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业是德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中国对德国机械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德国机械制造行业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其对中国出口有什么新动向?这些都会对中国相关的装备制造企业有影响。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产品出口额及国际市场份额均居全球首位,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中国对德国机械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将为其相关企业提供众多商机,也有助于中国减少对德贸易顺差。双方在该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符合各自的经济利益。
机械制造业在德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最大、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只有汽车制造和化工业等可与之相比。但是,后者均为大公司占主导地位,而机械制造业的主力则是平均拥有150名员工、年均营业额2600万欧元的中小型企业。2006年,该行业实现销售额1670亿欧元,略低于汽车制造业。但是,其6000家企业聘用员工的总数达87.3万,就公司数量和就业人数(均不包括供应商)而言,要远高于汽车制造业。
德国机械制造业的独特结构
机械制造业的结构在德国工业界独一无二,反映在德语的定义“Mittelstand”,它表示该行业由中、小型企业组成。国际社会一直称这种结构为“典型的德国结构”,象征着自主的企业文化,代表着德国企业家的独立、创造性和自由主义哲学。外界曾有人宣称这种结构已完全过时,特别是全球化趋势更是助长了这种观点。但事实是德国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很少具有今天这样强大的竞争力。即使美元继续贬值,德国机械制造业2007年连续第四年保持增势,超过2006年的历史最高纪录。
德国机械制造业的优势和成功因素
1.创新实力。创新实力无疑是德国机械制造业现在以及未来在国际竞争中最为重要的资产之一。2005年,创新产品占该行业全部产值的1/3。2006年,创新领域的投入高达100亿欧元,为历史新高。其创新实力来源于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研发投入。据统计,过去的20年里,每10年该领域工程师人数就增加1倍。在德国这样的高工资国家,绝大部分的工业领域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根本在于拥有众多先进的专有技术,这是德国长期坚持参与研发领域国际竞争的结果。但是,2006年底至2007年初,德国工程师协会调查发现,全德工程师短缺数量达2.2万名。2007年2月,联邦劳工局的一份报告也指出,自1981年以来,德国首次出现机械和汽车制造业工程师空余岗位数多于求职者的现象。工程师的短缺不仅威胁着机械制造业,同时也是德国整个工业基础的致命弱点,它向德国的政治家和商界敲响了警钟。
2.产品种类齐全。德国机械制造业向全球市场提供的产品种类之多,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其中,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例如机械搬运、电力传输设备和印刷技术等;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有27个。这种产品的多样性及现代化使得德国企业有能力避免许多本领域特有的风险。
3.重视特种用途机械的研发。1990年代初期产业衰退期间,德国相关企业被迫采取激烈的重组方式来应对困境,主要是大幅削减工作岗位。特别是标准化产品领域,价格因素的竞争异常激烈。此后,德国企业将产品定位于重点研发专有技术密集型的、昂贵的、一次性和小批量的产品。一般而言,特种用途机械的生产需要较大的工程投入,但利润要比大批量产品高,所以在过去十几年,德制造商总能通过提高其利润来弥补周期性衰退的损失。根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的调查结果,目前一半左右的德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按照用户的订单生产小批量、特殊用途的产品,另外25%的企业则生产大批量和专用机械产品。目前,“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在于非价格因素,包括质量、技术、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产品性能可靠性、供货可靠性及售后服务等。
未来德国企业将继续从此产品定位中受益。首先,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特种用途机械渐成趋势。这些机械产品要求大量的系统专有技术,这正是德国企业的优势;其次,市场对产品中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而德国机械制造业服务收入已占20%,且比例逐年上升;第三,单机重要性在下降,而服务密集型机械系统的需求在增加,比如灵活的生产基站等;第四,将标准机械产品与量身订做的服务(预约管理程序)相结合来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也是发展方向。总之,德国的机械制造业将不断从其在全球特种机械、服务、系统解决方案中的技术领先地位获益,并进一步促使企业利用其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等新兴市场对德国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德国机械制造业传统上主要向西欧和北美市场出口。但近几年,德国企业对日渐繁荣的新兴市场产生了浓厚兴趣。德意志银行分析认为,到2015年,德国机械制造业重点关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印度、俄罗斯、东欧及南美,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7年7月10日,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也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题目为《全球增长中心的机会在招手》,提醒德国企业要转变思路,积极开发新兴市场,以保证德国机械制造业长期稳定发展。
