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玉环的历史,循着玉环经济发展的轨迹,60年来,玉环的工业走过了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难过程。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显现。形成了汽摩配、水暖阀门、家具、眼镜零配件、药械包装、机床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并成为我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促进了工业“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升级。
工业是社会发展的引擎,工业是经济腾飞的翅膀。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农二渔三盐”到“工业立县、三产活县”,从满足温饱需求到全国首批小康县,从追求经济增长到力促和谐发展,60年来,玉环人民克服了自然资源匮乏、人力资源稀缺、区域位置末端等先天不足,抢天时、造地利、用人谋,向人们展示了一部富民强县的奋斗史。
60个寒来暑往,60个春华秋实,玉环,这个原本“望海兴叹”的海岛贫困小县,已一跃成为东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实现了从农渔经济向工业经济的巨大跨越,创造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奇迹。
工业经济是玉环人民生存与发展的智慧选择
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缘要求和资源条件。
位于东南沿海一隅的玉环,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落后,上世纪70年代以前,农渔业生产还是玉环人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全县仅有一些从事简单农渔业机械配件的手工合作社,“一穷二白”是当时工业经济的真实写照。
可以说,在玉环这个海岛小县发展工业经济,没有任何先天优势。但是,生存的压力、发展的要求让玉环人民硬生生地从狭路中挤出一条路,一条玉环工业振兴之路。从落后小县到全国百强,工业经济的启蒙与发展既是玉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纵观整个玉环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是工业经济的萌芽阶段,玉环工业起始发展。
70年代,从文化大革命的坎坷中走来的玉环,经济秩序混乱,农渔经济遭受巨大打击,人民生活贫苦。
那时的玉环还无法自行生产农渔业机械配件等生产资料,还得靠“统一计划”才能购到柴油等物资资源。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年代,供应链的断裂使得生产资料、物资资源严重匮乏,玉环经济发展的咽喉、玉环人民生存的命脉被紧紧掐住。
同时,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返乡知识青年和脱离原有生产关系的农渔民,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玉环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
经济形势、资源矛盾、生存压力,促使玉环人必须在传统农渔业生产以外寻找生存与发展机会。
“穷则思变”,早在1975年,一小部分玉环人冒着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的可能,“搭硬股”办起了“地下”加工厂,社会褒贬不一。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从农、渔业中转移出来的玉环人,凭借着“开拓、冒险、创新、合作”的精神,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体制外市场化改革的先发优势,纷纷“下海”,创办了配件加工厂等工业企业,做起了时代的弄潮儿,也因此走上了致富之路。
生存冲动演发的变革就像一颗种子深埋在玉环的土壤里,并顽强地生存着,一旦土壤发生有利变化,种子就能快速地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此时,极具胆魄的时任县委主要领导,大胆肯定了股份合作企业,彻底解除了群众思想桎梏,一大批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玉环这块弹丸小地生根发芽。到1991年,全县工业企业猛增到3031家,实现工业产值14.8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6家,行业涉及汽摩配件、机械制造、鱼粉饲料、橡塑制品、鞋革缝纫、食品饮料等各个领域,从业人数70200人,年末固定资产3.76亿元,工业技改投入2393万元,工商各税6183万元。1991年,玉环的地区生产总值也由1979年的0.9亿元猛增到9.9亿元,近10年间增长了10倍。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到上世纪90年代末,是工业经济的扩张阶段,玉环工业蓬勃兴起。
1993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全岛股份化”战略,有重点地对规模小、效益差的国有、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随着公有制企业转制的基本完成以及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产权明晰的微观制度基础得到确立,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使得玉环工业在这阶段有了飞速发展。
到1994年,玉环集体企业由1993年的5156户减少至1336户,占工商企业的比重下降了72.86个百分点,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4669户,占工商企业的比重上升了73.30个百分点。1996年,玉环加快推进全岛股份化战略,支持企业改革,发展有限公司和非公司企业。至1998年底,玉环有各类工商企业6026户,其中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共有4529户,占工商企业总数的75.16%。
随着“全岛股份化”战略的实施,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以苏泊尔、中捷、飞龙、玉升、康康等为代表的汽摩配、阀门水暖、金属制品、家具、眼镜配件、医药包装6大产业集群。
1999年,玉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7亿元,工业产值163.1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 5.7倍和10倍。
2000年县委提出建设“科技之城”实施科技化战略至今,是工业经济的提升阶段,玉环工业量质并举。
跨入21世纪,玉环县委、县政府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完善服务机制,逐步重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玉环工业经济进入科学发展阶段,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始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
工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至2008年,已形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4家,超5000万元企业219家、上亿元企业95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24.64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5%。
外贸经济持续增长。中国五金建材阀门出口基地、水暖阀门精品生产(采购)基地、水龙头生产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新古典家具精品生产(采购)基地、欧式古典家具生产基地等9个与外经贸发展紧密相关的国字号基地先后落户玉环。2008年,实现自营进出口额26.73亿美元,自营外贸出口25.51亿美元,均居全市第一。
外商投资稳定上升。自1989年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以来,到2008年,共有“三资”企业130家,总投资4.2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引进了包括世界水暖行业龙头企业WATTS公司,家用电气行业龙头企业 SEB集团等在内的大项目,极大地推进了玉环县的产业升级。
科技投入不断增大。仅1994年至2003年10年间就投入技改资金46.3亿元;连续举办三届科技活动周,先后与浙江大学等50多家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已经形成汽摩配、甲壳素等七大研发基地,每年都有近2000多人次的大院名校科技人才直接或间接地为玉环企业服务。
科技投入不断增大。仅1994年至2003年10年间就投入技改资金46.3亿元;连续举办三届科技活动周,先后与浙江大学等50多家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已经形成汽摩配、甲壳素等七大研发基地,每年都有近2000多人次的大院名校科技人才直接或间接地为玉环企业服务。
工业经济带领全县人民走上富民强县的道路
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从国家和时代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去把握,才能更加清晰。
众所周知,玉环是个传统意义上的海岛小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其他地区而言,受“海岛困境”的制约更为严重。在新中国成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它还属于我国国防“前线”、文革“火线”和投资“短线”,还属于农渔经济为主的欠发达地区。
但正是这样一个海岛小县,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望海兴叹”,到如今稳居全国百强县的上游,缔造了令人瞩目的“玉环现象”。是什么让海岛小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答案是:工业化。
