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用户引进情结严重 国产装备屡屡败阵

   "面对业主设置的层层障碍,企业真是很无奈。"某化工机械制造公司总经理赵先生日前在听明记者来意后,开始了一番诉说。
  墙内开花墙外香
  事情发生在三年前。当时他们得知某企业要上一套大型乙烯装置,而其中的核心设备低温冷箱正是他们企业的看家产品。为研发这一产品,他们投入巨资,与有关科研院所、高校联合攻关,耗时几年,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对于这次投标,他们胸有成竹。凭借产品的技术水平,此标非他们莫属。因为同国内同类产品相比,他们技术优势明显;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技术水平相当,但价格要低50%。
  为此,他们精心准备相关资料。为让用户了解企业的实力,他们又主动上门详细介绍企业及产品情况,并请业主到企业实地考察。
  令赵先生没想到的是,这种毫无防备、坦诚的互动,竟给企业留下致命的隐患。正是由于这家业主完全掌握了赵先生他们的产品特征、与国外产品在技术指标上的差异细节,使得业主最终制定的标书,仅以一个非常具有杀伤力的硬性条款,就轻而易举地将赵先生的企业拦截在投标门外。
  赵先生说,这次投标的遭遇让他刻骨铭心一辈子。尽管他参加过大大小小很多次投标,但只要想起这次投标,心情就难再平静。
  有了这次"教训",企业逐步开始开拓国际市场。现在,他们的产品已经销售到海外,在国外多个大型工程中同发达国家的产品同台竞技。赵先生说,实践证明,他们的产品在技术先进性、稳定性等指标上,毫不逊色,某些指标甚至超过国外产品。他向记者表示,国产设备在投标时遭遇的不公平境遇,并不是他们企业一家独有。
  莫名的"脱颖而出"
  某大型化工企业总工程师李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经历。在参加一次技术谈判时,他惊讶地发现,一度呼声甚高的国内某公司,还未进入第一轮谈判即遭淘汰。而一家在技术、设备、报价上均无明显优势的日本公司,竟"脱颖而出"。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是匪夷所思。在李先生准备赴日参加技术谈判而尚未启程时,那家日本公司的电话即打到他的手机上,希望在技术谈判中获得关照。李先生很佩服日本人获取情报的能力。按规定,所有参加谈判的人员个人资讯是绝对保密的。
  几天后,李先生随谈判组启程。他们搭乘的航班降落在东京羽田国际机场,随即谈判组打车直奔预订好的酒店。刚进入房间,客房的电话铃声就响起来了,竟又是那家日本公司打来的!而谈判组的行程、入住酒店均属于机密。
  那家日本公司最终如愿以偿。李先生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国产装备"败阵"探秘
  赵先生给记者总结了投标中业主的四种表现。第一种,业主会明确表示,只用进口设备,国产设备免谈,国内厂商直接吃闭门羹。第二种,业主在标书中完全套用国外设备的技术参数。由于国内外设备的技术标准、参数不尽相同,使参加招投标的国内厂家无所适从,根本不可能中标。第三种,业主的采购标书只卖给国外厂商。第四种,业主干脆在标书中直接指定采购某国公司的某种产品。
  还有一位在某大型施工机械公司负责销售的高管对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们参加一家业主的设备招投标,业主完全不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坚持只要进口设备。当时他们十分沮丧和无奈。一年后,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这家业主主动和他们联系,要购买他们的产品。经了解才知道,这家业主从国外进口的设备经常发生事故,业主才决定购买该厂生产的同类型设备,附加条件是把商标换成国外的。
  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透露,我国现有的18套乙烯装置均为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
  这位专家向记者细数了目前引进的装备。从上世纪50年代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的年产5万吨乙烯装置开始,接着是北京燕化等大型石化企业的进口乙烯装置,规模从十几万吨到二三十万吨,再到五六十万吨,直到目前的80万~100万吨,规模不断增大。专家说,国内一些化工研究单位和机械厂做过很多仿制和自主开发工作,有些设备可以国产化了,但用户却仍以各种借口拒绝使用,或人为设置各种障碍,增加国产装备进入市场的门槛。还有一些使用单位在采购设备时,盲目追求使用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既不考虑性价比,也不考虑国内制造业的同步发展。一项技术还没有推广,又去追求其他技术或装备,造成同类装备的万国牌和不断重复引进。

