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高于本土品牌3~4倍价格的洋品牌刀具预调测量仪(以下简称对刀仪),最近一段时间却出人意料地打出降价牌,纷纷以平于或低于本土品牌的价位出手。这一举措不仅令一些本土品牌制造商措手不及,很多国内用户也是一头雾水,并由此引发了“洋品牌价位怎会低于本土品牌”的质疑声。
针对这一价格反常现象,中国工业报记者走进了占有国内对刀仪市场60%以上份额的天津市天门精密机械有限公司,采访了该公司总裁吴进保。
被迫降价
吴进保告诉记者,其实打价格战是洋品牌的一种无奈之举。洋品牌对刀仪,最初是随着大量中高档洋品牌数控机床抢滩中国市场的。
由于那时我国对刀仪研制水平相对落后,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对刀仪中高端市场几乎成了洋品牌的天下。垄断和暴利也随之成了洋品牌独享的大餐。
直至十年前,以天门精机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品牌,通过一次漂亮的绝地反击,收复了失去多年的国内中高端对刀仪产品市场,结束了洋品牌对刀仪在中国市场的暴利时代。而天门精机的TM牌对刀仪也因此一战成名,迅速走红国内市场,成为业内的主导品牌。
吴进保指出,这场绝地反击的大获全胜,虽不乏较低却合理价位的辅助之功,但关键还在于本土品牌对刀仪已完全具备替代进口的品质。经过近十年的高水平自主创新,本土对刀仪产品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其整体水平已完全可以和洋品牌媲美,有些关键指标,甚至跃居国际领先地位。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热销的天门精机对刀仪产品,“光”和“电”两大关键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过精益加工的基础机械部件的质量则更胜一筹,其精度较之洋品牌普遍采用的粗加工辅以计算机微调的制造工艺,更具稳定性和可靠性,使用寿命也更长。正是凭借着这份足以和洋品牌对决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天门精机生产的TM牌对刀仪,稳稳占据着国内60%以上的市场,并实现了批量出口。
吴进保认为,洋品牌在中国对刀仪市场已逐渐失去了性能优势,此次他们以降价谋市场的做法就可以说明问题。
凭借本地造大打价格牌
仅凭品牌属地生产的对刀仪,洋品牌是不可能在中国市场引爆价格战的。吴进保指出,不论是产自美国、意大利,还是产自德国、瑞士的对刀仪,制造成本都要比中国的本土品牌高出很多,何况还要附加关税和运费。
以这样高的成本在中国对刀仪市场开打价格战,显然不切实际。近些年来,洋品牌在本土品牌的阻击下,宁可节节败退,也不肯放低身价,这也说明进口的洋品牌对刀仪的价位是刚性的,降价空间不大。
此次洋品牌之所以敢用低价与本土品牌对决,来势汹汹,更多取决于洋品牌的中国造。近几年来,洋品牌把谋求价位优势视为弥补性能优势流失的一大捷径,纷纷采用收购兼并中国小型对刀仪企业,或以合作贴牌生产的方式,不断实现着洋品牌的中国造。
“即使这样,中国造的洋品牌对刀仪以低于本土品牌的价位出手,仍有倾销之嫌。”吴进保告诉记者,为保住失而复得的市场,本土品牌的价格一直在低位运行。特别是近一两年,随着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本土品牌的价格几无下行的空间。
仍以天门精机为例,其成本控制水平在业内有口皆碑,很难找到浪费的踪影,并还在国内独家拥有规模优势,以现行的价格,所得也仅是微利而已。也就是说,中国造的洋品牌成本再低,也不会低过天门精机这样的本土品牌。
可见,成本高于本土品牌,却要以低于本土品牌的价格面市的洋品牌,决不是仅仅为了赔本赚吆喝,而是有着更长远的战略考虑。其价格战就是为实现这一战略所采取的战术之一。
对此,吴进保忧心忡忡。他坦言,中国现有的本土品牌对刀仪制造企业,绝大多数还缺乏规模和实力,相对于洋品牌对刀仪制造商来说,仍属弱势群体。如果洋品牌制造商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中国对刀仪市场全面挑起价格战,并持续下去,本土品牌必将遭受重创。
而如果国内用户还抱有崇洋心态且为眼前的既得利益而去附和洋品牌,多数本土品牌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即便是堪称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天门精机这样的本土品牌,也未必能在洋品牌群起而攻之的境遇下,做到毫发无伤。
吴进保指出,在很多发达国家已把品牌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以立法的方式保护自己民族品牌的竞争环境。他希望,国内广大用户能给予本土品牌对刀仪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