工业化是一条玉环人民走向富裕之路。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工业经济已基本完成微观产权制度改革,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玉环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八度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从1949年到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 %,由67元增加到61840元。全县10360家工业企业,共吸纳劳动力24.6万人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分别增长到27347元、11258元、34750元,年均分别增长10.5%、11.9%和9.1%。玉环在坚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坚持“放水养鱼、藏富于民”,形成政府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所得共同提高、各得其所的收入分配格局,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工业化是一条玉环人民的创业创新之路。在改革开放之前玉环就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尝试,民营经济在夹缝中顽强生存。即便是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老百姓为了生存,依然敢于铤而走险。以股份合作制为例,在民营企业成长之初,利用挂靠和股份合作制这样的“制度创新”,不仅有效地化解意识形态的风险,而且为玉环民间资本进入工业化生产领域,开启玉环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提供了一条隐蔽而务实的道路。事实证明,正是玉环人民的这一创新,让玉环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成为当时玉环人民发展工业经济的决心和信心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玉环人民正是在这种艰辛历程中,积累着变革的经验,走上了一条创业创新的拼搏之路。
工业化是一条让玉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之路。玉环的工业化进程迅速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8年,用于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支出总额达到5.4亿元。覆盖城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教育事业获得了全面进步,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跃居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文化事业走向繁荣,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事业跃上新台阶,成功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生态建设扎实推进,走上了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工业经济的实践为区域跨越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
一个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本地实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
60年来,玉环人民不等不靠不怨,自主自强自立,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完成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由一个贫困落后的海岛小县向繁荣富庶的经济强县的跨越,创造了海岛小县悄然崛起的奇迹。玉环的工业经济发展历程,为区域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动力之源。玉环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每时每刻都伴随着解放思想的过程。1978年的玉环还是个以渔业为主的农业小县,财政收入仅260万元。为了切实改变以农渔为本、因循守旧的发展模式,彻底解决玉环经济严重滞后的问题,县委、县政府深入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用思想的大解放带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1981年5月6日在《浙江日报》第二版刊出的《“好”还是“糟”——调查芦浦公社社队企业后的感想》,开启了全县思想大解放的阀门。改革开放以来,玉环顺应形势发展需要陆续开展了“无功便是过,奋力争先有作为”、“解放思想,再创辉煌”、“跳出玉环看玉环,拆除围墙抓机遇,再创发展新优势”等解放思想大讨论,为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跨入新世纪,“解放思想,思源求进”、“适应新形势,力求新突破,创造新业绩”等活动的开展,在全县迅速掀起了以推进科技化和城市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核心的思想解放高潮。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玉环一浪又一浪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激励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中心、努力赢得改革发展先机是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30年中,县委、县政府善于总揽全局,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着力提高生产力水平。玉环能在较短时间内,在没有依靠国家和外商大规模投资下,迅速摘掉落后帽子,一跃成为经济强县,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玉环的干部群众抓住三次大的发展机遇,实施了切合县情、符合规律的发展战略,不断营造区域新优势。
第一次机遇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重大转折,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玉环紧紧地抓住了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机遇,努力建立起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玉环的股份合作经济在制度夹缝中悄然萌芽和成长,迅速完成了民间资本的原始积累。第二次机遇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主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实行全方位的开放,玉环县委、县政府实施“全岛股份化”战略,构建了市场经济微观制度基础,巩固了民营经济的“体制落差”优势。第三次机遇是党的十六大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在这一阶段,县委、县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创新转型。正是由于较好地抓住了三次机遇,玉环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始终保持在快速发展轨道上运行,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从而为新世纪新阶段的继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始终坚持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动制度创新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力保障。环境决定前景,实践证明,玉环的工业经济的大发展是以政府的“大服务”为前提的。在玉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切实树立“小政府”与“大服务”的全新观念,为工业发展注入无尽的动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伴随着境外引水工程的全面完成,玉环彻底告别了用水紧张的历史;华能玉环电厂的落户和500千伏麦屿变的竣工投用,使玉环的电力供应从末端变为源头;漩门二期和漩门三期的围垦建设,缔造着“再造一个玉环”的奇迹;交通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四纵四连一环”的交通格局初步成型,县域交通通达能力大大增强;大麦屿深水良港成功获批国家一类口岸,并开通了对台海上直航线路,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篇章。在优化服务方面,玉环创造了全国第一个“全程办事代理机制”并在全省推广,专门建立了为民服务中心,并进驻20多个部门进行集中实施全程办事,极大方便企业办事;每年开展“工业经济服务月”活动,集中力量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等等,不断强化了政府的服务功能。特别是面对去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全县领导干部带头开展“蹲点调研促两创”、“走进矛盾、破解难题”和“服务农村、服务企业”活动,给企业增添了共克时艰、共渡难关的信心与活力,使全县工业经济逐步呈现出转危为机、克难奋进的勃勃生机。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时期、新征程,玉环正鼓足风帆,乘风破浪,抢抓机遇,奋发进取,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军。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