   他说,由于是购买国外的专利技术,建设乙烯装置要支付较高的专利费、设计费。关键设备也多由外方设计制造。进口大型乙烯设备一般是国内业主以购买产品的形式向国外设备制造商采购,国外设备供应商不转让其设备制造核心技术,进口设备的价格比国产同类产品价格高一倍,使投资成本较高,增加了生产成本。
  这位业内专家向记者坦陈,当前我国石化行业的生产规模正向1000万吨炼油厂、100万吨乙烯厂发展。这必然带来装备大型化,不少已经国产化的设备又重新被进口设备替代。一套进口乙烯装置的价格是国产装置的一倍以上。
  一位装备制造业的专家指出:我国一年的固定投资大体是3.5亿元左右,其中20%用于购买进口设备。但是,这些引进的设备中有相当一部分其实国内已经做得很好了。
  首台(套)业绩成了挡箭牌
  在记者调查中,多数人认同国产设备在市场采购中受歧视这一现实。
  赵先生说,几十年来,我国大型乙烯设备已经重复进口多套,就目前我们装备制造行业的设计和制造水平来说,已经具备生产能力了。但是,国内一些用户仍是以老眼光来看待国产设备,一提国产,就有莫名的顾虑,不愿使用国产设备,国家花了大量资金引进技术,制造企业消化吸收后也开发了许多新产品,但往往因没有依托工程而得不到验证,或被用户以没有运行业绩为由剥夺投标资格,使我们制造装备企业没有实践的机会。产品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技术也就没有得到改进的机会。
  一位专家指出,对于业绩,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比如,西气东输工程中的管线压缩机,国内机械制造业确实没有做过,但是,国内企业已经做过比它技术难度更大的设备,这是否该算为业绩?比如,国家重点项目某天然气输送工程,需要使用的重要设备是透平压缩机。从设计制造能力来说,我国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是否使用国产设备,还是一个处于讨论中的问题。
  大多数专家表示,现在,国家缺乏保护、扶持国货的有力政策措施。税收政策的不合理与设备招标的不规范等政策和管理的问题是造成国产设备在市场上受歧视的根本原因。随着中国加入WTO,非关税政策正在一点一点地取消和淡化,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必须处理好经济全球化、经济更加开放与保护民族工业的问题。可是,在很多项目中,国家的政策指令只是原则性的"尽量采用国内设备 ",这句话实际上没有强硬的约束力。比如,扬子乙烯的改造工程,投资200亿元,这将为国内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了极好的创造业绩的机会。但是,从批文上看,并没有明确"采用国内设备"的政策要求。所以,国家在鼓励"采用国产设备"上,并没有明确、一贯的政策,也没有强有力的部门协调。
  一位专家说,采用非关税政策保护我国装备工业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需要考虑采取新的对策来保护本国幼稚民族工业。这些方面我们做得不尽如人意。比如,对采用国产设备的决策者和业主没有鼓励措施。对决策者来说,如果采用国产设备和采用进口设备都一样,他就会认为没有必要冒采用国产设备的风险。采用国产设备,特别是第一台,肯定是要冒风险的。一些国家为此设立了风险基金,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设备国产化"问题并不完全是市场行为,政府要通过政策措施加以引导扶持。

   采购考察也要全球化
  李先生无奈地说,设备采购的外部化,已经成为某些企业寻租的重要依托。比如,组团出国、"开洋荤"是国外采购的必然结果,这些安排以及相关费用往往直接列入合同。先是技术考察,然后是设备监制,最后是设备验收等,名目繁多。国外公司投其所好,中国企业则乐得照单全收。
  "我国乙烯工业从1976年引进第一套30万吨/年乙烯装置,其装备从成套引进到只引进关键设备,用了20年时间,但真正实现30万吨乙烯关键设备国产化只是近十年的事。目前国外乙烯生产规模普遍达到100万吨/年,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装备的国产化还需要时间,所以只能进口国外设备。"这是一家化工企业的总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他们进口大型乙烯装备做的说明。
  中国化工装备协会理事长张声说,目前,由于利益驱动,不少地区或部门都在争上石化项目。由于一些部门长期对石化装备国产化情况不了解,因而形成不愿意冒风险搞装备国产化的心态。不少地区和部门对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的认识模糊,导致成套引进的现象依然很多。过去进口设备要经过各级设备进口审查办公室审批,现在企业进口设备不需要上级部门审批,增加了设备国产化难度。有资料显示,最近国内上马的几套大型石化项目基本依赖进口,如果再不采取积极措施,石化重大装备又可能要重现成套引进的局面。
  在调查中,最具典型性的说法就是"经济都全球化了,市场采购全球化了,还搞什么国产化?对于投资者来说,追求的是高投资回报率,哪里的设备价格和成本最低就是最好的。现在市场竞争那么激烈,企业的责任就是搞好生产,设备国产化是机械制造行业的事"。
  有一些业界人士则以国货质量不如进口货为由,排斥国货。中石油系统一位企业高管的话就极具代表性。他以乙烯装置为例向记者列举了国产装备和进口装备之间的差距。他说,乙烯装置的关键设备要求安全性高、准确性强、运转周期长等,由于我国乙烯设备制造业刚刚起步,设备性能和安全性能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购买国外设备,具有质量可靠、安全性高、准确性强、运转周期长、合同程序规范等优势,使项目上马快、周期短、能迅速形成生产能力等优点。虽然买国外设备多花钱,价格高的设备肯定含有高新技术,而国产设备的价格便宜表明其科技含量低。虽然选用进口设备一次性投资大,但考虑运行成本低等因素,从长远来看还是划算。
  洋承包商喜好洋配套
  为什么我国一些大型乙烯项目采用的国外设备居多?业内人士向记者道出了其中原由。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不少大型乙烯项目大多是跟国外合资的,合资项目由于使用国外资金和国外设计,国外工程承包商对我国石化设备产品的标准、产品性能不熟悉,在设计选型时很少考虑中国的配套产品,从而造成国产设备难以进入这些大型装置领域。
  调查中记者明显地感觉到,尽管真正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尽管要使国产大型乙烯装备在市场采购中不再遭遇尴尬还需要时间,一批有识之士对大型乙烯装备的国产化仍是充满了信心。近些年来,以沈鼓为代表的一大批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在大型乙烯装置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开发的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显示出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企业有能力制造一流产品。


( 文章来源:互联网 )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