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人才创新机制灵活是温州模具业之重

  要么改行,要么外迁
  “真正有管理、技术、经营能力的,大多改行了;更多的优秀模具专业人才,因为场地、市场等因素纷纷外迁至上海、昆山等地。”2008年1月4日,在温州东海模具产业研发中心办公室内,温州市模具协会秘书长林锋与记者谈及模具业人才现状时,不无感慨地说,许多制笔、打火机的龙头企业,之前都是做模具的。
  据模具协会行业调查组新近完成的《温州模具行业调查暨对策研究》显示,“本协会18个副会长,有10个副会长企业,多个理事到上海、昆山、金华等地发展,其中一理事到重庆投资数亿元建模具工业园区”。
  温州市模具协会执行会长黄联鑫说,更为糟糕的是,老一代模具人才流失之后,并没有足够多的年轻人才补充上来,而传统的“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温州模具企业工作条件差,模具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使模具企业出不起高薪好待遇吸引并留住人才,人才跳槽时有发生,企业有后顾之忧,更不愿冒风险出资培养人才。这种矛盾制约着人才成长机制和创新机制的形成,也制约了温州模具从创业型向创新型行业转型的进程。上述调查报告的负责人陈景祥指出背后的怪圈。
  精英班与人才梯队建设
  
“再过几周,温州市模具行业首届精英班的42名学员将顺利结业。”黄联鑫表示,之前模具业人才流失严重,显然跟人才团队建设的缺乏有关。一个产业的升级和转型,需要一大批行业骨干力量来推动。首届精英班班长李福真表示,每位学员从业经验都在10年以上,都是各自企业的高管。这个被业界寄予很高期望的“精英培训班”,颇具“黄埔军校”意味。
  不过,这只是温州模具业人才攻略的一部分。陈景祥在报告中阐明,整体而言,是要形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训体系,即掌握有核心技术及开发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有战略决策能力,既懂模具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人才;掌握一般数控机床及信息软件应用,执行力强的技术与管理骨干;持证上岗的操作工等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不过,温州模具产业升级在面临“场地、人才、资金、市场环境”四大困难和压力时,人才,似乎是坚守本土阵地的行业精英们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环。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