对德国机械制造业而言,全球新兴市场将为其提供大量的商业机会。专家预计,中期内向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出口可望实现7%至12%的增幅。同时,东欧、南美市场也会有2%至4%的潜在增长机会。这样,即使遇到美国和西欧传统市场的周期性衰退,仍可由新兴市场需求增长来弥补,从而使德国机械制造业保持稳步发展。同时,不断增加的稳定性也能够提高该行业的利润。此外,德国机械制造业也只有通过开拓新兴市场,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才能与在国际市场同样活跃的美国和日本进行竞争。
德国机械制造业对华出口前景分析
目前,中国是德国机械产品在亚洲的最大市场,领先于日本、印度、韩国和伊朗。从2003年到2005年,在德国出口目的地排名中,美国始终是第一,中国居前三位。其间,法国在2003~2004年排在中国之前,但到2005年落后于中国。2006年,德国对华出口机械产品100亿欧元,占其机械产品出口总额的7.2%,中国超过法国,列第二位。2001~2004年期间,德国机械产品对华出口增幅达22%~44%。2005年增速略有下降,但2006年再一次上升至16%。2006年,德国自华进口机械产品约17亿欧元,占其机械产品进口额的3.8%,中国为德国机械产品进口第九大来源国。
中德机械制造业的战略分工
德国方面认为,中德机械制造业之间互补性较强,双方可以进行合作,实施战略分工。在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德国的重点是利用最新技术生产特种用途的机械产品,中方则借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服务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市场。这样的战略分工不仅对德国企业有利,中国企业也可通过不断提高专有技术水平,有能力进入原先由德国占领的中端市场。
德方目标是保持在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挖掘潜力,争取在中低端市场取得进展,即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弥补劳动力价格的劣势。因此,先进的生产技术注定是德国机械制造业要关注的重中之重,它包括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等。其中,德国自动化技术领先全球。国际用户希望通过自动化来节省生产成本、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此外,为了实现产品零缺陷率、小型化、更短的生产周期等目标,也需要依赖大量的自动化机械。德国的自动化机械除广泛应用于电气、汽车、物流、医药、化工、消费品等传统部门之外,目前更被推广至太阳能、液晶显示器和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
下一页 >>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产品出口额及国际市场份额均居全球首位,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中国对德国机械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将为其相关企业提供众多商机,也有助于中国减少对德贸易顺差。双方在该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符合各自的经济利益。
机械制造业在德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机械制造业是德国最大、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只有汽车制造和化工业等可与之相比。但是,后者均为大公司占主导地位,而机械制造业的主力则是平均拥有150名员工、年均营业额2600万欧元的中小型企业。2006年,该行业实现销售额1670亿欧元,略低于汽车制造业。但是,其6000家企业聘用员工的总数达87.3万,就公司数量和就业人数(均不包括供应商)而言,要远高于汽车制造业。
德国机械制造业的独特结构
机械制造业的结构在德国工业界独一无二,反映在德语的定义“Mittelstand”,它表示该行业由中、小型企业组成。国际社会一直称这种结构为“典型的德国结构”,象征着自主的企业文化,代表着德国企业家的独立、创造性和自由主义哲学。外界曾有人宣称这种结构已完全过时,特别是全球化趋势更是助长了这种观点。但事实是德国机械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很少具有今天这样强大的竞争力。即使美元继续贬值,德国机械制造业2007年连续第四年保持增势,超过2006年的历史最高纪录。
德国机械制造业的优势和成功因素
1.创新实力。创新实力无疑是德国机械制造业现在以及未来在国际竞争中最为重要的资产之一。2005年,创新产品占该行业全部产值的1/3。2006年,创新领域的投入高达100亿欧元,为历史新高。其创新实力来源于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研发投入。据统计,过去的20年里,每10年该领域工程师人数就增加1倍。在德国这样的高工资国家,绝大部分的工业领域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根本在于拥有众多先进的专有技术,这是德国长期坚持参与研发领域国际竞争的结果。但是,2006年底至2007年初,德国工程师协会调查发现,全德工程师短缺数量达2.2万名。2007年2月,联邦劳工局的一份报告也指出,自1981年以来,德国首次出现机械和汽车制造业工程师空余岗位数多于求职者的现象。工程师的短缺不仅威胁着机械制造业,同时也是德国整个工业基础的致命弱点,它向德国的政治家和商界敲响了警钟。
