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汽车零部件为何“以卵击石”?

  涨价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涨价意味着国际买主的离去;不涨价则意味着选择坐以待毙。由于产品升级滞后,捉襟见肘的本土配套企业面临着两难窘境。

     与行走在市场边缘的本土配套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国内几乎所有的核心零部件企业,都被跨国公司以独资或是控股形式完全垄断。随着取消零部件本土化要求和发动机股比限制、放宽服务贸易领域让外资进入等汽车产业管理政策的调整,跨国公司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整车,甚至将其供应链全面带入中国,或控股,或独资。据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等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等关键领域,外资控制的市场份额甚至高达90%。

     “虽然中国的供应商成长很快,但是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加上基础产业(如钢铁制造和工业塑料)薄弱,都是我们对本土零部件企业缺乏足够信心的原因。”博格华纳(中国)采购部的负责人直言不讳。虽然一语击中了本土零部件企业的软肋,但是跨国巨头也应该有点“反哺”之义,如果没有无股比限制的自由投资政策,他们的技术和资金就不会得以在这块肥沃的市场上如此顺利地落地、生根;如果没有中国发展汽车工业和国家鼓励提倡环保、科技,提高行业技术标准的契机,他们的技术成果就不会在这个巨大的“试验场”得以开花结果。

     如今,这些跨国零部件企业和外资巨头们可以中国市场如此翻云覆雨,疯狂掘金,而曾经以低价取胜的中国零部件业,成本优势不再,又无核心技术支撑,要么被淘汰,要么被并购!我们无法回避忽视产业安全和追求短期经济贡献率的政策导向带来的负效应,但是谁又给了本土零部件企业一个一个缩小这个差距、公平竞争的机会呢?

     事实上,在整车厂基本都是合资企业的情况下,本土的零部件企业基本上都被排斥在整车的配套体系之外。而目前合资整车企业选择配套供应商的顺序依次是:合资外方的本国独资企业———合资外方的本国合资企业———欧美和日本企业———中国本土企业。这种恶性循环无疑在逼着本土零部件企业成为国外资本的从属和附庸。当跨国巨头在中国这个汽车市场上捞着大把油水的同时,中国汽车产业却在面临着可能被掏空根基的惨剧!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