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最大的机床研发制造企业和数控机床开发制造基地,近年来,沈阳机床集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突破为各项工作的主旋律,以解放思想和观念创新为先导,以内涵式增长为主要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思路创新,迅速走上了一条健康、和谐、快速发展之路。
沈阳机床集团“十五”期间,自主开发了200多种产品,2006年开发新产品90多种,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排名世界机床行业第9位。“十一五”期末,沈阳机床集团将进入世界机床“第一集团”。
瞄准机床前沿科技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沈阳机床集团是1995年12月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中,通过对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均为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经过专业化改组和技术改造后组建的以机床制造业为核心主业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其研发制造基地分布于我国的沈阳、昆明以及德国阿瑟斯雷本市。
沈阳机床集团总经理关锡友介绍说,中国机床产业经历了模仿阶段、技术引进阶段和自主开发阶段。在技术引进阶段,基本上是投入巨资却买不到最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市场成为一个高度竞争的国际化市场,如果产品技术水平无法和国际上的竞争对手有效竞争,就不可能占领市场。而在机床行业引进技术,对方不可能把最先进的技术转卖给竞争对手,国内企业要想真正做强做大,就必须提升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能力。
世界机床产业格局发生变化给中国机床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沈阳机床集团紧紧抓住机遇,把提高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作为公司未来10年最核心的任务,努力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创建世界知名公司。
2001年10月,沈阳机床集团通过公开竞标,一举取得了中国机床行业仅有的3个“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并于2003年年底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2002年又承担了国家863计划“数控车床设计、制造与控制共性基础技术研究”课题,并于2004年3月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沈阳机床集团科技攻关共取得25项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成果,实现12项技术创新,延伸开发了6种新产品,多项研究成果已申报国家专利。其中,CHH6125卧式车削中心、TK6913型落地镗床和SSCK80-5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样机,不仅在制造技术上应用了最新技术成果,在外观造型上也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改变,使整机达到世界同类机床的先进水平。
沈阳机床集团“十五”期间自主开发了200多种产品,新的经济增长点大部分靠新产品开发带来。近年来,沈阳机床集团自主研发的数控机床大批量打入了国内几大汽车集团,为汽车行业提供的数控机床连续3年占该集团当年数控机床总销量的50%。仅在2003年就为长春一汽集团提供了150多台数控机床,为山西某机械厂汽车发动机厂缸盖生产线提供了3台BW60HS高速加工中心,使沈阳机床集团成为我国第一个可为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提供柔性生产线的供应商。
建立新型机制体制
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关锡友认为,体制和机制创新,机制最重要,机制能够驱动人的积极性。过去企业高层在金字塔的上面,现在则是“倒金字塔”型,企业高层在最下面,因为广泛接触客户、体现服务的是员工队伍,企业应以人为本,把关爱员工放在首位。作为国有企业更应该有责任心,对社会、国家应负起一定的责任。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组织行为,是对过去传统管理机制的一种深刻的变革。
近年来,沈阳机床集团以推翻在旧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这座压在国企头上的“第四座大山”为突破口,通过开展一系列学习教育和思想上台阶大讨论等活动,在干部员工中普遍形成了以加快发展为荣、以落后为耻的新观念。同时从机制创新入手,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办好企业的切入点,根据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干部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三项制度改革。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坚持“打铁必须本身硬”、“细严实的工作作风”、“责权利相统一”三条原则,干部任用、考核、奖惩实现了由“无过便是功”到“无功便是过”,最后到“赛马机制”三个阶段的转变,使沈阳机床集团形成了一支团结、高效、充满活力的经营团队。经营人才理念及竞争机制的引入,使干部 “铁交椅”、“工作铁饭碗”、“收入大锅饭”的旧机制在沈阳机床集团内部被彻底颠覆。随着“上岗靠竞争、提升靠业绩、收入靠贡献”新机制的建立,员工的个人价值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实现。而沈阳机床集团良好的发展前景也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加盟,自2002年起,先后有100余名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3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来到沈阳机床集团工作。
