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已进入服务经济为主的时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十一五”产业结构也正由工业经济为主转向服务经济为主,这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契机,既做强中国装备制造业,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是中国经济界面临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日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清华大学在杭州联合举办中国制造业发展与创新论坛,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和跨国集团高管等就以上问题作了阐述。
趋势:服务经济成为制造业发展新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指出,经济全球化正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世界已进入服务经济为主的时代。以中间投入服务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已形成潮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一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已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崭露头角。
郭重庆说,印度和中国都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历史正在考验着两国能否把握住这次机会。郭重庆分析,印度100多万IT白领造就了一个“世界办公室”的美誉,中国1.2亿农民工成就了一个“世界工厂”的声誉。印度的服务业比中国强些,但想发展制造业,却两手空空,因为外商直接投资(FDI)少、储蓄率低、基础设施差;中国想发展服务业,但缺乏服务理念,对理解服务文化的真谛仍然不得其门而入。
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化、城市化及人力资源进化的必然结果。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来看,正是欧美企业为适应制造业价值链分解而进行的突出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而将一些生产活动外置与服务外包,造就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和国际产业的大转移,从而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大变化。
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分解,使技术和服务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商品形态。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包括金融、风险投资、物流、供应链、分销、售后服务、人力资源培训、会计、税务、研发、设计、设施配置、制造技术等专业中介,已成为新兴服务业,并构成服务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它不同于一般商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其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权利正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顺应而生。
目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时期。“十一五”规划已明确提出,中国产业结构将立足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实施从工业经济为主向服务经济为主的战略转变。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政策导向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中国制造业正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问题:三方面体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滞后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朱森第在分析中国制造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八大问题时说,八大问题的第一个就是产业结构不良,“三产”还处于欠发达阶段。他说,“三产”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全球平均水平为64%,欧美发达国家为70%,而中国仅40%左右。
郭重庆指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瘦身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组织资源稀缺,导致社会专业分工不细不深。
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列茨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除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以外,另一种资本是社会和组织资本,变革的速度和模式取决于这种资本的形成,国力的增长也取决于这种社会和组织资本。”中国有让世人羡慕的一些资源,但惟独稀缺的是社会组织资源,也就是社会专业分工的细化深化。如果没有这种分工细化深化的社会能力,就难从制造业生产活动中分离出外置与外包来造就生产性服务业,而制造业的转型瘦身、突出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就缺少支撑。
二是还有样样都得有的原始扩张思维,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企业自研、自供、自产、自销的传统一体化经营模式仍较普遍,独立的研发商、设计供应商、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各类专业中介服务商凤毛麟角。资源配置效率低是中国经济的软肋,存在浪费大、消耗高、效率低、盈利能力弱等问题,整体竞争力不强。如中国物流社会总费用相当于GDP的20%,而日、美仅为8%~10%;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约为25%,低于美国、日本及德国十几个百分点;每1万美元GDP的综合能耗为美国的2.5倍、欧盟的4.9倍、日本的8.7倍;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一年仅1.62次,而日本高达7~18次。
三是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导致社会交易成本高。
制度学派的诺贝尔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有一句名言:“市场机制总能把企业对市场的替代限制到使社会总成本最小的程度。”中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还有一只“有形的手”,远未达到充分市场化配置的程度,难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阻碍社会分工的细化、深化。
郭重庆指出,这些问题不仅说明中国制造业既不强也不富,而且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过来也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提升。在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竞争力取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因此,改变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的尴尬处境在业外,在企业围墙之外,在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
对策:经济模式向服务转换
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沃尔沃集团副总裁吴瑜章指出:“现在中国经济体规模已经很大了,但不强;要变强,这中间必须要走过的就是富,富是从大到强的必由之路。”那么,中国如何在“大”的基础上,“富”起来和“强”起来呢?
吴瑜章说,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进行了第一次经济模式转换,即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造就了中国GDP世界排名上升至前五位的经济奇迹。现在,为了实现循环经济、均衡发展、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中国面临着第二次经济模式转换,即建立全国统一市场,进而推进全球市场,向服务经济转换。这次转换本身就是一种程序创新、集成创新,而程序创新的科学方法论就是工业工程(IE)。
IE是如何为企业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创造财富,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呢?国际IE中国秘书处常务副秘书长李牧原介绍说:“IE是关于复杂系统有效运行的科学,它将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相结合,从系统的角度对制造业、服务业等企业或组织中的实际工程与管理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优化与设计。”
IE的目的是使组织杜绝浪费、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增加效益,获取最大的投入产出比。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IE是由美国开始并席卷全球的重要思潮,对世界的影响力远胜于美国宪法和联邦制度,因为它已经提高人工的劳动生产率超过100倍。”吴瑜章说,目前中国的物流社会总费用约占GDP的20%,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通常不到10%,这意味着每年的GDP中有10%的财富是被低效物流白白浪费了。通过IE程序创新,如果中国达到与美国同样的物流效率,那仅这一项每年就增加利润5170亿美元。
在国内,已有许多企业应用IE在提质降耗、提效增益上取得成功的案例,如邯钢在1994~1996年实施了38个IE项目,累计创利1.66亿元;一汽实施IE,降低流动资金70%,提高劳动生产率90%;东风汽车公司实施IE,产量提高29.8%,废品率下降68%。
发达国家的实践和我国众多企业的成功案例表明,IE是企业“富”起来的工具,是提升产业能力的引擎,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利器。正鉴于此,中国工程院郭重庆、汪应洛等13位院士于2005年10月28日向全国工业界提出了积极推进中国现代工业工程发展的建议。朱森第强调,中国工业界能应用IE的系统方法,以冷静的眼光观察,清醒的头脑思考,科学的分析、分解整个价值链,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为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 暂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