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的一则好消息让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祥宝老泪纵横,中国在航空发动机的叶片制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中国制造的涡扇-10B太行发动机如今可以大批量的装配到歼11B、歼10B、歼15C等主力战机上。
有朋友发问了,往大说不就是个发动机,至于这么激动么。航空发动机其中的内幕还请听菲菲慢慢道来。首先,航空发动机是非常难以研发和制造的,有人将其称为最顶级的现代工业造物。
互联网的迭代十分迅速,产品研发周期以周作为计量单位,但是航空发动机呢?十五年的研发打底,四十年才会研发出新一代的成品。
漫长的研发周期也就导致了高昂的成本,美国在F-100发动机的研发投入,就是用在美国70年代开始批量生产的F-15,F-16战机上面的那款,约合于315亿人民币,是中国1987年总军费的1.5倍。而我们的邻居印度在航空发动机上投了33亿美元,到现在连个响也没听到。
航空发动机是要在极端环境下运行的工业产品,技术标准极为苛刻,工程师发现发动机进气口温度每升高55度,发动机推力就能增加10%,因此工程师在设计上竭力的去增加进气口的温度,而在发动机的内部温度甚至可以高达1700摄氏度,现在世界上大部分的金属都会在这个温度上融化,能够符合要求的只有寥寥几种合金。
由于是喷气作用力,内部承压极大,这么说吧,航空发动机内部压力要三倍大于三峡大坝底部的压力。要求在高温、高压、高受力下能够稳定、高效工作。
邓稼先老先生因为主导了火箭的研发而被视为功勋。可火箭的发动机同航空发动机相比差的太远,火箭的工作时间也就只有几百秒而已,可航空发动机要求的工作时间是几千至上万小时,难度可想一般。不仅如此,军用的航空发动机是用于作战的,需要考虑在实战中的性能。
由于采取俄系发动机设计思路,而且进气口在机身前方,曾经中国歼7的发动机在发射导弹后会被烟气阻塞熄火,要在空中重新点火,这些也是设计飞机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由于研发周期长、投资金额达、技术标准要求高,因此能够研发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其实没有多少,难度要大大超过其它军事装备的制造。世界上能够制造三代战机的国家有12个,有能力研发制造核武器的国家有9个,可以制造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共有5个,而具备研发制造大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能力的国家只有中美俄三家而已。
制造航空发动机是个系统工程。要制造,你得有高性能材料吧,这就涉及到冶金工业,中国在这一方面已经可以造出世界级水平的样品了。但能够满足航空级需求材料的产能不足。
生产的环节需要工具吧,工具就是高精密机床。但中国国产机床目前只有30%的数控化率,高档机床自给率仅不到5%,能生产航空发动机部件的寥寥无几,进口的话卖给你的都是落后一代的产品,精度上产量上和别人有着代差。
再有就是生产所需的技术工人,中国军工的技术工人多是出自高职院校,德国工厂的技工也多是来自职业类学校,但是摸着良心说,双方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还是有显著区别的;即便培养出好的人才,也难以在地理偏僻的军工企业扎根下去。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难以产生丰硕成果。因此,你就知道我们在航空发动机生产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的这个信息的分量有多重了么。
航空发动机是中国战机的短板。在航空的很多领域上,中国实际上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甚至高度评价中国的歼20是先进技术的集大成者,称其在雷达、航电、火控设备均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是亚洲最好的战斗机。
中国也很早就谋求先进战机的国产化。90年代引进苏-27后,沈飞为培养起自己的生产线,直接进口苏-27配件在沈阳组装。结果俄罗斯在发动机这一块掐了脖子,导致中国在十年间三代机产量不足。
中国的发动机研发轨迹是根据主力机型走的,研发一款主力战机,配套一款发动机。而美国则是发动机独立并超前于战机的研发,从进入喷气机时代,现在面世的共有5代发动机,美国现在使用的是第四代先进技术涡扇发动机,装配这一代发动机的F22可以在1.82马赫的速度上进行超音速巡航。
与此同时美国已经取得了第五代的自适应多用途发动机的核心技术。要知道中国在2006年方才刚刚踏入自制研发制造第三代航空发动机的梯队中,国产化的“太行”发动机是在70年代引进的英国技术,90年代制造,21世纪定型的产物。中国军工在近几十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在未来,我们还有更多的路要走。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