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5年开始的10年间,丰田汽车为了摆脱生存困境而孤注一掷,公司上下团结一致推进准时化生产(Just In Time)。即使是对像宇部兴产的机械部门这样的机械厂商,也提出了可以说是无理的机械自动化和生产少人化的改进要求。如果没达到要求的话,这些厂商就无法获得“赖以生存”的订单。因此,丰田关联企业纷纷拼死改进。
而随着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Oil shock),日本经济停止了高速成长,日本汽车厂商接到的订单也随之锐减。失去了日本国内的大部分业务。为了生存下去。日本汽车厂商考虑挑战此前从未尝试过的出口业务,于是我们乘飞机前往偶尔有业务往来的苏联(现在的俄罗斯)莫斯科。但当时苏联采购的都是德国和意大利等欧洲生产的设备,只说了句“不能购买没有任何业绩做保障的日本设备”,便闭门请回了。
日本汽车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市场。为此需要从美国开始下手。于是日本企业坚定了以背水一战的态度出击美国市场的决心。当时的三巨头认为在工资水平低的地方制造便宜的汽车,因此积极在海外建设工厂。这正是日本厂商与三巨头开始业务合作的机会。
通过首先成功接到福特冲压机订单的小松制作所的介绍,我们向福特派出了负责人。负责人拼命地介绍:“我们的压铸机符合丰田的严格要求,已经实现了机械自动化和生产少人化”,但完全得不到他们的信任,他们只说“还不是因为日本的工资低,才制造出制造出便宜的汽车?”。
于是我们请求丰田:“请允许福特参观贵公司正在使用的本公司产压铸机”。丰田欣然应允:“光参观他们也无法模仿”。于是我们向福特发出邀请:“请来日参观”。
福特接受邀请来到了日本。然后在日本的各工厂参观,他们看到日本的少人化机械设备的实际情况后很吃惊,于是购买了我们的设备。这是距今30多年前的事情了。多亏了丰田那10年间的严格要求,我们至今仍非常感谢丰田。
让人吃惊的是,当时就已经能够感觉到美国制造业没落的征兆了。当时某企业想在美国选出一家负责设备售后服务的公司,考虑与著名的压铸机厂商Lester合作。但到该公司参观过他们销售的压铸机后,日方不禁哑然。因为该公司销售的设备仍然是10多年前日本向美国学习时的机械,丝毫没有进步。
三巨头要想制造便宜的汽车,就很难在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势力范围的美国进行生产,因为UAW对企业有很多规定,对工资要求也高。因此,三巨头光想着在工资低的国家生产,而不考虑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他们在低工资国家的工厂安装了旧设备制造汽车。这样,美国的设备厂商无需变更和改进设计等,设计人员纷纷失业。虽然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等学位,但目光短浅的经营者们让技术熟稔的设计人员做销售工程师,这只能提高短期业绩。
等到美国反应过来才发现,在技术上已被日本的设备厂商所超过,那些曾让日本企业用羡慕的眼光仰望的经验丰富且技术超群的优秀设计人员也在美国汽车厂商中消失了。所以美国厂商的制造设备没有丝毫进步,与日本企业根本无法抗衡。
继福特之后,通用也决定购买本公司的压铸机。后来德国大众也购买了我们的产品。这些又为接到射出成形机的订单打下了基础。
除了本公司的设备外,通用还从小松制作所购买了原来在美国厂商那里购买的车体成形用冲压机。1985年,通用购买了芝加哥Burson公司的设备。但那也是我们协助其制作了主要部件的设备。据我所知,这是美国企业生产的用于汽车制造的最后的主要设备。而且是以通用当时提倡的“尽量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n)”为背景的产物。
这些都已经是大约23年前的事情了。目前的美国,不光是汽车产业的机械厂商,已经到达顶峰的汽车厂商也是风前残烛了。美国制造业的没落对目前的日本来说绝不是隔岸之火。
乘用车铝轮业务的技术也进步较小,日本的年总需求为2200万个,其中600万个是在工资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后出口日本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
目前,日本的实际生产现场甚至没有想过培养可改进技术的年轻技术人员。5~10年后,发展中国家的厂商将超过日本。到那时,缺乏有才能的技术人员的日本厂商将无法与其竞争,失败是毫无悬念的事情。曾让我们仰望的美国厂商在与日本厂商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在笔者看来,未来日本厂商将重蹈美国厂商的覆辙。
受起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影响,连丰田也宣布,08年度合并结算的营业利润预测将下调1万亿日元。但对该公司来说,真正的危机并不是目前的金融危机,而是由于其高高在上的位置导致公司内部的“自大和傲慢”。自大和傲慢正式导致三巨头没落的真正原因。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