组合拳,重心是攻市场占有额,从而带动国内厂商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再带动就业率提高,社会矛盾减缓。”

        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盟区成员国在紧迫形势下就“再工业化”也正在达成一致。

        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塔加尼最近说,欧洲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要把这次危机转化成机遇,就必须重振欧洲工业,因为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要贡献者。

        欧盟委员会由此提出“新工业革命”理念,强调技术创新、结构改革,改变碳氢化合物为主的能源结构,更有效和可持续地利用资源,同时大力推进新的生产方式——包括机器人、数字技术、先进材料、可循环能源等新兴产业。

        “这将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形成围堵之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在此前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欧美等国正在借“再工业化”重新搭起贸易壁垒,并且通过碳税、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等规则,重夺国际产业竞争主导权。

        他认为,前有发达国家抢占高端制造业,后有新兴国家承接中低端制造业转移,“中国制造”长期依赖的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步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却尚未形成。

        据统计,以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为例,目前越南大约是每月1000元人民币,印度大概是600元,而中国东部沿海已经达到2500元至3000元。典型案例是,中国一度是耐克品牌最大的全球制造基地,生产了40%的耐克鞋,但目前越南超过中国成为耐克最大生产基地。

[DividePage:NextPage]

用“机器人”武装中国制造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国内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公司已经宣布,将在3年内启用100万台工业机器人,主要目的是用于控制成本。他们甚至在山西晋城投资了机器人工业园,干脆自己生产工业机器人。

        自从“跳楼”事件发生后,该公司已多次上调一线员工工资,并且在内陆省份扩建工厂。富士康在内地雇佣的工人超过100万,按计划未来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将不少于工人。

        据分析,富士康目前使用的“低端机器人”——机械臂,每个成本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这种机械臂能够24小时连续工作,工作时间是普通工人的三倍。按照富士康普通工人年薪约为3万~4万元算,机械臂的成本,相当于雇用三个普通工人一年的成本,这样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之后就能创造利润。

        业内人士称,中国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推高了“中国制造”的成本,而“机器人计划”如果实施成功,可能使富士康公司得以“突破对人工需求的天花板”,而实现“全球化战略”。富士康已明确在巴西投资120亿美元建厂,同时在越南和印度也已开始布局。

        因管理过于严苛而被广为诟病的郭台铭,计划用“机器人战略”来彻底改变富士康企业形象。他说,“我们希望人不再被机器控制,而是人来控制机器,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让员工解放出来。”

        的确,对于组装加工苹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而言,在抛光、打磨、镭射打标、焊接、喷涂等多个环节上,智能化的机器人能够干得比人类更出色,它们也更适合在易燃、易爆等危险环境中作业。

        这应该是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中国要成为制造业王国,成败之举在于把人口红利变为头脑红利。”郭台铭公开表示,随着机器人的投产使用,人力将被转移到更高的附加值上,那些不喜欢枯燥劳作的80后、90后年轻员工,会去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并变为机器人的应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

        看样子用机器人武装“中国制造”的速度并不比美欧国家慢。2008年劳工成本上升,工业机器人开始在制造环节崭露头角,当年中国销售达到7500台,其数量是前24年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一。

        之后,机器人应用急速扩张。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粗略统计,2010年我国进口机器人2.34万台,同比增长130%;2011年进口机器人3.8万台,同比增长62%。

        据国际模具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预测,“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市场需求也有一个井喷式的发展,需求量每年将以15%~20%的速度增长。

        目前,机器人主要应用在汽车制造行业,未来在毛坯制造(冲压、压铸、锻造等)、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装配、检测及仓库堆垛等作业中,机器人将作为一种标准设备而得到广泛应用,并将成为中国工业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的“生力军”。

        许多工业机器人的国际巨头,如库卡(KUKA)、ABB、发那科(FANUC)等,如今都把中国市场看作了“决胜未来的战场”。

        虽然中国制造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只有数万台,比欧美日要少很多,但“中国的潜力太大了”, ABB机器人业务中国区负责人顾纯元博士称,用不了几年中国在全球一定会是装机量第一,这已是业内的共识。

        本土的机器人企业也不甘落后。沈阳、西安等地的机器人研发速度很快,而以珠三角地区的应用市场增长最为迅速。

        据统计,仅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就有63家机器人企业,2011年产值达160亿元,这些企业平均年增速为50%至60%。当地为解决企业使用机器人前期投入太大的问题,还采用了灵活的“雇佣”营销,企业可以“先用再付钱”,做得不好也能把机器人“炒”掉。

        今年4月,深圳市36家企业、高校、研究及投资机构还共同成立了“机器人产学研资联盟”。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表示,一个“家家都有机器人、厂厂都有机器人”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而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中规模大、品牌响的骨干企业还不多,期待能出现机器人领域的“华为”。

        如果说机床是“工业的母机”,机器人就是“长了大脑的机床”。一位机床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国人必须明白,“中国制造”要与美欧日等国家竞争,就不能只用别人的工业设备,那只会使中国制造徘徊于低附加值的环节,“为了防止被对手的机器人杀死,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机器人武装自己”。

[DividePage:NextPage]

“高端制造”要由本土市场养活

        如果机器人替代了人,人往哪里去?事实上,三年来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就业的改善并不明显。过去两年,即便企业利润的反弹很快,可失业率仍保持在9%,只比最糟糕的2009年下降了1%。

