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多重因素制约 机械行业面临增收不增利困境(下)

历史性发展机遇造就行业高成长

  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建国五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07年,我国机械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3040.48亿元,完成销售产值71338.93亿元,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第四大装备制造业国家。目前,中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出口产品中,反映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机器、运输设备所占的比重持续大幅度提高。

  同时,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进程的成熟阶段,预计于2010年左右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在此阶段内,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内需增长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而和谐社会建设和绿色GDP的提出,拉动节能环保等装备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将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另外,国际化的产业转移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近年来,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为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巨大市场。我国市场潜力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制造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国正在承接大规模的国际化制造业产业转移。而国际化的产业转移不但涉及加工制造,也涉及研发(R&D),这将为中国发展装备制造业创造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毛利率走低将成常态

  由于我国机械行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大都定位于产业链的低端,在产业链的竞争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就意味着整个行业很难把上游的价格波动顺利传导下去。

  有人指出,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金砖四国”经济的崛起,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能源紧张,全球范围内的输入型成本压力将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存在。

  考虑到上游零部件采购因素,机械行业直接和间接钢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在15%~65%。各子行业间的差异比较大,最高的可达70%以上。在不考虑价格传导因素影响的前提下,钢材价格上涨30%,就意味着将影响行业毛利率水平约3.5~16.5个百分点,因此钢材价格上涨给行业带来的成本压力是巨大的。

产能扩张阻碍成本传导

  钢材价格上涨的成本压力能否顺利传导给下游用户,关键取决于行业的定价能力。

  由于机械行业的产品大都是资本品,因此行业的定价能力关键取决于供需关系,而供给主要来源是产能扩张。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装备制造业的强化政策支持,打开了行业替代进口和拓展出口两大市场,更刺激了机械行业投资的空前高涨。2005~2007年,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64.94%、37.78%和45.77%,带来了大量的产能释放。另外,进出口也是影响供需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0年以来,机械行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剔除物价因素,2007年行业生产效率比2005年提高了20%以上,而生产效率的提升就是变相的产能扩张。

可能重回产能过剩时代

  2006年以来,机械行业进口增速持续走高,一方面显示出国内机械产品需求的旺盛增长,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我国对高端机械产品进口依赖的刚性需求并没有得到彻底改观。

  2008年一季度,在进口增速持续增长到24.98%的基础上,出口增速却由2007年的40.90%下滑至35.05%,进出口增速缺口收窄的趋势将加速国内行业供需矛盾的转化。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装备制造业的强化政策支持,打开了行业替代进口和拓展出口两大市场,机械行业受意外需求拉动出现了产能紧张、价格传导顺畅、毛利率走高的可喜局面。但随着2005年以来的新一轮产能扩张,加之进出口增速缺口的进一步收窄,预计进入2009年之后,机械行业将会重新陷入产能过剩时代。到那时,机械企业将重新回到通过价格竞争或变相价格竞争来比拼开工率的一边倒买方市场格局之中,毛利率走低、企业增收难增利的现象将会再现。

  在宏观调控和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压力下,我国经济步入2008年开始明显减速,固定资产投资与新开工项目同比都出现了下滑。而宏观经济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趋缓,必然带来机械行业需求增速的趋缓。同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增速趋缓,加之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加快,带来了出口增速的大幅回落。

  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作为中间产业的机械行业在新一轮产能扩张达产后,注定要面临两头受压的窘境,企业的盈利能力很难跟上销售规模的增长。业内人士预计,机械行业产业链利润将迅速向上游及高端转移,各子行业也将出现明显分化。其中,具有技术壁垒和资源禀赋壁垒限制的子行业,如中高端数控机床造船等,其产能在短时间内很难迅速扩张。而介入壁垒较低、产能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扩张的子行业,必将面临产能过剩与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双重压力。

相关报道:投资还是经济高增长主要引擎

  2006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要素所占比重分别为39.2%、42.2%和18.7%。在消费平稳增长的基础上,投资和净出口成为了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引擎。

  进入2008年之后,我国经济的这种双引擎增长模式将会逐渐发生改变,净出口拉动效应明显减弱。在消费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净出口拉动效应的减弱,意味着我国经济要想保持8.5%~10.5%潜在增长水平,只能依靠投资的快速增长来拉动。

  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我国经济将继续依靠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拉动来实现又好又快增长。而预计未来三年投资增速将超过20%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人口红利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根据有关部门的预测,从1995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人口红利阶段,预计将会延续到2013年。在人口红利阶段,储蓄意愿大于消费意愿,形成储蓄大于投资、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只要投资回报率足够高,就会有大量的资金流入。因此,我国庞大的储蓄规模,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保障。

  第二,工业化进程拓展出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空间。在经历了多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之后,我国正式步入了承接机械装备产业转移的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与淘汰落后产能等,而工业化进程拉动城市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将为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拓展出巨大的空间。

  第三,投资回报率高企驱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膨胀。由于我国生产要素价格偏低,不但带来投资回报率的高企,也形成了国际化竞争优势。加之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内需拉动,形成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产销两旺、投资回报率高企的格局。

  另外,投资回报率高企驱动投资规模持续膨胀。目前,在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军中,最为活跃的就是外资、私营个体资本、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他们的投资比例已经高达60%以上,并且正处于旺盛的增长态势之中,已经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

  第四,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会影响到金融与经济体系的安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中,国家预算和国内贷款这两部分资金所占比例已经从1981年的40.8%下降到了2007年的21.1%。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投资规模虽然比较庞大,但整个金融体系是安全的,只要不产生大量实质性的产能过剩,我国的经济运行也是健康的。

  虽然长期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会形成大量的产能,但我国真正符合创新型国家要求的节能、环保、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能力,无论是在消费品还是生产资料中所占的比例都不超过40%。这就意味着,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我国还有60%多的落后产能需要用新建的先进产能来淘汰。因此,我国目前体现出来的产能过剩并不是实质性的产能过剩。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