近年来,沈阳机床集团通过企业内部机制变革和结构调整,激活了企业内部存量资源,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可以说,企业已经经历了一次大的能量释放。下一步推进的产权制度多元化的体制变革,必将使沈阳机床集团得到第二次能量爆发。目前,在体制创新方面,沈阳机床集团确立了“三个有利于”的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沈阳机床集团的发展,符合该集团既定的“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创建世界知名公司”的发展目标;二是有利于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三是有利于兼顾企业骨干团队的利益。在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沈阳机床集团注重改革与发展统筹协调,相互促进,并主要体现在“三个积极”上:一是积极主动寻找战略投资者,赢得改革的主动;二是积极扫清改革障碍,继续解决债务负担、人员相对富余等问题;三是积极推进持续快速发展。事实证明,只有企业自身发展壮大了,才能吸引更多战略投资者的目光,才能赢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聚焦,才能提高企业谈判的地位,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企业、员工、经营者团队的利益。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不断培育人才队伍
沈阳机床集团提出了在“十一五”期末要进入世界机床产业“第一集团”的发展目标。关锡友认为,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首先人才要具备基本素质,真正负责任的企业领导人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人,企业要给人才提供学习的平台,不能指望这些人才在短期内会有成绩。
2003年,沈阳机床集团解散了原来的技术中心,重新招来一批高素质的技术研发人员,最低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用了两年的时间在国内外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期间没有任务,主要是学习。
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沈阳机床集团的领导发现,在机床行业,首先是产品的设计技术和手段落后,技术人才只把计算机用作代笔的工具,没有把它当作智能化的机器;其次产品的基础和共性联系不够。关锡友考察了德国的机械工业体系后,提出走德国的路线,利用德国的平台开发机床新产品,最终目的是培养自己的人才,使自己企业的工程师具备国际化的研发能力。
关锡友认为,一些国际知名公司的工程师开发的产品是面向全球的,而中国工程师开发的产品是面向国内的,符合中国习惯。现在的市场是与外来文化形成的一种融合,国内工程师的国际化视野和商业概念与国际相比差距太大,在沈阳机床集团迈向国际化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端研发人才。
在产品研发和人才培育上,沈阳机床集团实行了走两条路线的发展模式,一条是德国路线;一条是国内路线。德国路线采用项目合作的短期路线;国内路线是产学研结合的长期路线。目前,沈阳机床集团在德国柏林建立了研发中心,将世界最先进的数控机床技术引入自己的研发平台,有30多名工程师正在研发13个系列具有当今国际水平的数控机床;与世界顶尖机床设计公司合作,联合设计新一代世界主流产品;与德国高等院校合作,研究数控机床基础、共性关键技术。
与此同时,沈阳机床集团分别在上海和北京建立了研发中心。与同济大学长期合作,主要研究数控机床基础、共性、关键技术;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期合作,重点研究多坐标联动工艺编程技术。
建立科学管理体系
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关锡友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卓越经营三者的统一。企业有很好的高新技术,必须通过经营管理的创新形成商品,然后通过营销创造一个新的市场。
近几年来,沈阳机床集团紧紧围绕市场需求,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在沈阳机床集团,通过推行EDS咨询成果,以战略计划为核心的整体计划管理体系已经形成。企业内部客户化管理模式的推行,使市场外部竞争内部化,精益生产方式的导入,生产过程的扁平式管理、日计划管理,并行工程思想在生产组织中的运用,集约型竞争管理机制的引入,全球采购招标体系的建立,为企业打造了全新的发展平台。均衡生产的推行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整合社会资源提升了企业生产能力,并行工程的开展缩短了生产周期,工艺流程的改善提高了工作效率。
先进的管理方式使沈阳机床集团经济规模实现了倍增。2001年沈阳机床集团年机床产量不足1万台,2003年其机床数量超过了3万台,2005年突破了6万台。
2004年10月,沈阳机床集团全资并购了拥有140年制造历史、产品享誉全球的德国希斯公司。这是企业整合资源、再造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战略行动,此举标志着沈阳机床集团开始迈出了跨国经营的第一步。紧接着,沈阳机床集团于2004年12月战略重组了素有“中国机床行业金牌出口基地”之称的云南 CY集团,2005年9月又收购控股了我国西南部地区最大的镗铣类机床制造企业——昆明机床。重组的目的就是实现南北两大机床产业集群的优势互补,重组后的云南CY集团和昆明机床厂作为沈阳机床集团的西南基地,与东北基地遥相呼应,改变了中国机床的战略格局。
沈阳机床集团以其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技术、创新的机制、创新的体制和创新的管理模式,创造了机床产业发展的辉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