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制造业的强弱与国力息息相关。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必须以制造业为基础。2013年7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西部小镇盖尔斯堡发表演讲,重申了奥巴马连任后的第二个核心任务——重振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并不景气的情况下,美国制造业能否迎来第二春?这的确是个问题。有分析人士预计,“美国制造”回归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目前只能说是处于初级阶段,现存的高端生产线能容纳的工作岗位数量非常有限,2015年之后,美国才可以看到再工业化产生的初步效应。波士顿咨询公司也认为,美国公司的回巢不能改变中国目前制造业大国的地位。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哈祖斯表示,到目前为止美国制造业结构性复兴的迹象寥寥无几,尚未有太多迹象表明,美国的能源成本优势已对大范围内制造业产出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溢出效应。
当“美国制造”遇上“中国制造”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尴尬
2013年4月份,奥巴马在美国南部港口城市迈阿密发表演讲,鼓励私人企业与资本投资美国基建,为当地创造更多工作机会,并更广泛地使用“美国制造”。但在演讲期间,一阵风将奥巴马身后一辆起重机上的美国国旗吹掉,露出了某中国企业的商标。尽管奥巴马遭遇了尴尬,但其在推动美国制造业复苏方面却不遗余力。2009年至今,奥巴马政府先后推出了“购买美国货”、制造业促进法案、税收优惠政策等多项措施来提振美国制造业。在近年来,美元汇率保持稳定、能源价格走低、生产率提高以及海外生产成本上升,这些因素集结在一起让美国制造业看起来充满生机。与此同时,美国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这在客观上为美国制造业回流创造了条件。
美国《侨报》发表社评文章称,封杀“中国制造”并非是拯救“美国制造”的良方,中美两国在制造业方面各具优势也各自面临困难,双方可以共同努力实现互补与双赢。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亟待重塑新的竞争优势,这包括技术的创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等。有分析人士表示,高科技是美国制造业回归的主力 ,“中国制造”应尽快转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结合,以迎接各方的挑战。
令人困惑的美国制造业数据
在刚刚公布的美国制造业两大重要数据让投资者颇为困惑。市场机构Markit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Markit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为54.6,高于2月的54.3。Markit官方评论认为,美国制造业前景十分乐观,今年第一季度的PMI均值达到54.9,是近两年来的最佳季度表现。此外,制造业复苏将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3月美国制造业新增员工数量约为15000人。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公布的报告却显示,3月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1.3,低于2月的54.2。分行业来看,当月有包括电脑和电子产品等在内的14个行业实现扩张,而石油和煤炭产品、化学产品和机械设备3个行业出现萎缩。不过,与欧洲相比,美国制造业的表现已算抢眼。市场机构Markit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2月的47.9降至46.8,创下近3个月以来的新低。
下面分别看一下美国制造和中国制造最新的数据统计:美国制造技术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5月,美国金属加工机床订单额为4.3亿美元,环比增长13.6%,同比下降7.6%,订单量为2184台,环比减少119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订单额3.8亿美元,环比增长11.0%,同比下降5.8%,订单量为2007台,环比减少96台;成形机床订单额5375.7万美元,环比增长35.4%,同比下降18.5%,订单量177台,环比增加23台。2013年1-5月,美国金属加工机床订单为20.9亿美元,同比下降6.9%。其中金属切削机床订单为18.7亿美元,同比下降7.7%;成形机床订单为2.1亿美元,同比增长0.2%。
中国机床工具协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1~5月份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963.9亿元,比同期增长15.1%,其中私人控股企业完成2220.3亿元占总额的74.9%;三资控股企业完成301.8亿元占总额的10.2%;完成利润总额159.8亿元,比同期增长6.1%,其中私人控股企业完成130.4亿元占总额的81.6%;三资控股企业完成19.7亿元占总额的12.3%。1~5月份生产金切机床30.9万台,比同期降低4.9%;生产数控金切机床8.1万台,比同期降低6.9%。1~5月份机床工具大行业金切机床中的数控机床产量占金切机床产量的26.0%,同比降低0.6个百分点;1~5月机床工具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49.7亿元,同比增长4.4%。工量刃具行业中的切削工具行业出口交货值达30.2亿元,占机床工具行业出口交货值总额的20.2%;1~5月份机床工具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063.8亿元,同比增长18.8%,1~5月份机床工具行业新增固定资产551.4亿元,同比增长32.6%
英国的崛起源于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美国能够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同样源于此。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的增长幅度近7倍,而其制造业的涨幅也同样接近7倍。二战后,随着各大国都在废墟中重建,美国制造业开始开足马力,为世界输出产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占到了全球制造业市场份额的22%,独领风骚。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制造业被美国认定为“夕阳产业”,经济中心开始转向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这导致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被严重削弱。即便如此,美国经济的25%仍然是制造实体产品的制造业,如果将产品分销和零售计算在内,则这一比例高达75%。近年来,美国“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已被大洋彼岸的中国取代。据美国知名经济研究和咨询公司HIS旗下的 Global Insight发布的报告称: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高达1.955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9.8%,而同期美国制造业产值仅为1.952万亿美元,在全球的19.4%。
