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8年以来,国际国内船舶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步入世界造船大国的中国来说,由于全球经济增速回落、次贷危机蔓延,以及国内宏观紧缩、生产成本显著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已经对其船舶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发展迅速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借助国际船舶市场的景气周期,中国船舶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统计显示,全国造船年产量从1985年的221万吨,到1994年的305万吨,提升第一个100万吨用了近10年时间。从305万吨到 2002年的461万吨,提升第二个100万吨用了7年时间。从2003年期,全国造船年产量几乎每年实现200万至400万吨的增量。2006年年造船 1440万吨,2007年超过1800万吨,全国规模以上造船企业利润总额达到200亿元。
随着产量的提升,中国船舶工业在全球的份额不断扩大。2007年,全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份额的19%,新接船舶订单9845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5889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份额的30%和24%。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中国船舶工业的产品结构也逐步优化升级,实现了由按船东要求建造到主动向市场推出新船型的转变,实现了客户群由以小船东为主向以世界著名大船东为主的变化。目前,中国船舶产品复杂度系数已高于日本,骨干船厂普遍采用并串联的现代造船模式,主要船型建造周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已全面掌握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三大主流船型的设计建造技术,并成功进入大型液化天然气(LNG)、30万吨级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市场。2008年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中国第一艘液化天然气“大鹏昊”号签字交船,标志着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世界尖端造船技术。代表着当今世界钻井平台先进水平的世界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也已于2008年4月在外高桥船厂开工建造。
来自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船舶出口量达到1171万载重吨,占完工总量的81%,出口金额突破80亿美元,船舶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2007年上半年出口船舶626万载重吨,占造船完工量的83%,出口金额54.9亿美元,同比增长61%,出口船占造船总量的比例创历史最好水平。
面临诸多挑战
尽管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但近年受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美元持续贬值、国内银根紧缩及美国次贷危机、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中国船舶行业在享受国际船市火爆“盛宴”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汇率问题
2007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快速升值,全年升值幅度高达6.9%。进入2008年后,这一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造船企业的产品七成以上为出口,且手持的订单多为远期订单,许多订单的交船期为2010年,有的甚至为2015年交船。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造船利润空间已缩小至10%以下。对于以美元结算的造船企业来说,交船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无疑会进一步缩小利润空间,如果累计升值幅度达到甚至超过10%,则意味着致命的打击。人民币在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的同时,对欧元汇率却相对贬值。由于中国造船企业使用的船用设备大多采购自欧洲,这也对其利润造成了一定影响。
——金融市场
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欧洲银行对船东贷款的审核非常严格,船舶贷款要求必须先提供相应的船舶租约后,银行才能与船厂签订合同并放贷。这一状况导致船东的融资能力受到很大制约。在此背景下,欧洲船东需求明显下降,中国造船企业在欧洲市场很难承揽到2011年以后的交船合同,船舶企业出口市场结构发生变化,订单开始向东南亚市场转移。
——国际船舶市场变化
随着全球航运市场巨幅震荡,2008年国际造船市场出现回调,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变,中国造船企业的手持订单量将出现停止增长。
——原材料及劳动力价格上涨带来造船成本大幅上升,大大影响了中国造船企业的竞争力
2008年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使得造船企业面临成本大幅提升的困境。而《劳动合同法》的正式颁布实施,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使得中国造船企业在国际船舶市场的竞争力有所下降,一些国际订单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海运安全及环保问题对造船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联合国海洋机构国际海事组织(IMO)关于海运安全及环保问题的技术研究越来越深入具体,内容涵盖造船、拆船、温室气体排放、废弃物管理、航运与港口控制等。“基于目标的新造船标准”(CBS)、“温室气体排放”(GHG)评价体系、“绿色船舶设计”(GSD)等相继推出,共同规范(CSR)、涂层标准(PSPC)等规则与标准也陆续问世。这些新要求对中国造船企业的船型开发与设计、建造技术的研究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兼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陈刚认为,未来5~10年,将成为考验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实力的关键时期。虽然中国造船业具有劳动力丰富且成本低的优势,但造船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强。中国自主设计的主流船型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品牌,高新技术船舶仍依赖国外设计,造船业能源资源消耗也处于较高水平。
中国船舶工业未来在新船型开发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包括船舶数字化智能设计平台研发,万箱级集装箱船舶设计研发,超大型油轮研发,超20万立方米LNG船设计研发,超大型FPSO船自主设计与建造技术,第六代深水半潜船平台设计与建造技术,深水SPAR采油平台设计与建造技术,大型深水起重铺管船设计与建造,重装甲板自航运输船设计建造,新型节能、低排放绿色船舶设计研发。
在船舶建造技术研究方面,值得研究的课题和方向包括:新涂层标准(PSPC)工厂实施技术,高效焊接技术,精益造船技术,船舶建造仿真技术,船舶无余量建造技术与管理标准,总装厂与中间产品专业加工企业运行机制,资源消耗控制技术,虚拟船厂与虚拟造船技术等。
专家们表示,中国要从造船大国走向造船强国,必须加强自主创新,构建中国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具体措施包括:
——加快推进船舶工业战略转型,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进一步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
——将大型造船厂与中小型造船企业整合,开创中间产品专业化制造与总装厂的规模化建设,形成大型造船产业聚集群;
——加强船舶产品开发、设计、建造、验收、使用、维护于一体的船舶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支持系统建设,避免低水平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市场响应能力;
——发展先进造船生产能力,确保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实现船舶设计全数字化、船舶制造精益化、船舶管理精细化、船舶制造装备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增大科技投入,注重新型船开发和品牌、市场营销方面的建设,引导船舶市场走向,掌握竞争主动权。
目前,中国已拥有3000多家船舶相关企业,620多家钢质船舶造修厂,此外,还有上百家船厂在改造扩建,超过60家投资新建,50多家拓展改建。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表示,对于中国造船企业而言,如果能够在时间(缩短造船周期)、质量(提供精细、安全、可靠的产品)、成本(控制原材料成本、降低损耗和浪费)和效益(制造高附加值产品,把员工的知识转化为企业价值增值)上多下功夫,那么即使面对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及其带来的严重危机,也能在国际造船行业的“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