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机器人智造 从“有”到“好用”

1.jpg

电梯层门板取件、点焊、码垛机器人自动化系统

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运作时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在国际上,每万名产业工人的工业机器人拥有量是评价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平均每万名产业工人的工业机器人拥有量为69台,中国每万名产业工人的工业机器人拥有量为49台。目前,中国机器人的推广和普及都正在加速,更需进一步提速。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超过147亿美元,亚洲成为最大的销售市场,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国家,几乎占据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三分之一。正在全面提速中国机器人产业从2015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落地开始,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已进入高速的追赶期,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加速向高端产品、人工智能领域迈进。而广州瑞松科技自主研发“SCARA机器人”,视觉技术等高端智能升级带动其机器人系统集成开发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并在机器人产业的加速赛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像《复仇者联盟》里钢铁侠这样的战斗机器人目前仍旧停留在科幻电影里。但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以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为主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生产等各种领域。其中,工业机器人与工业大规模生产息息相关,能提高效率、削减生产成本、提升品质、降低能耗。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中国每万名产业工人的工业机器人拥有量要达到80台,2025年则进一步提升到150台。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广州自然没有忽视这一轮工业机器人浪潮。到2020年,广州要形成年产10万台(套)工业机器人整机及智能装备的产能规模;广州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将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广州要成为全省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先行区。

“对瑞松科技来说,这是成为国际性企业的最好机会。至少在研发、销售和人才三大领域,瑞松科技要实现全球化。”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1995年算起,孙志强从事机器人业务已经超过20年,亲历了中国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构造制造业

的厚度与广度

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也许大部分的光芒来自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和安川电机组成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然而,中国制造业要跃升到新高度,需要传祺、小米、华为、格力这样的明星企业;同时,也需要像瑞松科技这种在背后为明星企业做战略支撑的服务型企业。前者彰显中国制造业的高度和速度,后者则代表中国制造业的厚度与广度。

瑞松科技正是这样的机器人企业。从1995年开始代理松下机器人销售,从市场、贸易逐步发展到自主技术研发,成长为一家典型的贸工技企业。至今,瑞松科技已为制造业提供了各系列机器人近万台,承接千套以上机器人系统及焊接自动化生产线。在孙志强带领下,瑞松科技逐渐发展成一家业务涵盖机器人、智能技术、高端智能装备的高新技术公司,能为客户提供一整套柔性化、智能化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在华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合作合资”

是机器人企业成长之路

近两年,瑞松科技在专业领域逐渐声名鹊起,在2017年底更入选广州科创委颁布《未来独角兽企业入选榜单》,是仅有的两家人工智能企业之一。孙志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如果没有最初为松下代理机器人的业务,瑞松科技进入机器人领域的门槛和难度将会成倍增加。”从代理到合作,从合作、合资到掌握核心技术,这是瑞松科技的成长之路,也是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孙志强分享创业中遇到的几个“坎”,其中,2012年与合作十多年的搭档拆分可谓记忆深刻:“当时真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只有一个在机器人领域锤炼十余年的团队不离不弃。”“如果没有这个团队,估计就没有今天的瑞松科技。”孙志强口中的这个团队是在长达十余年的代理松下机器人业务中锤炼出来的,在系统集成领域积累丰富的经验,最终成为瑞松科技发轫的基石。

与此同时,瑞松科技于2013年成立智能技术研究院,专注于尖端机器人技术、软件、视觉等的研发和引进,以及实用应用系统的研发和推广。

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瑞松科技还持续进行国际合作:先后与德国博世力士乐、广东省中乌研究院、德国工业联合集团(IBG)、奥地利CoLetrax GmbH、德国CENIT等企业展开不同形式的合作,并与日本松下、北斗、发那科等国际知名机器人品牌进行技术、人才及市场的战略合作。

“系统集成”打通上下游 让机器人更“好用”

对于机器人和机器人产业,普通人有不少的误区,容易将机器人本体等同于机器人产业。

“机器人是一个产业链,机器人本体最多只占整个产业链成本的30%。”孙志强介绍,“机器人产业链其余70%的成本,体现在系统集成开发、核心零部件研发、用户需求解析等多个领域”。在机器人本体生产上,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在系统集成开发上,中国企业已走在世界前列。

用通俗的话讲,工业机器人主体的生产和制造,只解决了“有”;而系统集成开发则解决了“用”。对于机器人,部分企业容易聚焦于“有”,而忽略了该如何“用”,更别说“好用”。

而瑞松科技正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的佼佼者。瑞松科技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向上游的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工业机器人企业进行采购,再对机器人本体进行系统化集成和高端智能化升级,最后配套给下游的制造业。

视觉技术等高端智能升级行业领先

无论是上游的机器人企业,还是下游的汽车制造厂,看重的就是瑞松科技的“系统集成”。其中最能体现技术水平的就是专利数,截至2017年9月30日,瑞松科技拥有专利合计248项(含已受理),其中发明专利64项、实用新型专利166项等。

在实际应用端,随着机器人传感及跟踪技术、离线编程与仿真模拟技术、机器视觉技术、过程监控与网络互通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应用,能实现更精准和高效的焊接与装配。以汽车白车身的生产为例,传统工业机器人只能根据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点焊、弧焊等。而引入视觉技术、传感跟踪等技术之后,机器人能识别目标物,并根据其不同位置,进行装配的微调,实现更高精度的装配与焊接。可别小看这种微调,或许只有0.1~0.2毫米,但产品最终品质的高低就取决于此。

