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性质和大小直接影响着工件的使用性能。对于大多数工件因热应力塑性变形而产生的残余拉应力采用强冷散热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实现对表面残余力的控制的。
1 磨削加工中残余应力的产生
- 磨削中表面残余应力的产生
- 机加工中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产生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机械力引起的塑性变形、热应力引起的塑性变形和相变引起的体积变化。在机械应力的作用下表面层发生塑性流动和延展现象,而里层金属的弹性恢复变形受到已塑性变形表面金属的牵制,表面产生残余压应力。磨削中产生的工件表面的高温,使表面层进入完全塑性状态,工件冷却后表面层金属收缩受到里层金属的牵制,使表面产生残余拉应力。当砂轮与工件接触区温度达到金属相变温度后,表面组织发生金相组织变化,其表面残余应力的性质,随磨削前后金相组织的变化而变化。已加工表面内残余应力的产生是综合以上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在一般磨削过程中,比压和摩擦较大,产生的磨削区温度较高。工件表面常常因热塑性变形而产生残余拉应力。对此,有针对性地降低磨削表面的温度,减少由此产生的塑性变形,就能抑制残余拉应力的产生,甚至会产生残余压应力。强制冷却磨削(简称强冷磨削)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 强冷磨削机理
- 针对磨削过程中磨削表面温度较高的情况,使用液氮对加工区域喷注,进行强制冷却。液态氮的温度为-196℃,是化工产业的副产品,无毒、无污染,易获取,是很好的冷却介质。将其喷注在待加工表面,通过氮的挥发可以迅速吸收大量热量,使工件表面温度急剧下降,工件表面遇冷而收缩,工件材料脆性增加,塑性变形减轻。磨削时,表面受到磨粒的切削、熨压、热应力以及强冷收缩的综合作用,里层金属因受挤压而产生弹性变形。磨削后,工件表层因温升使体积膨胀但受里层金属弹性牵制,从而产生残余压应力,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如常规磨削后工件表面为拉应力,在强冷磨削条件下,工件表面因强冷作用,已预先收缩,强冷磨削后,则工件表面收缩比常规磨削时的收缩量小,但里层金属仍然产生弹性恢复,因而磨削后工件表面的拉应力减小或出现压应力;如常规磨削后工件表面为压应力,改用强冷磨削后,工件表面因强冷作用,已预先收缩,则解除强冷作用后,工件表现的扩张比常规磨削时的扩张量大,因而磨削后工件表面出现更大的压应力。因此磨削中连续向工件待加工表面区喷注液氮,可抑制磨削热的产生,以期获得表面残余压应力。
2 强冷磨削试验
- 一组常规磨削(用普通磨削液冷却):
- 二组强冷磨削(液氮从砂轮前向待加工表面喷注):
- 三组强冷磨削(液氮从砂轮后向磨削区表面喷注)。
|
|
sf=- | E | ctg[q | p | ]· | ∂(2q) |
2(1+µ) | 180 | ∂(sin2f) |
sf=- | E | ctg[q | p | ]· | 2q0-2q45 | =kD2q |
2(1+µ) | 180 | sin2f1-sin2f2 |
3 结论与分析
- 强冷磨削可以使工件表面获得残余压应力,或降低工件表面残余拉应力大小,两个试验的常规磨削中,工件表面残余应力都是拉应力,采用了强冷磨削工件表面呈现残余压应力状态。从砂轮前后向工件表面喷注液氮,磨削后的残余应力稍有不同。需要说明的是,不仅液氮喷注方向能影响残余应力大小,工件表面相对于液氮的移动速度也影响着工件表面冷却程度,应缓慢移动,使表层的冷却更充分。液氮喷嘴距离工件表面越近冷却效果越好。液氮的流量及其覆盖面积应大于磨削热的温度场。总之,通过控制液氮喷嘴的移动速度和液氮流量以及其它磨削用量,可以达到控制工件表面残余应力,改善表面质量的目的。
- 强冷磨削对降低已加工表面粗糙度有一定的效果。试验1、2中表面粗糙度指标Ra分别由0.22µm和1.1µm降为0.15µm和0.85µm。
- 强冷磨削工艺方法简单,使用方便,若采用人工控制液氮流量,冷却效果不易控制:采用传感器测温通过温控器控制液氮流量,能取得良好的冷却效果,可主动控制残余应力大小。
- 冷却场周围环境对冷却效果有一定影响。保持空气流动相对静止,能提高冷却效果。液氮气化挥发产生的烟雾,会影响操作者对磨削区的观察,应排除。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最新反馈
- 暂无反馈
无须注册,轻松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