2.产品种类齐全。德国机械制造业向全球市场提供的产品种类之多,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其中,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例如机械搬运、电力传输设备和印刷技术等;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有27个。这种产品的多样性及现代化使得德国企业有能力避免许多本领域特有的风险。
3.重视特种用途机械的研发。1990年代初期产业衰退期间,德国相关企业被迫采取激烈的重组方式来应对困境,主要是大幅削减工作岗位。特别是标准化产品领域,价格因素的竞争异常激烈。此后,德国企业将产品定位于重点研发专有技术密集型的、昂贵的、一次性和小批量的产品。一般而言,特种用途机械的生产需要较大的工程投入,但利润要比大批量产品高,所以在过去十几年,德制造商总能通过提高其利润来弥补周期性衰退的损失。根据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的调查结果,目前一半左右的德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按照用户的订单生产小批量、特殊用途的产品,另外25%的企业则生产大批量和专用机械产品。目前,“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在于非价格因素,包括质量、技术、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产品性能可靠性、供货可靠性及售后服务等。
未来德国企业将继续从此产品定位中受益。首先,在全球范围内,生产特种用途机械渐成趋势。这些机械产品要求大量的系统专有技术,这正是德国企业的优势;其次,市场对产品中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而德国机械制造业服务收入已占20%,且比例逐年上升;第三,单机重要性在下降,而服务密集型机械系统的需求在增加,比如灵活的生产基站等;第四,将标准机械产品与量身订做的服务(预约管理程序)相结合来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也是发展方向。总之,德国的机械制造业将不断从其在全球特种机械、服务、系统解决方案中的技术领先地位获益,并进一步促使企业利用其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等新兴市场对德国机械制造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德国机械制造业传统上主要向西欧和北美市场出口。但近几年,德国企业对日渐繁荣的新兴市场产生了浓厚兴趣。德意志银行分析认为,到2015年,德国机械制造业重点关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印度、俄罗斯、东欧及南美,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7年7月10日,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协会也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题目为《全球增长中心的机会在招手》,提醒德国企业要转变思路,积极开发新兴市场,以保证德国机械制造业长期稳定发展。
对德国机械制造业而言,全球新兴市场将为其提供大量的商业机会。专家预计,中期内向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出口可望实现7%至12%的增幅。同时,东欧、南美市场也会有2%至4%的潜在增长机会。这样,即使遇到美国和西欧传统市场的周期性衰退,仍可由新兴市场需求增长来弥补,从而使德国机械制造业保持稳步发展。同时,不断增加的稳定性也能够提高该行业的利润。此外,德国机械制造业也只有通过开拓新兴市场,进一步扩大其市场份额,才能与在国际市场同样活跃的美国和日本进行竞争。
德国机械制造业对华出口前景分析
目前,中国是德国机械产品在亚洲的最大市场,领先于日本、印度、韩国和伊朗。从2003年到2005年,在德国出口目的地排名中,美国始终是第一,中国居前三位。其间,法国在2003~2004年排在中国之前,但到2005年落后于中国。2006年,德国对华出口机械产品100亿欧元,占其机械产品出口总额的7.2%,中国超过法国,列第二位。2001~2004年期间,德国机械产品对华出口增幅达22%~44%。2005年增速略有下降,但2006年再一次上升至16%。2006年,德国自华进口机械产品约17亿欧元,占其机械产品进口额的3.8%,中国为德国机械产品进口第九大来源国。
中德机械制造业的战略分工
德国方面认为,中德机械制造业之间互补性较强,双方可以进行合作,实施战略分工。在这样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德国的重点是利用最新技术生产特种用途的机械产品,中方则借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服务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市场。这样的战略分工不仅对德国企业有利,中国企业也可通过不断提高专有技术水平,有能力进入原先由德国占领的中端市场。
德方目标是保持在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挖掘潜力,争取在中低端市场取得进展,即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弥补劳动力价格的劣势。因此,先进的生产技术注定是德国机械制造业要关注的重中之重,它包括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等。其中,德国自动化技术领先全球。国际用户希望通过自动化来节省生产成本、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此外,为了实现产品零缺陷率、小型化、更短的生产周期等目标,也需要依赖大量的自动化机械。德国的自动化机械除广泛应用于电气、汽车、物流、医药、化工、消费品等传统部门之外,目前更被推广至太阳能、液晶显示器和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
下一页 >>
null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最新反馈
- 暂无反馈
无须注册,轻松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