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0年将是中国机床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期间中国将形成以高档机床为代表的、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多种先进制造业互相支撑的产业新格局。”
身为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重大装备信息中心的主任,石勇多年来一直关注我国重工业的发展,他认为中国机床工业已经进入战略转型的关键期。
战略转型期
是什么让他得出这一论断呢?
石勇告诉记者,支撑他形成这一判断的原因有六方面。
第一是市场竞争环境。他认为机床工业近年来之所以高速增长,除国家政策引导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机床工业已基本由市场配置资源,属于市场竞争最充分、最活跃的行业之一。这一时期著名民营企业,如万象、海天、三一重工、新瑞等企业大举进入机床行业。
据他获得的统计数据,我国机床工业新增私人投资占比已经由2004年的40%上升到2010年的70%以上。
第二是发展阶段使然。石勇说,正如20世纪最后十年的经济周期见证了家电、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兴起,21世纪最初十年的经济周期掀起了钢铁、水泥等行业的热潮一样,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也需要新的、具有长期成长性的行业来引领,而以机床工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无疑责无旁贷。
“按照日本经济学家战略产业领先增长理论,当电力和钢铁工业完成了第一组和第二组战略产业的使命之后,第三组领先发展的战略产业将是装备制造业。”
第三是发展模式转变。石勇告诉记者,以前我国机床工业发展是“从无到有”时期,走的是整机带动零部件发展的模式,其发展规律是“自上而下”。
而现在我国机床工业已经进入“从大到强”发展阶段,其发展规律是“自下而上”。
“我的判断是,在新的阶段、新的时期,中国正在迈入整机与零部件并重发展的道路,真正的创新时代已经来临。”石勇说,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也曾经提出主机发展优先,但到了60年代,迅速调整了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基础技术和基础零部件。此后,日本机床工业发展非常迅速。
第四是发展路径变更。过去我国发展机床工业走的是“贸工技”路径,即贸易优先发展的道路,外贸政策是最强势政策。
而进入新时期后,在大批产品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贸工技”向“技工贸”发展转变已是必然趋势。
第五是创新成为重组的根本。机床工业兼并重组的动力正逐渐从产业链后端向产业链前端转移。石勇判断,面对日益增大的研发费用和研发风险,用一个底层共性技术支撑上层相关多元化的产品,从而增加企业竞争力,已经是当今世界机床企业并购的一大趋势。
第六是创新推动新旧发展模式交替。“可以肯定的是,机床工业将告别过去的‘突飞猛涨’,进入一个平稳调整时期,放缓无疑会使得各种矛盾‘浮出水面’。”
“只有在这种形势下,价格竞争将会逐步转向价值竞争。竞争的结果会使产业优质资源将会进一步向竞争力强的企业集中,而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将会成为解决各种矛盾组合的最优方法。”石勇说,“这将是机床工业走向产业高端的最佳路径。”
技术封锁趋严
石勇认为,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已经显现出其强大的发展力量,成为了逆周期的调节者,而不是顺周期的参与者,因此未来它将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带动力量。
而机床工业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机床产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
“前面说机床行业竞争加剧,实际上这个竞争范畴早已经是全球性的。”石勇强调道。
他介绍说,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发生以来,美欧日俄等各国为应对危机、复苏经济、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和制高点,都在重新审视发展战略,不断加快推进“再工业化”,培育发展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低碳、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电网、海洋空天等技术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而机床工业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比如,2011年6月16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实施《战略贸易许可例外规定》,将中国排除在44个可享受贸易便利措施的国家和地区之外。
此外在全球发达经济体复苏尚无明显迹象的大背景下,我国机械工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面临的挑战将更多,摩擦将更为频繁,并将进一步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扩散,由产品贸易环节向制度环境扩散,由单一的“两反一保”贸易救济调查向知识产权、技术性贸易壁垒、产业竞争力调查等多种方式扩散。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一直呈下降趋势的美国装备制造业国内市场有率由2007年的67.4%回升到2010年的69.72%。
而且随着国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均提高了对中国企业的防范意识,加大对先进技术和设备出口到中国的管控力度。
“由于机床工业的产业链较长,一个环节被‘卡脖子’,整个产业发展就受到制约。另一方面,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成本急剧上升。”
石勇说,相比起发展中的国内机床制造企业,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通过支配全球优势资源来构建研发体系和生产体系,并在全球网络中起主导作用,
“值得警惕的是,目前外商投资大量进入我国的关键基础件领域,对国内的基础零部件市场已形成供应链式的封闭垄断,不仅利润通过这个供应链传导出中国,而且对整个产业安全甚至经济安全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他告诉记者,从他的调研来看,现在跨国公司已从大规模制造活动的对外转移,走向研发、总部基地建立、投融资等职能的全球性扩张的模式,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支配全球优势资源构建起日益强大的研发体系和生产体系。
基于此,石勇在采访过程中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重点支持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为代表的关键基础技术,形成以整机和关键基础技术创新发展共同带动行业整体能力提升的新局面。
2.重点支持具有纵向整合能力的、可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企业,支持生产型企业向研发型和服务型企业转变。
3.鼓励建立知识产权联盟,以提高国内产业整体的竞争筹码,并对外来竞争和摩擦进行防守反击,避免产业安全受到较大冲击。
4.鼓励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海外并购行为,支持积极利用全球优势资源建立全球研发体系和生产网络。
5.构建多维产业优势,保持成本优势、价格优势,进一步扩大分工优势和市场优势,不断挖掘商誉优势,合理利用资本优势,努力构建标准优势和核心技术优势。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