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有关方面获悉,根据煤炭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新建煤矿规模3亿吨左右,其中投产2亿吨,结转“十二五”1亿吨。此外,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对煤炭行业的工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整合、改造、关闭小煤矿,同时适度加快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开工一批现代化大型煤矿,置换落后的生产能力。
有望提高潜在产能
根据规划,2010年,我国煤炭供应能力将达到24亿吨。但据有关方面预测,目前全国生产矿井和在建矿井的规模仅为16.7亿吨(2004年全国煤炭产量为19.56亿吨,其中有安全保障能力的为12亿吨),如果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产能,到2010年也仅能生产18.7亿吨。另据预测,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需求增速会明显低于“十五”期间增长速度,但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仍将达到22亿吨。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缺口仍然很大。专家介绍说,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煤炭精查储量、基建规模和安全保障能力都不足以保证未来煤炭行业消费需求。未来时间内,包括“十一五”至2020年,煤炭供需总体上仍呈总体平衡、相对偏紧的状态。
为了能使煤炭生产和建设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煤炭行业规划发展目标指出,“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煤炭采掘机械化程度要有明显提高。目标还指出,“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基本形成,到2010年形成5~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5~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产量将占到全国煤炭总产量的60%左右。通过新建和老井技术改造,全国将建成300处高产高效矿井,而高产高效矿井产量将占到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此外,全国原煤入洗率也将达到50%以上,非煤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30%以上。而小煤矿数量将会减少到1万个以内,总产量明显减少。
据了解,2004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3.08,这一数字大大高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平均水平。根据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将降到1.6以下。此外,煤炭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其中,大、中型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到30%以上,平均劳动效率比2005年提高50%,矿井资源回收率达到40%以上。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煤矸石、瓦斯抽放和矿井水利用率分别达到75%、30%和60%以上,采煤区沉陷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职工收入达到全国工业行业中上水平。
完善煤机装备制造体系
有关人士指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煤炭行业必须对现有的煤炭工业结构作出调整。据了解,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煤炭工业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其中不仅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近几年煤炭行业超常规发展中又出现了新问题,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相当严重。如果按照原有的结构和粗放式增长方式走下去,安全、资源、环境等均难以承受。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已经刻不容缓。
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措施,一是规范煤炭资源的开发秩序。通过抓好整顿,解决“乱”的问题,并且严厉打击无证勘察和开采、越界越层开采等非法行为。在此基础上,着力规范,解决根本问题,重点是严格勘察、开采准入。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建立地质勘探周转资金、煤炭资源战略储备等制度。二是培育建设大集团和整顿改造小煤矿相结合,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一方面,以开发大型煤炭基地为契机,加快培育和发展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实施资源整合等措施,进一步整顿改造中小煤矿。三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改造。在政府层面,增加煤炭科技投入,完善全国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体系,建立中小煤矿技术服务中心。在企业层面,大型企业要推进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中小煤矿积极采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开展技术改造,提高机械化水平。四是以强化企业管理和政府监管为重点,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最为根本的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构建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同时,完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加强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建立煤矿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系统。五是统筹煤与非煤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煤炭企业与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相关企业联营,实现煤炭与上下游产业联动。此外,还将开展煤矸石、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推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六是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实现煤炭开发与生态资源环境的和谐。一方面,对已形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将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保护与治理。另一方面,对新建的煤矿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坚持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三同时”制度,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有望提高潜在产能
根据规划,2010年,我国煤炭供应能力将达到24亿吨。但据有关方面预测,目前全国生产矿井和在建矿井的规模仅为16.7亿吨(2004年全国煤炭产量为19.56亿吨,其中有安全保障能力的为12亿吨),如果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产能,到2010年也仅能生产18.7亿吨。另据预测,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需求增速会明显低于“十五”期间增长速度,但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仍将达到22亿吨。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缺口仍然很大。专家介绍说,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煤炭精查储量、基建规模和安全保障能力都不足以保证未来煤炭行业消费需求。未来时间内,包括“十一五”至2020年,煤炭供需总体上仍呈总体平衡、相对偏紧的状态。
为了能使煤炭生产和建设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煤炭行业规划发展目标指出,“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煤炭采掘机械化程度要有明显提高。目标还指出,“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基本形成,到2010年形成5~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5~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产量将占到全国煤炭总产量的60%左右。通过新建和老井技术改造,全国将建成300处高产高效矿井,而高产高效矿井产量将占到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此外,全国原煤入洗率也将达到50%以上,非煤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30%以上。而小煤矿数量将会减少到1万个以内,总产量明显减少。
据了解,2004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3.08,这一数字大大高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平均水平。根据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将降到1.6以下。此外,煤炭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其中,大、中型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到30%以上,平均劳动效率比2005年提高50%,矿井资源回收率达到40%以上。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控制,煤矸石、瓦斯抽放和矿井水利用率分别达到75%、30%和60%以上,采煤区沉陷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职工收入达到全国工业行业中上水平。
完善煤机装备制造体系
有关人士指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煤炭行业必须对现有的煤炭工业结构作出调整。据了解,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煤炭工业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其中不仅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近几年煤炭行业超常规发展中又出现了新问题,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相当严重。如果按照原有的结构和粗放式增长方式走下去,安全、资源、环境等均难以承受。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已经刻不容缓。
根据规划,“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措施,一是规范煤炭资源的开发秩序。通过抓好整顿,解决“乱”的问题,并且严厉打击无证勘察和开采、越界越层开采等非法行为。在此基础上,着力规范,解决根本问题,重点是严格勘察、开采准入。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建立地质勘探周转资金、煤炭资源战略储备等制度。二是培育建设大集团和整顿改造小煤矿相结合,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一方面,以开发大型煤炭基地为契机,加快培育和发展亿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实施资源整合等措施,进一步整顿改造中小煤矿。三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改造。在政府层面,增加煤炭科技投入,完善全国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体系,建立中小煤矿技术服务中心。在企业层面,大型企业要推进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中小煤矿积极采用先进的适用技术开展技术改造,提高机械化水平。四是以强化企业管理和政府监管为重点,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最为根本的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构建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同时,完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加强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建立煤矿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系统。五是统筹煤与非煤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煤炭企业与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相关企业联营,实现煤炭与上下游产业联动。此外,还将开展煤矸石、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推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六是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实现煤炭开发与生态资源环境的和谐。一方面,对已形成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将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保护与治理。另一方面,对新建的煤矿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坚持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三同时”制度,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最新反馈
- 暂无反馈
无须注册,轻松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