        美国研究者在一份《全球制造业向本土的回归:神话与现实》报告中称:即便“再工业化”快速推进,使得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迅速丧失,也不会给美国人带来更多就业,因为这些直接的生产岗位只需要机器人来完成。

        经济学家李才元认为,金融危机后各类新科技、新工艺的应用,短期看一定会淘汰部分旧工种、旧工作,但同时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按价值链的倍乘效应,一个高端制造岗位,通常可以带动三个以上中低端岗位,比如围绕机器人生产,就会相应产生职业培训、人才培养、系统管理和生产服务等多个后续岗位”,他说,长期而言,新兴产业链的形成,并不会真正减少人的就业空间。

        比如,在互联网和信息化产业兴起之前,很难想象坐在家里就能在“淘宝”之类的网站上开店或购物,也很难想象快递物流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以说,工业化进程本身就是一个“机器替代人”的过程,当机器帮助人类完成了许多低端、笨重、重复性的乏味工作后,人类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学习、创新、研究、交流及艺术等活动。

        在李才元看来,人类由“体力时代”向“物力时代”、再向“智力时代”的进化,是不可逆的,而这正是文明不断升级的大趋势。

        眼下最应关注的是,美欧的发达国家经过三年调整,金融泡沫基本上挤干净了,正大力发展科技和新兴产业,一旦他们抢先一步将“新兴产业链”构建起来,“中国恐怕又要沦为人家的低端打工仔”。

        美欧“再工业化”以及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已经发出信号,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贾根良认为,这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是,“直接的生产领域中几乎看不到人影了,它将基本上实行数字化自动生产,以加工和制造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有可能成为历史的遗迹。”

        在这一大转型的历史时刻,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如果赶不上,其经济崛起进程很可能被中断。占领了高技术和高端产业的“高工资国家”,仍会打败技术落后的“低工资国家”,就像当年英国人用纺织机打败中国、印度的手工织品一样。

        历史上,凡是依靠出口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国家,最后都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贾根良认为,中国必须下定决心自主研发核心和关键性技术,不能寄希望于依靠别人,要利用好庞大的国内市场,让它成为中国自主技术和产业得以孵化的土壤。

        “19世纪末的美国为什么能超越英国?不是靠传统产业,也不是靠国外市场,而是靠当时的战略性新兴技术,靠严格保护国内市场和对国内市场的独占发展起来的。”

        他表示,“基于此,我们必须要摆脱目前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控制,通过建立独立自主的产业链高端环节,打造国家产业价值链。”

        任何形式的生产力进步都需要相应的消费力增加来支撑。当年美国的老亨利·福特创造了T型汽车的流水线生产,但如果他不付给工人双倍工资,就没有人能买得起他的汽车。这正是消费升级和本土市场的战略意义。

        “金融危机前的全球化分工是畸形的,落实到中国就是,农村生产补贴城市,城市生产补贴老外”,李才元说,这使得中国市场看似很大,实际上老百姓收入过低,市场的真实需求严重不足,再加上市场开放过度,技术对外依赖,本土的产业价值链一直没办法形成。

        如今,美欧的“再工业化”战略,本身就意味着要“关起门来扶植和培育自己的新兴产业”,各种类型的市场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发生是必然的,美欧的高科技很难换得来,中国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李才元认为,中国必须坚定地走“内生性循环”之路,做大本土市场,做强本土企业,向当年的美国一样,依靠中国国民收入倍增、消费升级,来培育和养活中国自己的高端制造产业链,这样中国经济才能循环向上、生生不息。

        他承认,中国目前转型难度很大,“我们人口多、技术差、货币弱、泡沫大,不利因素很多,但动力也最足”,因为中国没人再愿意继续“拿8亿条裤子换飞机”了。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相关链接
  • 2025新年特刊:打造新质生产力,智启未来新篇章
  • 24-12-31
  • ABB机器人宣布AI创业挑战赛获胜者
  • 24-12-31
  • ABB 机器人明星产品闪耀登场
  • 24-12-31
  • ABB机器人2025新年寄语:创新不辍,行稳致远
  • 24-12-31
  • 工业4.0时代下机器人革命:雷尼绍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深度解析
  • 24-12-27
  • 库卡新品 | 3D视觉入驻,智造未来之“眼”
  • 24-12-26
  • 恩福(中国)| 创新HRE型油封,为工业机器人强势赋能!
  • 24-12-23
  • 成功案例 | 坚持打造首屈一指的机器人车间
  • 24-12-19
  • 标杆!节卡机器人携华丽方案入选工信部2024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名单
  • 24-12-19
  • 百篇大象机器人产品科研论文今年发布,全球顶尖学府打Call!
  • 24-12-19
  • 智元机器人规模化量产
  • 24-12-18
  • 节卡机器人2025新年寄语:辞旧迎新,感恩前行,共创未来
  • 24-12-17
  • 全新JAKA S系列协作机器人,非凡力控体验
  • 24-12-17
  • 我国首台!核心部件100%自主可控
  • 24-12-17
  • 超酷,能直立行走!成都首个人形机器人原型机亮相
  • 24-12-17
  • “车轮上的ReBeL”:igus推出中小企业也能负担得起的移动机器人
  • 24-12-13
  • 未来已来:2025年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
  • 24-12-11
  • 库卡新品 | KR 20 SCARA 海外版----专注中国,放眼全球
  • 24-12-04
  • 库卡推出新品KR SCARA HO,每一转动,皆守食品安全
  • 24-12-04
  • 新松港口移动机器人海外累计交付超100台
  • 24-12-04
  •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