自主研发智能机器人

除了立足于系统集成的技术解决方案之外,瑞松科技还进军机器人本体的生产,于2017年推出自主研发了“SCARA机器人”(水平多关节机器人),并不断迭代升级。在瑞松科技广州的研发总部,记者看到了SCARA机器人,外表一点也不科幻,一个方形底座,连接一个弯形的工作臂。工作臂另一端的“手腕”连接一个移动关节和末端执行器。像一只“手指”一样的末端执行器,可在垂直于平面的部件上重复运动和作业。然而,即使在频繁启停和高速运动状态下,这个末端执行器也只是正负0.02毫米的误差。

同时瑞松科技还是国内首批将机器人应用于搅拌摩擦焊的企业,打破欧美日企业的垄断。机器人搅拌摩擦焊将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与搅拌摩擦焊机头集成在一起,是名副其实的智能化高端装备,能更优秀地应用于汽车、轨道交通船舶电力电子、通用飞机等领域。

由于掌握核心技术,瑞松科技能够轻松跨越机器人在不同行业应用的技术壁垒。除了最为擅长的核心的领域汽车行业外,瑞松科技还深入到摩托车行业、电梯行业、IT通讯行业、造船行业、海洋工程行业等领域。

此外,瑞松科技还正在进行精密装配机器人本体及精密装配机器人系统与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此研发项目的成功,将改变中国相关产业传统的制造方式,提高自动化、智能化制造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要在三大领域实现“国际化”

众所周知,过去五年,中国品牌把握住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借助于机器人大生产,通过产品品质的迅速提升,超越合资品牌,成为赢家的同时,还提升了中国品牌的传统形象。作为典型莫过于汽车,在中国汽车的崛起过程当中,中国机器人企业厥功至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师建华建议,中国品牌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融入到全球产业当中,全面提高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这对于和汽车制造业有密切关联的工业机器人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承担新的历史责任。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与运营管理分析报告》,截至2018年2月包括广州在内全国共有65个机器人产业园在建或已建成。但这只是第一步,更为艰巨的挑战还在后面。

分析认为,中国机器人企业要以过去20年的合作经验,加速创新;在未来5~7年内,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数量,扩大占领市场份额。当然,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中国机器人企业还要强调高质量的发展,并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孙志强没有因为瑞松科技是“未来独角兽”企业而沾沾自喜。他表示,“中国应该更多地做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的工作,在机器人发展方向上要提早布局,机器人与智能结合,做系统性的集成优化,才是未来的方向。”他清晰认识到,随着制造业持续升级、高端化的纵深发展,中国机器人企业需要在技术积累、核心技术把握上进一步强化,才能将此前在机器人市场的本土化优势转化为领跑优势。孙志强在这次采访中,首次向外界展示了迈向人才、研发和销售“三个国际化”的雄心。其中,孙志强又将人才国际化放在了第一位。

目前,瑞松科技的技术研发人员占企业总人数的30%左右。在原有稳定的骨干团队基础上,瑞松科技格外重视人才投入,聚焦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去们每年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在引进海外人才的同时,还努力提升本土人才的水平,协同发展,最终让技术水平达到世界级。”孙志强表示。

记者观察

机器人产业加速“中国式创新”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今年4月,海南博鳌论坛传递出的中国开放最强音,昭示出中国改革不停歇、开放不止步的坚定信心与决心。智能制造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锋,工业自动化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前提。

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坚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也要学会从市场出发,注重学习与吸收,加速“中国式创新”。

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新时代,中国机器人企业要以系统集成为突破,从而带动关键零部件研发、机器人主体生产的自主研发水平。这就需要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开放与创新”的思辨之上拥有更大的格局,全新的“世界观”。瑞松科技的发展壮大,就是中国制造业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程中崛起的典范,中国机器人产业成为制造行业的“弄潮儿”,从合作合资,到自主研发,业界应该以开放心态看待之。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相关链接
  • 史陶比尔机器人应用于飞机部件自动化检测
  • 24-10-28
  • 展现智能制造新风采|力劲塑机亮相第23届汕头澄海国际礼品博览会
  • 24-10-28
  • 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坐标系检测与还原
  • 24-10-25
  • 向新而行,海克斯康进博之旅即将开启
  • 24-10-25
  • 电子垃圾重生记!ABB与Molg共同打造机器人微型工厂
  • 24-10-25
  • 库卡携全新KR C5 micro-2控制器亮相2024上海工博会 以AI驱动行业新发展
  • 24-10-25
  • 焊接机器人如何实现移动供电和精准移位?
  • 24-10-24
  • 数字驱动工业,智能赋能制造
    AMTS & AHTE SOUTH CHINA 2024同期会议全公开!
  • 24-10-23
  • 海克斯康获评“青岛高新工匠学院”
  • 24-10-18
  • 热烈祝贺库卡中国与亚威股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24-10-17
  • “视”界革新,智驭未来 —— VisionChina2024(深圳)机器视觉展完美谢幕
  • 24-10-17
  • 海尔10座灯塔工厂引领中国智造新高度
  • 24-10-16
  • 构建PCB智造新生态 | 上海发那科与建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24-10-11
  • 2025中国(山西)智能制造工业博览会
  • 24-10-10
  • 德国新安装工业机器人数量创纪录
  • 24-09-29
  • 达明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登录中国台湾兴柜股票市场
  • 24-09-29
  • 赋能新型工业化,海克斯康出席2024国家制造强国建设论坛
  • 24-09-29
  • 节卡机器人工博会精彩纷呈
  • 24-09-27
  • 仅占工业机器人销量比重的10%,协作机器人仍是“掘金地”
  • 24-09-27
  • 协作机器人内卷?谁在不走寻常路,迎来高光时刻!
  • 24-09-27
  •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