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操作过于频繁,请点击下方按钮进行验证!

关税风暴来袭!中国造船成美国下一个目标?

国际金属加工网 2024年09月19日

上周,美国最终确定对部分中国制造产品提高关税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担忧,尤其是针对中国制造的船舶可能面临的全面港口费用问题。

9月1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称,自9月27日起,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的关税税率将上调至100%,太阳能电池的关税税率将上调至50%,电动汽车电池、关键矿产、钢铁、铝、口罩和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关税税率将上调至25%,而包括半导体芯片在内的其他产品的关税上调也将在未来两年内生效。

Squire Patton Boggs贸易律师Michael Kaye指出,针对起重机的制裁或许是未来更大行动的预兆,港口费用的施行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可能的,尽管拜登政府也在考虑其他应对方案。

“从起重机的关税豁免可以看出,拜登政府可能在未来采取类似的对策来应对针对中国造船业的提议。在起重机关税问题上,来自弗吉尼亚州和乔治亚州的参议员呼吁白宫为他们州的主要集装箱港口采购的中国设备提供豁免,因为这些港口投资对当地的经济至关重要。”Michael Kaye补充道。

早在4月17日,美贸易代表办公室便已宣布发起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等工会提议对每一艘抵达美国港口的中国建造船舶征收100万美元的费用,认为这笔收入可以用于扶持美国本土的造船业。然而,这一提议已经引起加拿大和欧洲船东的批评。

事实上,美国本土机构也对美国的措施提出质疑。美国商会首席政策官Neil Bradley在最近的报告中指出,对中国造船征收费用并不能有效恢复美国造船业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增加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成本。

国际航运公会秘书长Guy Platten认为,进一步打压造船业,可能包括对在美国港口停靠的中国制造的船舶征收关税,这将适得其反。他指出,历史证明,保护主义措施往往让实施国付出高昂代价。他预测,这种措施将推高日本和韩国船舶的需求和价格,最终“美国为这些政策所付出的代价将远远超过其从关税中获得的收益”。

尽管此类调查通常需要12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但有猜测认为,由于美国即将到来的总统选举,此次调查可能会在11月之前结束。工会历来支持民主党,但在这次选举中,特朗普试图争取工人阶层的支持。特朗普与副总统哈里斯目前在民调中的支持率几乎不相上下,这使得工会对选举的影响更为重要。

与此同时,美国海军部长Carlos Del Toro敦促全球航运巨头马士基(Maersk)购买美国制造的船只。在一系列外交努力中,Carlos Del Toro访问了韩国和日本,试图拉拢这些国家加入遏制中国造船业主导地位的联盟。今年6月,韩国韩华集团完成了对美国费城造船厂的收购,加拿大的Davie Shipbuilding也宣布将投资于美国造船厂。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4月美国启动301调查回应称,美方申请书中充斥大量不实指责,将正常贸易投资活动曲解为损害美国家安全和企业利益,将自身产业问题归咎于中国,既缺乏事实依据,也有悖经济常识。美多份研究报告显示,美造船业因过度保护在多年前就已失去竞争优势。美方为本国产业提供数以千亿计美元的歧视性补贴,却指责中方采取所谓“非市场做法”。事实上,中国产业的发展是企业技术创新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美方指责根本站不住脚。

从全球造船产业格局来看,美国的无力感与焦虑正在加剧。数据显示,中国造船业占据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根据克拉克森统计,目前全球有24,800艘船舶在中国建造的,这一数量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此外,超过3,000艘新船正在中国船厂建造,这一数字是日本和韩国船舶订单总数的两倍多。截至9月初,中国船厂手中的新订单总计达到了创纪录的7890万吨修正总吨(CGT)。

在海运圈聚焦看来,即使美国针对中国造船的惩罚措施落地,是否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仍然充满疑问。

在造船行业中,竞争早已不局限于技术水平,而是涵盖了从金融支持、劳动力成本到供应链协作的全方位比拼。中国凭借着规模庞大的造船厂、持续的金融支持和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已经在过去十多年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领先地位。尽管欧美国家希望通过政策干预、税费壁垒等方式来削弱中国的市场主导地位,但现实是,全球船东在选择新造船时,依然更看重性价比和交付效率。

从全球航运市场来看,船东们越来越务实,选择造船厂更多的是基于商业考量,而非政治或地缘因素。虽然地缘政治的确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会影响决策,但在长期的商业竞争中,价格和效率依然是决定性因素。

美国试图通过限制中国造船业的影响力,意图复兴本土造船业,但这种努力注定是杯水车薪。无论是对中国船只征收额外费用,还是试图建立“造船振兴基金”,都难以弥补美国造船业的根本性劣势。毕竟,造船业不仅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更是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美国的劳动力成本远高于亚洲,而其产业链的衰退也导致其无法在短期内重建竞争力。价格上的巨大差距和亚洲造船业的全方位竞争优势,令美国在重振造船能力时需要极大的政策支持和时间。

(国际船舶网)

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联系电话:010-58612588 或 Email:editor@mmsonline.com.cn。

网友评论 匿名:

分享到

相关主题