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走入正轨 政策将出台

  为配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促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健康发展,9月2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在湖北襄樊举行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承办、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作座谈会。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何炳光,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中汽协名誉会长何光远,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再制造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滨士,中汽协副秘书长熊传林、支敏等行业领导与专家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

  “再制造”是指把废旧产品恢复到具有原产品一样的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的生产工艺流程,成本仅为制造全新产品的60%。我国于今年开始启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截至目前,已有包括3家整车企业和11家零部件公司的14家再制造企业获准进行试点。

  针对国内汽车再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何光远在发言中谈到,虽然我国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作起步较晚,但目前国内汽车企业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并认为,这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在汽车行业上的具体行动。

  何光远强调,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最关键的问题,是要不断提高对开展再制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所要求的高度上来,同时还要统一到刚刚通过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所倡导的认识上来。

  对于国内汽车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前景,何光远认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无论从技术成熟性、经济性还是产业规模来看,都具有更好的发展潜力。他表示,我国已是汽车生产大国,去年汽车产量达到888万辆,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辆大关。到2010年,汽车保有量可能攀高至6300万辆,按理论报废量计算,每年报废车可能超过400万辆,因此,回收、利用、再制造的工作量很大。按每辆1000元备件计算,到2010年需求将是630亿元,其中若5%采用再制造产品,也需37.5亿元再制造产品,而我国再制造产品的现状不足8亿元,仍有很大缺口。

  根据中汽协对现有14家试点企业上报的试点工作方案计算,到2010年,我国的再制造产能为:再制造发动机约11万台,再制造变速器约为6万台,再制造发电机、启动机100万台左右;产值不到25亿元。与之相比,几年以前美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值已经达到500亿美元。对此何光远表示,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角度看,我国发展再制造产业也均大有可为。

  何光远认为,《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以后,现在的形势非常有利于再制造的开展。他希望相关单位要总结经验,再接再励,同时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规范市场运作,促进再制造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熊传林代表中汽协常务副会长董扬报告了相关工作,并总结了再制造试点及今后工作的设想和建议。他指出,为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市场运作管理办法和制度,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和试点工作专家组的技术支撑作用。他说,今明两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将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成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分会。通过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把已有的再制造企业组织起来,开展技术交流、人才培训、标准制定等一系列活动。

  第二,编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在当前宏观形势相对有利,企业投入再制造积极性高涨的背景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重点,明确再制造的范围并提出措施及政策建议。规划工作拟于年底前后启动。

  第三,为适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再制造汽车零部件的需求,促进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引导、鼓励和保护有序竞争的相关技术标准,目前,中汽协已向国家标准委申请成立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标委会,相关事宜正在协调中。

  第四,积极协助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筹备《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标识管理办法》出台。

  第五,在汽车行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业务培训工作。首期培训班将于2008年11月举办。培训对象包括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和拟申报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的研发、工艺、设备等部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生产骨干。

  第六,召开再制造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及产品展示活动。由国家发改委主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承办的中美再制造产业发展论坛将于10月底之前在北京召开。

  会上,再制造试点企业代表纷纷就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汇报和讨论,并对国家刚刚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给予很高评价,寄望于国家有更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出台。

   参会代表并就成立中汽协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分会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一致推举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授权)以及上海大众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授权)为副理事长单位。会议还就《再制造分会工作条例及试点企业产品标识管理办法》进行了讨论。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