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友嘉并购德国MAG集团,这是近几年全球工具机床业最大并购案,也助友嘉打入欧洲工具机床市场。
2014年,友嘉继续收购日本6家公司、德国1家公司、中国大陆3家公司和韩国1家公司。至此,友嘉集团在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中拥有43家工厂、27个品牌和10大市场,产品档次从中档一跃上升到高档甚至高高档,真正比肩世界一流机床企业。
友嘉总裁朱志洋有并购大王美誉,业界对他并购业绩并不陌生,然而这几年,友嘉并购脚步更快更积极,透过并购成功打入工具机床技术尖端的日本与德国。
台湾制造业以代工起家,薄利低销出了名:从代工跨到品牌行销,成功立足的寥寥无几。但朱志洋却能品牌制造一手抓,精准并购不只使用旗下品牌军容壮盛,从制造来说,其他台湾厂商还在逐水草而居的专找廉价劳工时,友嘉已经踏入先进国家的高端竞赛。在工资、技术、市场都比台湾强的地方厮杀。
谈起并购,人人都明白这是扩展事业版图的捷径,但失败的案例所在多有,哈佛商业评论曾研究,全球公司每年约花两兆美元在收购公司,收购失败的机率介于七成到九成之间,但检视朱志洋的并购历史,在他的调整下,公司往往可以由亏翻盈。
为什么朱志洋的并购成功率可以比别人高
朱志洋说,并购的第一要决慎选目标,他专挑历史悠久的公司下手,“现在欧洲、亚洲、美洲最老的工具机床品牌都在我手上。只要我不卖,这些历史都会继续传承”。他神情略显得意,毕竟他旗下品牌的历史累加已经超过两千两百年。
专挑老公司是因为他相信“这些历史悠久的品牌,虽然走下坡才被卖下来,但过去的业绩不能抹杀。”这些品牌最让人垂涎的当然是第四代的技术,朱志洋会将购自先进国家的技术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区域生产,提高利润;他并整合旗下事业体的行销网络,在各地的友嘉办事处都能卖到不同品牌的产品。并统一集团后端的研发平台,藉此压低成本与发挥并购综效。
但是要收购百年老店,也不是有钱就能成交。以并购德国MAG集团的案例来说,虽然公司连年亏损,银行负债37亿元,朱志洋想收购时,德国政府仍小心翼翼,深怕朱志洋一接手就会裁员或恶性倒闭。
至于如何让公司转亏为盈,朱志洋说:“最好的管理就是不要管理 ,这些老公司可维持百年一定是因为有良好的制度支撑。我接手跟别人不一样,我不派人,就我一个人单枪匹马,准备换管理团队的脑袋。”
朱志洋会举出实际的数据要管理阶层面对经营不善的事实。他将被收购企业的人均产值罗列清楚。并与其它厂区比较。让管理团队明白营运效率的落差;据此,他才能严格要求抓紧预算,将钱花在刀口上。
朱志洋平时不是走路就是出租车代步,坐飞机再远,都挤经济舱,住宿都是‘无星级’。但MAG子公司总经理出入是最高档宾士,搭的是头等舱,住的是五星级;而对朱志洋的作法,总经理说:“头等舱是身份的节俭,我是总经理,我出去没有坐头等舱,会被人家看不起。”朱志洋当下哭笑不得,虽不要求管理阶层像他一样简朴,但起码不该铺张奢华,“我们台湾公司抓预算犹如扭毛巾,拧干了还得用火烤过,拧得涓滴不剩。这些欧洲公司像刚从水桶拉起的毛巾,湿淋淋地一抓,随便都能拧出汁。”
朱志洋节省是因为注重每分钱的边际效应,在行销花费上,他一毛都不省。2013年,友嘉到德国汉诺威参展,他租下的展场面积是全球第一大,达到4200平方尺。是其余15家台湾参展公司加总的2.3倍;汉诺威机场的三个航厦加路上的出租车广告,有七成被朱志洋买下,“这是亿元的钞票我敢花,因为这是塑品牌形象。”
更多内容详看:国际金属加工网回顾2014 展望2015新年特刊
(老郭)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