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甘肃省科技发展的60年回望纪实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首次出舱,从舱外取回的试验样品,就是兰州化物所的科研人员研制的80片各种各样的固体润滑材料。正是因为兰州化物所研发的固体润滑材料处于国际前沿高技术领域,所以才有幸被选为中国首个航天员出舱试验对象。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科技推动着农业发展,解决了甘肃历史上从没解决过的缺粮难题,让农民挣到了更多的钱;科技支撑着甘肃省工业发展,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色金属等产业在全国占据了重要位置……

    科技的巨大力量,成为甘肃腾飞的翅膀。

发展篇:科技实力逐渐增强

    新中国成立前,甘肃省仅在畜牧业方面有科研机构,人数很少,作用也很小。新中国成立后,该省的科技体系逐渐建立,科研院所数量增加,科技队伍人员增多,中国科学院还在该省设立了分支机构。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的春天到了,甘肃省的科技事业进入了黄金时期。大量的科研机构建立,大量的科技人才涌现。1984年,甘肃省还出现了民营科研机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甘肃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明确提出科技是强省之路,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科教兴省”被写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之中,成为甘肃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人才强省”战略也在甘肃省启动,一系列培养和吸引人才的措施出台。

    省上给每位院士提供公寓、专车,给每位省级科技功臣一次性奖励60万元,给每位特聘专家每月提供4000元的津贴。省上实施“333”、“555”人才工程,为优秀人才提供资助。去年,省上还出台了一系列选拔培养人才的政策,建设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体系,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措施。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甘肃省的科研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5.27万人。目前甘肃省拥有两院院士13人,省级科技功臣7人,省政府特聘专家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153人。

    甘肃省不仅培养和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高地。截至目前,甘肃省拥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这些创新高地成为该省科技事业的强力支撑点。

    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创新高地,推动甘肃省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注册批准使用的预防细菌性痢疾的疫苗,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研制的板壳式换热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了产业化。天水星火机床公司研制成功“大型数控菲涅尔透镜加工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据统计,从1978年至2007年,甘肃省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63项。仅“十一五”以来,全省取得省级科技成果2240项,专利申请量达5242件。

应用篇:科技功能充分发挥

    全省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背后,有一种力量谁都不会忘记,这就是科技。

    甘肃省农科院研究员王一航被农民称作“王洋芋”。他带着老婆、孩子,在乡下的泥巴院里住了14年,培育出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原来甘肃省马铃薯平均亩产不到1000公斤,而“王洋芋”培育出的马铃薯亩产达到3000公斤以上。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据统计,“王洋芋”培育出的马铃薯累计推广3500余万亩,为农民增加收入50多亿元。除了马铃薯,甘肃省科研人员还培育出许多小麦、玉米新品种,为甘肃省种植业的增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与此同时,栽培技术也变了天。露天撒种变成点播、穴播,简单种植变成了地膜覆盖,春种秋收变成了一年四季可种可收,日光温室使冬天贮存大白菜成为历史。而目前正在全省推广的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又使甘肃农业耕作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粮食种植结构也因此得到进一步优化。定西从种小麦为主变成种马铃薯为主,河西从商品粮基地变成制种玉米基地。2007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马铃薯和小杂粮达到1576.6万亩,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9%。

    由于品种改良、栽培方式变化、种植结构调整,甘肃省粮食大幅度增产。2007年与1979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缩小了464万亩,但粮食总产量却增长60%以上。几千年来一直缺粮的甘肃农民吃上了饱饭,每年从省外调入大量粮食安排群众口粮成为历史。全省粮食实现了自给平衡,告别了粮食短缺的历史。

    因为科技,农民吃上了饱饭;也因为科技,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1980年,甘肃省培育成了甘肃高山细毛羊,成为甘肃省细毛羊产业当家品种,使养羊收益大幅度提高。

    省级科技功臣刘孟洲教授培育成功甘肃省首个瘦肉型猪品种——甘肃白猪,解决了甘肃省瘦肉猪生产的母本问题。他提出的“工厂+农户”养猪产业化新型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养猪格局推进到工厂化养猪、集约化生产经营的新阶段,使养猪收益大幅度提高。

