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中国机床应向高铁借鉴和学习什么?

【编者按】中国高铁用了不到10年的艰苦努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赶超”到“领跑”,从高铁技术输入国到输出国再到高铁技术标准制定国的完美转身,演绎出了自主创新快速超越的“中国路径”。现在,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响当当的名片。机床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应该向高铁借鉴和学习什么?


作为长期在机床企业工作的老人,我曾亲眼目睹中国机床业的一次次奋起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就,然而到目前为止,与世界机床制造强国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

与此同时,中国高铁却用了不到10年的艰苦努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赶超”到“领跑”,从高铁技术输入国到输出国再到高铁技术标准制定国的完美转身,演绎出了自主创新快速超越的“中国路径”。现在,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响当当的名片。

中国机床应向高铁借鉴和学习什么?笔者认为至少有三方面。

发挥制度优势,协同作战

中国高铁的成功,首先在于发挥了制度的优势。所谓制度的优势,就是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对外洽谈引进高铁先进技术的过程中,不是由企业,而是由政府把全国铁路市场集中起来,作为唯一的战略买家与外商谈判,不仅避免了国内企业间相互抬价恶性竞争,而且使中国的广阔市场真正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高铁技术,而转让价格与国际价格相比,降低了15%以上,实现了技术引进的“质价双优”,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高速铁路是新学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集大成者,是涉及机械、冶金、建筑、电力电子、信息等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仅靠单个企业的力量,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突破实现超越的。中国高铁依靠制度优势,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迅速站到了世界最前列。

与中国高铁相比,中国机床业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力量,各自为战。多年过去,真正高端的机床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外人手里,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至今还没有完全突破。中国机床业必须学习中国高铁的成功经验,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形成相对统一的联盟,按照分工合作原则,组织全国力量,对机床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环节,各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集群攻关,协同作战,使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机床制造大国、强国。

加强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实现自主再创新

在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中国高铁坚持以我为主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求得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系列突破,这是再创新也是能否超越的关键。中国高铁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打破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体制壁垒,整合全国科技资源,打造出了高铁这一战略性产业的公共创新平台。

与此相比,这些年,中国机床的不少企业忙于扩张产能,放松了对机床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更少有长期专注于对某项关键核心技术的深入研究,这是中国机床未能进入世界机床制造强国的行列,至今未能由大变强的重要原因。

不断提升素质,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规模化

中国制造业有一个软肋,就某个单项技术或单个产品来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可以毫不逊色,而一旦产业化问题就来了,其品质、稳定性、可靠性等就大打折扣。中国高铁发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克服了中国制造的这一软肋,在引进高铁技术的同时,就派出一批又一批骨干技术人员和技工到国外进行实地学习培训,全面掌握关键技术体系,为高铁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化、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进行高铁领域的基础理论基础技术的研究时,其研究重点与生产一线的切实要求紧密相连,出成果后,就迅速在高铁企业里实现产业化,真正把科研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中国高铁的成功实践说明,打破这一软肋,根本的是要夯实基础,全面提升企业和行业的素质及能力。不客气地说,前10多年的超速增长,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把中国机床业掏空了,现在急需要慢下来、静下来、沉下来,老老实实打基础,实实在在上水平,把企业做实,把技术做精,把产品做好,把品质做优,经过10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实现中国机床业的全面振兴。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相关链接
  • 全国各省市铸造协会代表参访力劲集团深汕智能装备制造基地
  • 24-12-20
  • 魏因加特纳2025年新年寄语
  • 24-12-19
  • 成功案例 | 坚持打造首屈一指的机器人车间
  • 24-12-19
  • Rollomatic:以创新驱动,筑辉煌未来
  • 24-12-19
  • Mazak客户成功故事 | 国内头部刀具制造商为什么热衷车铣复合加工?
  • 24-12-19
  • 【客户案例】高速、高质与高效,埃马克助力一鑫齿轮夯实精密齿轮制造之路
  • 24-12-18
  • 力劲集团:驱动中国工业母机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 24-12-18
  • 标准引领,创新驱动 | 力劲集团入选“深圳标准创新基地”名录
  • 24-12-17
  • 哈斯DC-1切削演示
  • 24-12-16
  • 从宁波制造到全球制造:优势产业集群赋能25年3月宁波机床展
  • 24-12-16
  • OPEN MIND 2025新年寄语:新质生产力引领未来发展
  • 24-12-16
  • 客户案例 | ETALON LASERTRACER-NG,为德国兹默曼机床质量保驾护航
  • 24-12-16
  • 公开课预告 | 桁架形式自动化应用
  • 24-12-13
  • “在工作中,最令我开心的时刻是那些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实现团队共同目标以及获得客户和公司认可和赞赏的时刻。”
  • 24-12-13
  • 定制化专家 | 小于100mm至大于1000mm的各类轴承套圈和滚子精密加工干货分享
  • 24-12-12
  • 百超中国2025新年寄语:稳步前行,引领智造新篇章
  • 24-12-11
  • 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累计增长7.2%
  • 24-12-11
  • 力劲集团荣获“半固态技术应用卓越贡献奖”
  • 24-12-11
  • 中国机床出口订单高增,行业有望持续复苏
  • 24-12-11
  • 新年开局,机床装备行业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 24-12-10
  •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