奥巴马时代的美国制造业
在金融危机的持续打击下,美国深刻认识到把经济发展押宝在金融和服务上的不确定性,因为这些产业只能带动少数人就业。自2008年入主白宫以来,奥巴马就开始致力于拯救美国制造业。特别是美国制造的核心——汽车工业,奥巴马冒着美国民众和共和党员的口诛笔伐,耗资848亿美元拯救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和通用汽车。这样的不惜代价终于收到奇效,仅仅在一年多以后2011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产值接近历史最高点,仅次于2000年纳斯达克股市泡沫时的数值。在奥巴马的努力下,经历了长达10年的制造业工作岗位不断流失的态势终于被遏制,过去3年创造了超过50万个就业岗位。
在连任竞选中,奥巴马更是公开承诺“将把就业和制造业带回美国”。而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国情咨文演讲中,奥巴马同样将制造业放在核心地位,并提出了一揽子刺激制造业增长计划。在奥巴马新政的激励下,包括汽车工业、重工业、高科技企业在内的制造业有了回归美国本土的迹象。卡特彼勒正在逐步把制造业从墨西哥迁回美国本土。NCR(国家收银机公司National Cash Register Company)就是在新政的鼓励下将其自动提款机生产由中国迁回美国佐治亚州。据悉,通用电气准备将部分以往外包至中国以及墨西哥等地的工作岗位回迁到美国本土。苹果公司也曾宣布在2013年投资1亿美元,把部分电脑生产线移回美国。谷歌公司也打算将谷歌眼镜的组装过程放在硅谷,高调响应奥巴马提出的“美国制造”回归计划。
3D打印为美国制造业的复苏提供契机
当然,制造业回归美国并不是仅仅受奥巴马新政的刺激,更深层次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才是根本所在。
3D打印技术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生产工具”。在《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看来,3D打印技术将会把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向顶峰,因为它将“体现在前两次工业革命大显神威的相同领域内:产品制造”。2012年全球3D打印设备市场规模超过了20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30亿美元。奥巴马在最新的国情咨文演讲中也多次强调3D打印技术的重要性,称其将加速美国经济的增长。3D打印技术为何被如此看好?因为它完美满足了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需求。
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的影响力都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最终改变世界。以计算机发明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虽然已经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不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尚显单薄。第一台计算机主机代替了某些公司和政府的计算统计工作,第一批商业电脑取代了某些文职工作,第一台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但这些并不足以完全改变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就最基本的产品需求而言,更是如此。而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千人一面的产品已经越来越不讨消费者的喜欢,但完全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又无法被生产,基于互联网科技的3D打印技术恰恰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它能以任何数量规模制造产品,完美迎合了最新的消费趋势。
对美国企业来说,越靠近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公司的产品设计越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特别是小规模的生产,更是如此。新品售罄,新货补充需要至少数月的时间,而中国制造往往希望大批量生产,接受订单的企业因此只能慢慢销售,大量现金因此挤压在库存产品中,所费成本因此更高。而回归本土,3D打印技术可以使美国企业生产任何数量规模的产品,最终实现库存的灵活管理,并能随时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反馈完善产品。
中国制造在“危”“机”中成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制造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为压低劳动力成本以及以漠视环保为代价的。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消褪,劳动力成本呈逐年快速增长之势。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子承包制造商,富士康在2012年提高了中国内地员工工资,达到了4400元。中国制造商随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纷纷宣布提升员工工资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以国际通用的衡量物流成本的指标(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对比发现,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9.4%,而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达到19.5%。再加之中国成品油价格、天然气等资源价格均高于美国,制造业,这一中国最后的防线,即其赖以生存的“低成本优势”荡然无存。但“中国制造”仍然可以迎来第二个春天。每一次的产业转移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美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转移制造业,但其份额直至2010年才被中国超越。中国制造,无论是转向越南、印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还是转移到美国,都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这就给了中国制造留下了足够的反应时间。如果“中国制造”无法利用这一间隙,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施行以“品牌战略”为导向的转型升级换代,不仅中国本土市场会被洋品牌全线攻克。中国经济赖以生存的“中国制造”优势也将面临全线瓦解。
(国际金属加工网:吕梦然)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