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流体压力渗透分析方法。该功能捕捉了流体被压入橡胶密封圈和壳体间渗透效果,从而无需直接对流体进行建模。
该Marc仿真功能基于接触压力,并考虑了接触面渗入流体的影响。流体压力可以逐渐渗透到接触表面下方,以模拟流体在压力增加时的效果。
以下示例用于说明该过程。如图2所示的D形密封圈首先在安装阶段被压缩,然后施加流体压力。压力载荷施加在密封圈的整个边界上,该边界表示最终可以施加压力的区域。在此过程中,压力在渗透之前不会激活。这意味着它暴露在流体中。定义了一个初始渗透点,以指定流体压力最初活跃的位置。从起点开始,通过沿边界注压直到接触区域或负载末端来找到湿区。当负载在负载箱中激活时,就会发生这种压力显示。然后,随着负载的增加,当接触应力低于用户定义的阈值时,渗透区将在接触区下方生长。这里有两个效果。首先,随着压力载荷的增加,密封圈会膨胀并增加接触压力。其次,压力载荷在接触下渗入,降低了接触压力。如果第二种效应更大,密封圈就会泄漏。此过程可以用Marc2024.2版本进行实现。
压力渗透的仿真探测过程:
a) 施加预载荷,压缩橡胶密封圈;
b) 在初始浸湿表面上施加载荷,暴露于油压时压力激活;
c) 在部分渗透区域压力下降;
d) 增加压力;
e) 如果接触压力小于阈值;
f) 扩大渗透面 继续迭代,直到渗透表面压力达到最大面积,无法再继续渗透。
图3比较了两种情况,其中唯一区别密封圈和端盖接触面宽度差异性,及密封压缩量差异。接触面宽度越大,密封圈端面和端盖之间的间隙越小,密封效果越好。在第一幅图中,密封圈中的压力足够高,可以防止泄漏,但在第二幅图中间隙太大。在流体压力增加过程中,接触压力降至阈值以下,密封圈开始泄漏(流体压力在密封圈的两侧)。
图3:流体渗透分析结果对比
该案例可以参照Marc2024.2用户指南实例e134,帮助中对密封压力泄露有完整案例demo和详细的操作步骤说明。
(海克斯康工业软件)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