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市场经济已经运行了二、三百年,而中国企业进入市场经济仅仅十年左右。但这十年却经历了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最剧烈的变化,很长时期都是在国家经济紧缩的艰难中度过的。从新世纪开始,随着国家经济的新一轮腾飞,工具行业的各企业才先后走出低谷,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旺盛需求的推动下,全行业生产规模翻了一番。按过去的经验,工具行业各企业肯定是机械工业的利税大户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广大工具企业。例如:生产大幅度增长了,但效益不尽人意;销售大幅度增长了,但国内市场占有率却逐年下降;原材料成本大幅度上涨了,但产成品价格却难以同步上调,如此等等。其实,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已经困扰行业多年,只是最近两年,由于上游原材料、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其暴露得更加尖锐。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愈来愈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对市场经济环境的不适应,或者说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或多或少仍然保留着一些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认识还不够深刻,运作还不够到位。很多企业对宏观经济和微观市场的发展和变化经常不能作出适时的反应;对企业的发展目标,往往没有十分明确的战略定位;对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预测和预防机制,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考虑等等。客观地说,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广大企业是在没有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被政府“推入”市场的。所以在初期,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些盲目性和种种应对乏术的现象。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迅速发展的形势已经把企业不可逆转地推入了严酷的市场竞争之中,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唯一的出路,就是抓紧学习,缩短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期。不但要把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积累的经验教训迅速学到手,而且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条件,探索出一条发展的新路。这个任务不但十分艰巨,而且不可能蒙混过关。因为我们的考官就是身经百战、各方面都比我们强大的跨国企业。在竞争面前,我们不但应该学会怎么生存,还要学会怎么发展,才算真正通过了考试。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企业家在实践中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并驾驭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时期,必须全神贯注,认真对待。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来自强大的竞争对手跨国企业咄咄逼人的压力,也来自我们行业内部一些不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维和行为。例如:一些不按市场规则办事的企业,我行我素,对整个行业发展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就不能低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我们的市场秩序还很不规范,法制建设还很不健全。一些企业利用法制不健全的空子,大幅度降低劳动力成本、无节制的浪费原材料和能源、污染环境、大批量生产低价劣质产品,把整个市场秩序搞得混乱不堪。可悲的是,用这种办法居然挣了钱,取得了“成功”。在行业内产生了很坏的“示范”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和微观调节的作用
实行市场经济是否意味着企业为了赚钱,可以不受任何制约为所欲为呢?回顾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二、三百年来绝大多数时间确实是在没有任何人为调控和调节的情况下运行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通过平等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功不可没。但是,实践也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私有化及其对利润的无限追逐同生产社会化之间存在的矛盾,不可避免地造成周期性的投资过热、经济过热、需求高涨,然后转化为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经济萧条的恶性循环。靠市场经济本身的自动运作,是没有办法解决的。1929年开始的那次经济大危机,持续了十年,摧毁了人类50%的生产能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就是传统市场经济的最大缺陷。凯恩斯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赋予现代政府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就是实施宏观调控。现在发达国家的政府,无一例外地都是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杠杆,对宏观经济实行调控。实践证明,这种调控对保持经济平稳、健康、持续的发展,减少波动,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
国外企业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波动情况高度关注,因为这是确定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依据。这里有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美国量具量仪制造商协会,也就是我们的美国同行,开年会的时候谈论的热点议题是什么?是中国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问题、中国劳工工资过低和社会保障不到位的问题等等。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导致中国企业不正当地大幅度降低成本,损害公平竞争的原则,危害美国企业利益。我们先不去评论他们这样想对不对,但至少由此可见,国外企业领导人对宏观经济变化动态的关注,已成为日常思考的一个部分。相比之下,我们的企业领导人却不是这样。比如,欧盟和美国是我们的最大贸易伙伴,可我们的企业很少对他们的宏观经济发展变化表示过认真的关切,说明企业在对现代市场经济相关因素的认识上和国外是有差距的,更谈不上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了。此外,我国企业在微观层面,即目标市场的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方面也十分不够。大多数企业基本上处于一种粗放式经营的状态。这说明:我们虽然进入了市场经济,但是要做到全面、深入地理解市场经济,进而驾驭企业在市场中自如地驰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要走。
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宏观经济保持快速、平稳的发展是各行各业得以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前题。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干扰和破坏宏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过热的冲动不断发作,造成经济波动
统计表明,我国的投资率(投资额占当年GDP的比重),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35%~40%的高水平,大大高于20%左右的世界平均值。近两年更有迅速上升之势,造成了生产资料和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通过政府的努力调控,2005年投资增长会有所回落。高投资率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带来经济高速增长,也会降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甚至导致经济过热的严重后果。
2.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引发国际国内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存度已经到达70%。这种高依存度可能造成的巨大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曾经依靠外贸起家。但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外贸依存度降到了20%多,风险大大下降。在过度依靠外贸推动经济发展这个问题上,我们工具行业也在片面的依靠廉价劳动力无节制地出口低价工具,已经使我们的行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现在已经到了重新审视和正确选择发展战略的时候了。
3.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已经对经济的继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
我国工具行业这两年面对原材料价格成倍上涨的冲击深有体会,为了更系统地了解问题的严重程度,列出如下一组数据。
(1)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
总量方面:中国石油仅占世界储量的1.8%,天然气0.7%,铁矿石9%,铜5%,铝土矿20%;
人均占有量方面:矿产资源人均占有世界平均值的1/2,人均水资源是世界人均的1/4,人均能源是世界人均的1/7(其中石油为世界人均的1/10)。
(2)资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惊人
从1990年到2001年,中国石油消费增长100%,天然气消费增长92%,钢消费增长143%,铜消费增长189%,铝消费增长380%,锌消费增长311%,十种有色金属消费增长276%。有位中科院院士指出,照这样无节制地消耗下去,到2020年三个地球的资源都不够中国消耗。经济活动将难以为继。
(3)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单位GDP的能源消耗,以利用率最高的日本为1,德国为1.5,美国为2.67,而中国则高达11.5。能源利用率差距如此之大,说明挖潜的余地很大。
(4)对外资源依赖程度不断增加,使经济发展的风险度上升
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可能达60%,铁矿石达57%,铜达到70%,铝达到80%。
(5)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中国现在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并且有继续扩大之势。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达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中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湖泊中有75%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也居高不下。
中国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采取的对策
1.通过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将是政府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公共职能
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并掌握了通过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原理和操作技术。鉴于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完善阶段的实际情况,调控的方法和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主要不是通过利率、税收和财政杠杆调节,而是通过行政手段来调节。因为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地方政府和私人资本相结合的投资冲动,利率杠杆几乎不起作用,有时行政手段是唯一可行的操作方法,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
这个标题是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式上的一段讲话。虽然是短短的几句,却代表了中国政府面对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的战略性对策。
这个战略方针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点:
①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明确宣告不能再继续走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旧式工业化道路,否则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
②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要着力改变我国目前那种低水平、数量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努力开拓创新,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攀升。
③经济增长的成果,要以质量和效益来考虑。这一条是特别针对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积弊而言。对官员政绩的考核以GDP增长为指标,不计实际效果,结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必须要尽快加以纠正。
这个发展战略虽然是面对全国的,但其中每一点都对工具行业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