    甘肃省科研人员新培育成功的大通牦牛则改变了世界牦牛的品质,也将使养殖牦牛的收益大幅提高。

    除了单只牛羊猪的养殖收益提高,甘肃省养殖牲畜的数量也大幅增加。据统计,2007年全省大牲畜存栏576万头,比1978年增长了57%以上。养殖业越来越挣钱,种植业也越来越挣钱,农民的钱袋子自然鼓起来了。1978年我省农民人均收入为100.9元,2008年甘肃省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2700元,增长了26倍。

    甘肃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每一步都有科技的功劳。

    金川集团公司的诞生,就源于科研人员的发现。1958年,时任祁连山地质队一分队分队长、技术负责人的汤中立,在永昌县河西堡大炼钢铁指挥部矿石陈列室,看到了一块孔雀矿石标本。经过化验,确认矿石中镍的含量高达0.9%。这次偶然的发现,开始了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的建设。

    但是,从采矿到冶炼,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从1978年至1988年,国家科委、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甘肃省政府联合连续召开了13次“金川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大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8次到金川,组织全国科技力量,联合5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设计建设单位,集中数百名专家学者联合攻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使金川的矿产得到了有效利用,公司获得了大发展。

    尝到科技甜头的金川人,在“十五”期间,投入7亿元攻关200多个科研项目,投入40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努力获得了回报,有色金属总产量由1999年的不足6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40万吨,营业收入从几十亿元增长到550多亿元。金川集团公司一位负责人颇有感慨地说,公司的历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

    同金川集团公司一样,兰州石化公司、酒钢集团公司等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科研成果一年比一年多,发展速度一年比一年快。据统计,2008年,甘肃省实现工业产值超过1100亿元,是1978年的13倍以上。

    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也起了关键的作用。奇正藏药集团董事长雷菊芳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藏传民间药物嫁接改造。她将西藏特有的具有良好疗效但不易保存的糊状黑膏药,运用物理学的真空冻干技术处理,既有效保存药性药效,又干净而便于携带。1993年,雷菊芳的第一个藏药产品——奇正炎痛贴问世。适逢八一篮球队在兰州集训,她送了几帖过去,受伤队员贴用后效果很好。“奇正藏药”从此一炮打响。

    “奇正藏药”的崛起速度远远超出了雷菊芳的想象,奇正贴膏连续6年在全国外用止痛贴膏市场销售排名第一,使用人次近2亿。公司拥有了62项专利,其中的9项发明专利,使公司连续获得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主营业务销售额突破5亿元。

    据统计,目前全省共有民营科技企业400多家,其中近10家企业达到亿元经营规模。这些极富活力和潜力的企业,在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0年来,不论是沙漠还是冰川,不论是高原还是平地,到处都活跃着科研人员的身影。

    科研人员在黑河流域建立了世界上首个全流域监测系统,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并提出了对策。按照这些科研成果来初步治理后,现在黑河下游的居延海终于碧波荡漾,白杨树重现生机。

    在石羊河流域,科研人员为保护民勤绿洲做了大量艰辛的努力。经过省治沙所的科研人员数十年的研究后,曾显得束手无策的民勤绿洲沙化难题找到了出路。科研人员发现,不靠地下水,不靠灌溉水,用目前民勤每年110毫米的天然降水量,可以一亩存活38至40株梭梭,固沙效果约25%。加上工程措施,固沙效果可以达到100%。也就是说,在我省科研人员的努力下,目前只要人们采用现有技术,完全可以把石羊河流域408公里长的风沙线固定住。

    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黄土高原极旱地区……在科技的引领下,一个个几近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又一次迎来了新生活。

    在防治干旱、预防水灾、减轻沙尘暴危害、预防冰雹雷电灾害,科技已经成为甘肃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强有力后盾。

前沿篇:科技提升甘肃形象

    今年7月19日,兰州重离子治癌项目正式签约,国内第一家重离子治癌中心落户甘肃。甘肃又一次成为国内外科技界关注的焦点。

    重离子治癌的基础是中科院近物所承建的国家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利用这个装置,科研人员首先用重离子临床试验治疗了100多例浅层肿瘤患者,然后对6例患者进行了深层肿瘤治疗,效果显著,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第4个实现重离子临床治癌的国家。

    据悉,随着试验的成功,今后将要生产专门的重离子治癌装置。这种装置将是人类最大的医疗装置,有着巨大的产业带动效应。甘肃将成为这种人类最大的医疗装置生产基地。

    为重离子治癌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还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成为国际上重要的重离子研究中心之一,为我国重离子物理基础研究以及重离子束在材料科学、航天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和新的科学机遇。

    重离子研究代表了甘肃乃至中国的科技水平,而固体润滑材料研究同样成为了甘肃乃至中国的骄傲。

    令人骄傲的不仅仅有重离子研究和固体润滑材料研究,冰川研究也是甘肃省科研人员为中国乃至世界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

    施雅风是我国冰川事业的创始人。他开创和推动了我国冰川物理、冰川水文、冰芯与环境、冰雪灾害、第四纪冰川等方面的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中国冰川学理论,把中国冰川学研究不断推向世界前沿。他历时24年领导完成的《中国冰川目录》,为我国冰川学发展、水资源利用、冰雪灾害防治、西部山区水利水电开发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为中国冰川学跻身世界冰川学研究先进行列奠定了基础。

    在冰川研究中,从甘肃走向世界的秦大河功不可没。作为甘肃的科研人员,秦大河参加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行程5986公里,中经南极点和“不可接近地区”,1990年3月3日抵达考察终点——苏联和平站,成为中国首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并采集了800多个雪样,成为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目前,甘肃省的科技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向前发展:37万平方米的企业“孵化器”,专门用于科研成果在实验室外进行转化;50多个省级以上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点;新制定的全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选择4个领域、9大方面、48个优先选题进行科技攻关……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相关链接
  • 扫地机器人常见的润滑问题
  • 24-11-20
  • 嘉实多与晶科储能将在油液研发、生产制造用油及售后服务用油等领域建立联合研发和合作关系
  • 24-11-15
  • 共享进博机遇,同创绿色未来
  • 24-11-14
  • 奎克好富顿直播| 铝合金加工工艺流体线上研讨会
  • 24-11-07
  • 以“质”致远 为中国压缩机加油!埃克森美孚中国闪耀亮相2024上海国际压缩机及设备展览会
  • 24-11-07
  • 嘉实多与中车株洲所、鉴衡认证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24-10-29
  • “中国石化润滑油,值得信赖的伙伴”——来自中国石化润滑油全球合作伙伴的声音
  • 24-10-28
  • 奎克好富顿 QH FLUID INTELLIGENCE™智慧流体——自动化、数字化解决方案
  • 24-10-25
  • 埃克森美孚2024年《全球展望》在中国区发布
  • 24-10-22
  • 重磅发布!嘉实多亮相2024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发布全新浸没式热管理储能解决方案
  • 24-10-18
  • 必备的润滑油知识
  • 24-10-14
  • 嘉实多工业邀您共创风电储能全产业链的辉煌未来
  • 24-10-14
  • 恭贺三一重能陆上15MW风电机组成功吊装 嘉实多高性能齿轮油CT320助力,确保设备高效可靠运行
  • 24-10-14
  • 展会邀请|壳牌工业润滑油邀您同风起
  • 24-10-12
  • 9月份国内基础油市场整体震荡下行,预计未来三个月供略大于求!
  • 24-09-30
  • 奎克好富顿环保无磷轧制技术
  • 24-09-29
  • 案例 | 奎克好富顿先进解决方案——为全球最大“天空之眼“助力
  • 24-09-20
  • 突破创新 | 嘉实多在2024开放数据中心大会(ODCC)展示前沿冷却技术,引领数据中心节能新趋势
  • 24-09-13
  • 嘉实多助力提升金属切削制造标准,引领行业未来
  • 24-09-06
  • 昆仑润滑马宗立:汽车润滑行业未来潜力不可限量
  • 24-08-30
  •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